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馆先行先试,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据众安在线、众安新闻客户端报道,“问渠有多清,这样才有活水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新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把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运用到具体行业、产业链中”。那么,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泉水”,自然离不开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畅通创新“通道”?
2023年底,安徽省科技厅会同省九部门印发《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能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推广岗位科技成果赋能新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省岗位科技成果赋能改革。
截至今年5月底,中科大及106家省级改革试点单位已赋能科技成果609项,创办企业79家,企业融资后市值突破100亿元。
安徽创新馆(徐梦宇 摄)
(1)先尝试一下
安徽是创新热土,大机构多、创新实力强。但职务科技成果始终面临“改不了”、“不敢改”、“不愿改”的困境。
“过去,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作为无形国有资产管理,无法赋能技术发明人,影响了科研人员转化的积极性,导致大量成果转化。”大量科技成果留在实验室、锁在抽屉里,造成极大浪费。”省科技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国家试点,在安徽省率先启动赋权改革,将传统的“先转化、后奖励”模式转变为“赋权+转移+赋能”的新模式。约定的福利”。
具体来说,科技成果所有权首先通过赋权转移给项目成果完成团队,学校不再拥有该成果的所有权。然后通过协议约定,按照市场定价后,学校享有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这意味着由传统的“先改造后奖励”转变为“先赋权后改造”,即“先分田后分粮”。
打破科研人员“重担”的“惯例”,拆除科技管理“审批多”的“围墙”,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于是,一批原本摆在“书架”上的科技成果迅速发生了变化。
https://img0.baidu.com/it/u=3448390955,110897530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3358
合肥中科彩象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一创新模式下成立的,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批赋能改革项目。
不久前,由中科彩象技术支持的海洋拖曳式地震勘探采集设备“海镜”系统成功完成了3000米以上超深水区域的油气勘探作业,并发布了我公司的勘探成果。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成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设备的国家。
中科财星总经理张克利表示,“新模式让我们敢于冒险、敢于尝试,迅速从科研角色向企业角色转变,适应市场化思维,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大众化”。市场,让数据采集更加准确和简单。”
“新模式让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拥有充分的所有权,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实现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的共赢。”省科技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培育与成长
随着中国科大赋能改革“创新种子”的萌芽,“安徽计划”科技成果赋能改革的新生命开始生长。
2022年,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医科大学5所省属高校成为安徽省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能试点单位。
安徽工业大学龙洪明教授通过赋能成立了安徽海百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价值1000万元。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赋能前一年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赋权改革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让我们在专利权的运用上更加灵活。”龙洪明告诉记者,赋权改革后,鼓励更多科研人员不仅要写论文,还要更加关注实际研究落地。
2023年12月,随着《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能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改革试点范围由5个扩大到106个,开启成果转化新局面。
《实施方案》的一大突破是采用“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让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拥有完全所有权。
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副处长刘培培解释,首先赋能是梳理科研团队申请、审批试点单位科技成果,归属明确,应用前景广阔。通过签订赋权协议,试点单位给予科研团队80%(转为省内)或70%(转为省外)所有权。
https://img1.baidu.com/it/u=2165366940,55440492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562
再转让是指试点单位通过技术转让协议将成果保留所有权的20%或30%转让给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持有成果100%的所有权,试点单位与科研团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约定收益为科研团队通过成果评价购买转化公司股份,获得股权。产生的相应收入按照技术转让协议约定的比例归属试点单位。科研团队不得自行以转让、质押等方式处分。通过改革,实现了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的共赢。
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大市场,《实施方案》建立尽职免责制度,解决科研人员“不敢转移”的问题。
“我们制定了免责制度指引,列出了八种不承担责任的情况。对于试点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只要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合理的注意和监督义务,履行管理职责,视为尽到了勤勉尽责的义务,消除了试点单位和科研人员转化成果时被追究责任的后顾之忧,实现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转化”。不愿意转移到‘我想转学’,”刘佩佩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三)科技创新景区
由于科技成果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有无形资产,其核算和资产价值确认一直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个不明确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此次改革,在科技成果不能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的前提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将职务科技成果与一般国有资产管理区分开来充分赋予试点单位成果处置权。
“我们允许科技成果实行单项管理,这意味着职务科技成果不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和资产验资,不再计提国有股权和资本减值。”因股权估值引起的破产清算,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范围。”刘培培介绍,试点单位将根据职务科技的特点和属性,协调技术转移、科研、财务、国资、纪检等内部部门,对科技成果进行台账管理。和科技成果。
同时,新规划赋予科技成果自主权。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和关键核心技术外,试点单位可以自主决策、办理国有股权转让、无偿划转或者通过成果投资方式对外投资等管理事项,无需上去。报告供审查或备案。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国有企业时,试点单位也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国有企业承担的科技成果转化按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和有关规定执行。
此外,《安徽方案》通过建立就业保障机制,解决了改革政策“落地慢”的问题。 “我们建立了改革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体系,做到改革由领导组织、管理者负责、工作人员监督,每个环节都有人,保障服务,加快转型把纸变成现金。”刘佩佩说道。
由此,“安徽方案”不仅给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吃了“定心丸”,也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从纸到钱”的速度。通过场景创新,一批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迭代和应用。
此次,安徽打通了科研与应用之间的“任督二通道”,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科技创新景象”。 (记者 徐慧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