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坛词的辉煌历程:从民间新诗体到婉约词派的崛起
宋代文坛最重要的文体是词。经过三百年的艰苦创造和不断努力,两宋文人终于使词这一源于前朝民间的新诗体上升到了与诗歌同等的地位,焕发出最灿烂的光彩。北宋初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君臣百姓都沉浸在“太平气氛”之中。宋太宗、宋仁宗等皇帝都十分喜爱带有通俗色彩的燕乐。他们精通音乐,经常自己创作音乐。这就像一根指挥棒,将他们的臣民的兴趣引向比赛,创造新的声音和比赛。新词。宋仁宗在位四十多年(1023-1063),词事业突飞猛进。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颜舒、欧阳修、刘墉等人,其作品形式也由小伶逐渐发展为慢词。这些作家与后来的秦观、周邦彦等人一起,形成了宋代的万岳词派。
北宋后期的歌词与前期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诗人是苏轼。他以诗为词,将一切都包含在歌词中,拓宽了他歌词的表现领域,改变了他歌词的软弱风格。苏轼旗下的所谓“苏四儒”中,除秦观外,黄庭坚、晁不羁、张耒基本继承了苏轼的文风。秦观背弃了师父,却“师从刘七词”,成为这一时期的万岳派大师。苏轼前后稍远的还有范仲淹、王安石、何柱等诗人,他们的一些词与苏轼的词相似。这一时期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那就是被王国维称为“一流作家”的周邦彦。周邦彦是万岳派的宗主。他博学多才,精通音乐。他是音乐机构大圣府的负责人。他的音乐严谨、丰富、优雅。他对南宋格律派诗人姜夔、张衍等影响很大。
南宋词一百五十年也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为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至宋宁宗开熙三年(1207年),共八十余年;后期是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到宋朝灭亡(1279年)70余年。南宋初期,民族矛盾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焦点。战争与和平的争论不得不影响到当时的许多诗人。李纲、岳飞、张元谦、张孝祥等人的歌词都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一些生活在两宋之间的诗人,如叶孟德、李清照、祥子等进入南宋。他们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大部分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知道国家命运多舛的忧虑,国家灭亡、家破人亡的痛苦。感情渗透到字里行间。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是辛弃疾。他的诗或写抗金兵、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或写对投降派的批判和大志未遂的悲愤,或写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歌颂。其诗继承了北宋苏轼雄浑豪迈的诗风。与苏轼并称“苏信”,形成了以两人为首的宋代诗词英雄风范。如果分两宋的话,辛弃疾是南宋豪放词派“辛词派”之首。这一时期属于辛词派的诗人还有陆游、陈亮、刘果、韩元吉、杨延政、洪子奎等。其中陆游、陈亮、刘果成就突出。
与南宋初期成为主流的辛词派相比,这一时期的万岳派作家如李清照、陈恪、张等人只能算是边缘词派。然而女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可以与大胆的作家相比。
南宋末年,许多文人沉迷于几十年的极度安全之中,沉浸在灯光和音乐之中,消磨了他们激昂的斗志,开始专注于诗歌的精致和优雅。这群诗人包括姜夔、石大足、吴文英、周密、王宜孙、张彦等,他们所崇尚和遵循的创作标准都集中在“雅”字上。从题材、文字内容到表达方式,都极力杜绝廉价、轻浮、庸俗、淫秽。从认为“词是一首美诗”、“石庄词是迷人”以及他们更多地写个人的喜怒哀乐的角度来看,这群诗人并没有完全脱离优美派的圈子。从形式上看,他们成为独立于雅派之外的格律流派。在格律派的旗帜下,这些诗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心态和情感各有不同:一类是姜夔、石大足、吴文英等。这些诗人多少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仍然是能表达对昔日繁华的怀念,感叹尘埃尚未落定的另一类是周密、王轶孙、张彦等,他们大多是南宋遗民。他们对灭亡的宋朝怀念和悲伤。他们的诗总是流露出悲伤、压抑的心情。他们作品的措辞由于政治原因往往晦涩难懂。
https://img0.baidu.com/it/u=690083662,233891871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5&h=432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格律作家的诗人,如刘克庄、陈仁杰、刘陈翁、文天祥等,他们继承了苏、辛诗风。南宋建筑即将倒塌时,他们写下了慷慨的挽歌,抒发了心中的深情。国破家亡的隐痛,以及对奸国祸国之人的不屑,在他的歌词中释放得淋漓尽致。虽然属于豪放派,但也为南宋词的谢幕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挽歌。
歌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巅峰地位。然而,在宋宋文坛,词并不是唯一的文体。在宋代文人心目中,真正重要的是正统诗词。
全祖望曾对宋词创作作出过中肯的评论。他说:
“宋诗之初,以杨(杨易)、刘(刘云)最为著名,是所谓西昆体作家。……继庆历、欧、苏、梅、王叔公之后。”出来了,宋诗变了,晋公的技艺精了,而傅翁(黄庭坚)则以他独特的曲调追求草堂。最多建炎之后,洞府(萧德藻)细而硬,程斋(杨万里)生涩,方翁(陆游)的轻盈圆润,石虎(范)的精致。成大)四面皆开,是永嘉的徐(徐昭、徐吉)、赵(赵世修)师父把事情说清楚了,方便了。水有四灵派,宋诗亦有变,嘉定后,“江湖小记”盛行,宋朝灭亡,方奉、谢翱弟子岌岌可危。诗又变。”(《宋诗年谱序》)
所谓宋词三百年来的四变,概括了宋词的演变。然而,无论宋诗如何演变,无论作家涌现多少,无论作品多么复杂,它仍然处于唐诗的阴影之下。其艺术造诣虽胜过元、明、清诗,但无法超越唐诗的辉煌。陈子龙压制宋诗,弘扬宋词。他说:
“宋人不懂诗,却被迫作诗。这就是诗,只讲道理,不讲情。宋朝没有诗,但它所引发的悲欢离合,动人于其中。”并且无法抑制它,与其他诗歌相似,因此,他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引《喻历代诗选》卷118)
虽然评论有些偏激,但想想宋词不如宋词也不错。
宋代的散文成就高于宋代的诗歌。所谓“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北宋人。经过他们的倡导和实践,宋代散文确实达到了“自然文理,姿态万千”的艺术境界,留下了《醉老亭》、《秋声赋》、《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多部优秀散文作品。
此外,中国戏曲的雏形“宋杂剧”和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宋稿”,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遗憾的是,宋杂剧文字和宋文字均已失传。
点击原文即可领取专属50元优惠券,数量有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