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打通实体经济融资血脉,助力经济稳定发展
尺寸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融资难”加剧的严峻形势,我市主动适应“稳总量、优化结构”的货币政策新常态,以推动金融服务创新为抓手,推动国家金融政策落实、打通实体经济融资血液,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打造银企对接“新渠道体系”
在“三期叠加”效应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着力稳定银行预期、提振企业信心,着力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着力对接国家货币投放“主渠道”着力构建连接实体经济的“支渠体系”,疏通金融资本的“堰塞湖”,引导信贷资金的“活水”精准注入实体经济。
一是建立企业信用增信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财政金融合作新模式,设立邗江产业基金作为母基金,初始规模10亿元。设立银政合作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金融基金、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该基金用于增强企业信用,增强银行杠杆信贷信心。其中,银政合作产业基金由市县财政出资,重点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优势、发展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诚信但贷款抵押品不足。以基金比例的两倍,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 2014年以来,已向385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4.24亿元。成立邗江科技金融中心,设立科技金融基金,为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风险补偿,引导合作银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 2014年,共为1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2.24亿元;由市、县、县政府出资设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用于补偿农民和涉农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风险,引导银行增加涉农贷款。 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涉农贷款97亿元。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5%。加大对国有控股担保公司的注资力度,规范社会担保机构发展,着力提高担保业融资担保能力。全市融资担保机构数量已增长至46家,注册资本总额68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担保金额11亿元,同比增加11%;其中,9家国有控股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加20250万元,达到15.2亿元,新增担保金额60.5亿元,占全市担保机构新增担保金额的54.5%。 。
二是建立企业融资支持机制。实行银政联动,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订单、有回款、有利润、有信用但缺乏资金的“四一紧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提供增信的同时,协调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律采取“六不”措施,即不抽贷、不压贷、不附加或更换现有贷款的担保条件、不增加贷款额度。额外贷款负担,不随意筹集资金。诉讼及无不良信用记录;同时设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中小企业还贷调度基金和企业互助基金,为陷入困境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急资金周转。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 2014年以来,市县两级资金累计为76家企业提供还贷流动资金5亿元,促进企业贷款到期回收。银行与政府协调的融资救助机制有效缓解了优质企业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首批14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余额达65.11亿元,比2014年初增加10.13亿元。
三是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激励机制。市财政部门设立金融产品创新专项奖励项目,实施“一县一产品”和“一行一产品”金融创新工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其中,市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省首单中小企业私募股权债券,为企业融资1.5亿元;市农业银行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方面取得突破,为451户农户发放贷款1.29亿元,并成为总行指定作为此项业务创新试点银行2014年在襄阳召开现场会;华夏银行推出小企业贷款年审制度,对年审合格的借款人直接续借到期贷款,大大减少企业贷款还款。压力,降低还贷成本。上述措施有效促进了授信。 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5%,增速高于全省4.94个百分点。新增贷款金额位居全省地市州之首。
2、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直接融资“新通道”
推动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加快打造资本市场“向阳板块”。
一是以专业服务推动企业上市。与专业机构合作组建向阳资本市场专家顾问团,定期对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系统进行专业培训,按照上市公司标准指导企业进行系统改造和全面升级。邀请深交所、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家指导全市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规划建设,建成5家主板、中小板上市企业主板、创业板、三板、四板市场。建立了各级储备企业梯队,制定了各级储备企业培育上市目标和措施。建立企业上市激励机制,对企业上市、新三板、四板挂牌分别给予最高150万元、150万元、50万元奖励。 2014年以来,我市企业进入新三板取得突破。已上市公司4家,申报审核公司4家,与保荐券商签订协议的公司17家,位居全省市州前列;四板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市公司数量增加30家,达到67家,占全省四分之一,与武汉市基本持平;同时推动金融机构与场外市场上市公司合作开展股权质押贷款,为大理电工、可持续发展二厂A公司融资4500万元。
二是通过高层合作推动直接债务融资。积极寻求证监会、深交所支持,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努力突破直接债务融资。近两年来,在发行城投债、区域集体债、中小企业私募债、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方面相继取得突破。已成功发行9只各类公司债券,融资总额达80亿元。
三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股权投资。建立奖励机制,对在襄阳注册的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公司按实收资本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对已完成本市企业投资的项目投资团队,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向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投资机构高管一次性发放住房补贴、安家费等;建立产业基金跟踪投资机制,对落户襄阳的优秀股权投资机构按比例匹配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其发展。搭建对接平台,每年举办股权投资投资会议,邀请全国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到襄阳“寻宝”。目前,共有22家股权投资机构投资了我市11家上市及上市储备公司。
三、培育金融新业态,打造企业融资“新平台”
顺应金融创新发展新趋势,大力引进和发展金融新业态,努力丰富和完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打造汉江流域互联网金融中心为目标,出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严控风险、规范发展、便利客户”的原则,探索建立“网贷平台+机构担保+资金托管”网络 推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口碑贷”、“乐贷网”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企业搭建高效、直接的对接平台和投资者。其中,“口碑贷”网贷平台由具有国有背景的市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民营互联网公司和国内知名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组建。主要服务于资金需求300万元以下的企业。目前已帮助石泰塑料等26家企业筹集了26家闲置社会资金4000万元。公司综合融资成本在9.5%至11.5%之间,有效缓解了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新渠道。
二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出台大力支持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通过直租、回租等方式开展租赁融资。目前,我市融资租赁业培育已取得突破。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华康远大融资租赁公司”正式成立。已有6家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解决融资问题。
三是大力引进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探索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有效途径,开辟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新途径。其中,市政府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4年,公司通过金融收购、非金融收购、资产管理、保险等方式在襄阳累计投资5亿元,为9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市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模式已成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支持全国实体经济的典范。
4、建立公共金融服务体系,打造金融生态“新高地”
加快公共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金融信用领域创建。
一是建立公共金融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社区金融服务咨询平台,为城乡社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风险识别、金融监管、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引导城乡居民提高金融工具运用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目前,首批与民生银行合作建设的6个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站)已正式上线。同时,围绕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积极筹建襄阳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整合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民间借贷的信用数据和信用数据整合政府各部门业务系统,建立公开发布系统,实现社会信用数据共享和联合监管。
二是建立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机制。要把规范民间金融活动作为稳定金融秩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努力引导民间资本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努力促进民间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规范民间金融秩序。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在落实涉农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办理抵押登记、允许贷款损失税前扣除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储备金,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大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机制,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外部审计,防止小额贷款公司非法集资、逃避注册资本、暴力催收等红线行为,推动其规范运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民间借贷监管,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投资实体经济。制定民间借贷规则,明确法律责任,引导民间借贷规范运作;建立由各级金融机构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民间借贷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民间借贷活动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冲突问题。同时,我们正在积极建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
三是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制定并实施各类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和民间借贷的行为规范,明确各类主体责任,推动金融市场主体在风险可控条件下规范运作。率先开展全省小额贷款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试点,实现小额贷款业务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回收的全程网络化管理、流程化操作,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建立强有力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按照“早发现、早预警”的原则建立信息共享。 “早报告、早处置”,督促报告和分类处置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属地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召集、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分级负责”,负责及时调查处理处置金融风险。 2014年以来,针对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民间金融风险初显的突出问题,各市县政府坚持发现苗头、及时干预、快速处置,千方百计杜绝问题。并成功化解了元盛实业、天谷粮油等企业资金链紧张引发的金融风险苗头,有效维护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提振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发展信心。企业。上述措施有效促进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襄阳连续11年被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市州。 7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区)行列,均为最佳信用县。 (市、区)已达5个,占全省四分之一,金融信用襄阳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