解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借鉴南京、杭州、合肥的创新举措与体制机制特色
编者按: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上海可以向友好省市学习哪些创新举措?带着这个问题,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联合上海科学院专家走访南京、杭州、合肥三地科技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分析这三地的作用新时代科技创新城市。希望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特征、科技治理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等对读者有所启发。本月公布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新闻中,浙江实验室牵头的联合科研团队“因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级计算应用荣获2021戈登贝尔奖”。这个2017年成立的新研发机构为何能在智能计算领域取得突破?其体制机制有何特点?
新型研发机构是区别于传统研发机构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特点。近年来,上海加快此类科研机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放眼长三角,浙江、江苏、安徽等地也在探索设立新的研发机构。为了解值得其他省市学习的制度探索,记者走访了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混合所有制机构吸引海外人才
之江实验室是浙江省六个省级实验室之一。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联合创办。重点围绕智能传感、人工智能、智能网络、智能计算和智能系统五个研究方向。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核心系统研发。成立4年多来,实验室聚集科研人员2500余人,其中全职员工1500余人,以双职工或兼职形式参与科研的员工1000余人。
谈及这个混合所有制科研机构,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教授表示:“它的特点是可以吸收政府、大学、企业各自的优势,达到1+1+1的效果” >3。”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可以有效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功利性,保证实验室研究方向紧扣国家目标,建设国家战略科技。技术实力;与高校深度融合,让实验室充分依托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始终走在科研前沿;在运营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实验室大胆吸收企业做法,实行充分就业制度和以科研任务为纽带的全职与流动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机制,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
石俊辉博士是之江实验室吸引的人才之一。加入公司两年来,他带领团队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声学实验室,组建了22人的科研团队,申请了27项专利,研发了集成电路封装用高分辨率超声波显微镜测试和小动物脑成像系统。光声成像设备。 “回想这两年的科研经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爽’。高效率、高质量的科研是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这位“80后”海归科学家感慨道。
2019年至2020年,有意加入之江实验室的石俊辉经历了两轮项目评审。评审小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学者等国内顶尖专家组成。在第一轮评审中,专家们对石俊辉的项目提出了很多意见。他修改了项目计划后,通过了第二轮审查。经实验室项目论证委员会批准后,他主导的“高速高精度三维光声层析成像”项目得到了全方位支持,让他组建了更大规模的团队,打造了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支持平台。该团队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4人、博士9人、工程师9人。他们有能力攀登科学高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对科研人才和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审核通过后,将提供充足的经费和各种保障,让科研人员投身前沿科技工作。我认为这是之江最大的制度特色实验室。”石俊辉说道。
鼓励科研人员冒险进入“无人区”
与江实验室一样,江苏紫金山实验室也是当地政府正在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引领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为使命。
紫金山实验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由刘云杰院士、尤晓虎教授、吴江兴院士三位首席科学家领导。刘云杰担任实验室主任,尤晓虎、吴江兴担任实验室副主任。首席科学家负责技术路线选择、经费分配、团队建设等。实验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所负责的三个研究方向实施了一轮项目,聚集了1000多名科学研究人员。
“在大学和传统科研机构中,研究人员大多申请竞争性的政府项目,而他们往往不敢申请创新性强、风险大的项目。”紫金山实验室科研部主任齐旺东表示,“紫金山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失败风险高的研究,敢于冒险进入‘无人区’。”
游小虎带领的团队正在探索6G技术的“无人区”。他认为,6G技术可能会采用与5G不同的技术体系和架构,频率资源可能覆盖到太赫兹;卫星和地面基站也需要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卫星为偏远的地方提供服务。网络服务。这个团队约有300人,希望在未来两三年内,在全球率先建立起Tbps传输速率、Kbps/Hz频谱效率、μs传输时延等6G基本特性的验证体系。本月,游小虎发布了紫金山实验室与东南大学、鹏城实验室、复旦大学、中国移动合作研发的“360太赫兹100/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系统”。它创建了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系统。最高实时通信传输的世界纪录。
上海科学院副研究员唐琪认为,紫金山实验室和之江实验室体现了新型省级研发机构的发展方向——在科研组织上,充分借助高校的深厚积累采用市场组织方式,整合组建能够真正高效攻坚克难的项目团队;在项目选择方面,严格考虑项目的科学价值和产业前景,为入选团队提供充分的保障和资金支持;在员工管理方面,大胆吸收公司人力资源和薪酬制度做法,鼓励科研人员致力于探索科技前沿。
改变高校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现状
与省级实验室不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合肥市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该机构累计孵化科大及校友企业292家,注册资本18.38亿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高成长企业50家、参股企业19家……独特的职业生涯 单位的企业化运作之路。
近年来,中国科大明确学校科技成果将通过转让或授权给先进研究机构进行转化。 “这是质的变化。”高等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叶政介绍,学校构建了“中国科大-高等研究院-产业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体系,改变了布局缺乏系统、转化相对较低的现状。过去大学的效率。情况较低,目前已发现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80余个。
如何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叶政表示,高等研究院已成立全资资产运营公司,为成果转化提供全周期服务,初步形成高等研究院、技术管理团队、企业、风投/私募共同投资的格局。股权投资基金。去年,高等研究院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了两支基金,建立了成果转化为收益和投资收益的正循环,反哺技术发展。
能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是该所区别于其他新型研发机构的显着特点。 2020年以来,高等研究院作为中国科大校内招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563人。他们与长鑫存储、龙芯中科、平安科技等公司合作,探索定制化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每位学生均配备一名学术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与行业紧密结合。
目前,高等研究院正尝试开展校外转学转化服务,每月组织路演,发现有价值的项目。这得益于他们组建了一支具有法律、投资、企业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员团队。 “通过这种圈层拓展,高等研究院能够产生更大的集群效应。对于校外项目团队来说,他们看重的是高等研究院以及背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技术能力。” ”上海科学院赵岳副研究员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