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30 11:07:24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强调监督职责的重要性及实际挑战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明确提出监督是基本责任、第一责任。要求纪委监委聚焦监督,压实监督责任,倾斜监督力度。但从实际情况看,监管仍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短板和短板。不愿意监督、不敢监督、无力监督三个症状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有些人认为“监督没有用”,不愿意监督。一些党组织和纪委、监委“办大事讲英雄”的观念还没有改变,甚至根本不想改变。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监督是徒劳的行为,是在做无用功。他们宁愿整天把注意力集中在案件的线索上,根本不把重点放在加强监管上。他们甚至振振有词地声称“案子破不了,哪有精力去做任何监督”。“一些纪检监察干部”。 “案件数量一定要年底比较,监管做了多少、效果如何,没有可比性。”不难看出,不愿意监管的根源在于主观上的不负责任、不负责任、不作为,这本身就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亟待整改的问题。

有人认为“监督惹事”,不敢监督。一些党组织和纪委监委错误地认为,监督就是闹事、找事,很容易得罪人。有的人深陷人情泥沼,认为今后与监管对象只能“低头不抬头相见”。实在是很难丢脸、丢脸。当你深入基层时,这一点变得更加明显。有的惜羽毛,惜所谓“官场”,认为监督越多,得罪的人就越多。民主评价中吃亏的就是他们,如果遭到报复,那就是“哑巴”了。那些不敢监督的人,看似理智,但从根本上来说,“公”与“私”的界限并不清晰,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监督是组织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且不能以个体为基础计算损益的“业务”。

https://img2.baidu.com/it/u=3047887374,111888028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89

有的认为“监管太难”,不知道如何监管。一些党组织和纪委、监事会经常挂在加强监督的口号上,但对监督职责的定位和边界不清楚,存在监督缺位、监督越位、监督发散等问题。一些监管工作未能形成合力。各吹各的、各调各的,不仅导致资源内部消耗,也让基层单位疲于应对。有些监管过于守旧,不思考创新。旧方法不行,新方法也不能用。表面上看,监管是一场大仗,但事实上,张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找不到问题。与不愿监督或不敢监督相比,无法监督似乎更容易理解和容忍,但实际上危害相当大。如果不懂得监督的人去监督,很容易把监督变成“纸老虎”,破坏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人们经常听到腐败官员悔罪时,会给出“组织不关心”的理由。虽然这有很大的“推卸责任”成分,但确实让主管们心情沉重;在分析违纪违法案件成因时,当时该组织因监管不力而被批评“放水养鱼”,这让该组织更加苦恼。不愿意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这“三不”就像生长在监督上的三个毒瘤,严重影响监督的有效性。要多管齐下,真正把监管做严做强,做到良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惩而不教。各级党组织和纪委要深刻认识加强监督是党中央指导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和举措,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自觉地树立“办大要要案件就是政绩,做好监督就是更大政绩”的理念,主动把监督摆在重要位置;要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敢于监督的责任精神,不断完善和完善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使监督工作成为强有力的杠杆和硬指标,对监督不力、监督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监督;要练就过硬本领,在充分利用现有监管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监管提供“探照灯”,打造公共权力运行的“玻璃室” 。

https://img0.baidu.com/it/u=3659695106,110397589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8

无论是反腐败从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还是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势头、夺取压倒性胜利,加强监督都是必由之路。只有消除“不愿意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症结,加强监督,我们党才能在不断净化自身的同时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袁振邦,北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强调监督职责的重要性及实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