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路径: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 为探索总结新形势下陕西省设施农业科学适度规模经营的方法和路径,推动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陕西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总结了正在运行的典型模型各地开展得好、成效显着,并提出了对策建议。1 陕西设施农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3+X”农业工程的不断实施和各项政策的支持,陕西省设施农业全面快速发展。 2020年综合产值达到1048.48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产业扶贫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1.1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面积产量持续增长
截至2020年,全省设施农业面积362万亩,产量1260万吨,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1.6%和51.8%。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21万亩,产量803万吨,居全国第14位;设施食用菌面积12万亩,产量126万吨,居全国第12位;设施瓜地面积59万亩,产量178万吨。 ;设施水果面积67万亩,产量153万吨;设施花卉面积3万英亩。
1.2区域特色和优势明显,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从设施类型分布来看,陕北以日光温室为主,约占当地设施总面积的70%;陕南三市以大棚为主,约占当地设施总面积的90%;关中日光温室和大型棚并重,分别占当地的33%和67%。从农作物种类分布看,陕北主要生产设施瓜菜,果蔬生产优势明显;陕南主要生产设施食用菌和叶类蔬菜;关中东部以设施瓜果和时令水果尤为突出,关中西部尤为突出。以设施蔬菜为主。从生产经营规模来看,不同作物对经营主体的要求不同。类似经营主体按产地从小到大依次为设施食用菌-设施蔬菜-设施水果。
1.3设施装备和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业效益显着
设施建设标准和质量不断提高,新型机械化大棚推广步伐加快,农机农艺一体化趋势明显,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应用快速推广,数字化示范并且智力得到扩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新品种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专业化、工厂化苗木普及率明显提高,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多膜覆盖等一体化推广,物联网、冷库广泛推广。连锁物流、电商销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设施农业综合效益突出。 2020年,全省设施农业综合产值比2015年底增长41.4%,占同类经济作物的12%,实现产值的46%,为人均贡献3000多元增加产区农民收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超过320万人,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富有的。
2 典型模式分析 2.1 农民自主生产模式
完全以家庭劳动为基础,独立生产、独立经营。
1)商南县食用菌家族经营“113”模式。一户建一个约一亩的大棚,生产蘑菇1万至1.5万袋,年收入约3万元。这种家庭生产规模在陕南极为普遍,群众称之为“113”模式,即一亩地、一万袋,净收入3万元。据调查,农户加工一袋成品菌棒的成本为3至3.5元,1万至1.5万袋的投资为3万至5万元。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投资,并且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力来管理和维护,而不耽误农作物的种植。 ,一石多用,非常合适。
2)千阳县设施蔬菜家庭经营“35”模式。一家人种植保护地蔬菜约3亩,年收入约5万元。这种家族企业模式的优点是自己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自己销售自己的产品,自主权强,见效快,灵活。缺点是农民自主经营,投资大,受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制约较大,群众自己承担市场风险,但总体看好、可行。
3)大荔县大棚冬枣家庭管理“八亩”模式。一个家庭在8亩左右的大棚里经营冬枣,年收入可达20万至30万元;如果用同样规模的日光温室种植冬枣,年收入可超过40万元。温室(钢架、被子、棚膜)投资每亩约5万元,日光温室(钢架、被子、棚膜、卷帘机)投资每亩约10万元。这种家族经营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报好、持续时间长、一次性投资可受益多年。
2.2 家庭农场生产模式
https://img2.baidu.com/it/u=3878558639,299290414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3&h=500
家庭农场的规模根据农作物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在10至50英亩之间。生产以家庭劳动力和少量雇佣的长工为主,农忙季节雇佣的短期临时工为辅。
1)商州区阳光食用菌家庭农场模式。商州区阳光家庭农场建有温室大棚114个,占地50亩,投资110万元。年产香菇50万袋,总收入95万元。生产中长期员工20人,采蘑菇期间临时工60多人。年人工费25万元,年土地租金及棚维护20万元,总支出45万元,纯收入50万元,利润与支出相当。企业实体认为,规模缩小一半将带来更高的利润率。
2)榆阳区家庭农场模式,瓜菜配套。榆阳区天元瓜菜场种植10亩大棚西瓜。日常管理主要以家庭劳动为主。农忙期间雇佣3至4名临时工。每季瓜毛收入10万元,雇工等费用3万元,纯收入7万元。西瓜收获后,可再种植一茬蔬菜,收入可达3万至5万元。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农民十分满意。
2.3 专业合作生产模式
该合作社生产规模中等,一般生产面积100至300亩,经营模式以“合作社+农户”为主。
1)食用菌“百万袋”发展模式。商州区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年产蘑菇棒100万袋。该组织约有 100 名会员,平均每户拥有 10,000 个袋子。实行“七统一”管理办法。即合作社集中建设约100亩大棚,统一采购木片,统一粉碎,装袋灭菌,按需播种菌种,提供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产品,对蘑菇生产进行统一管理。家庭。该模式解决了资金短缺、规模不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降低了群众生产经营风险,稳定增加了菇农收入。
2)设施蔬菜“一园一品”模式。千阳县冉家沟合作社和兴平丰泽园合作社的情况大致相同。设施蔬菜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他们实行“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建设标准化大棚100至200亩,年产蔬菜100万至200万粒。 1万吨,年产值150万至300万元。每户平均管理大棚3亩,收入4万元。合作社按照“一园一品”的思路,主要生产叶类蔬菜,实行统一耕作、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户户或棚式管理的“四统一”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统一分工、责任明确、回报公平、菜农无风险、合作经营可持续稳定,真正实现双赢。
3)设施成果“农旅融合”模式。大荔县小坡村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管理服务模式。按照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党支部发挥领导作用,支部书记领导合作社。合作社为会员提供生产物资、技术培训、仓储冷链和销售服务,引导群众开展标准化生产、规范工作,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建设物流园区、交易市场、冷库、电子商务平台、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举办冬枣“开园节”、“采摘节”等田园体验活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合作社共有社员480人,种植冬枣1.5万亩,年总收入1.2亿元,户均收入25万元。
2.4 龙头企业产业园发展模式
工业园区生产规模较大,食用菌面积普遍超过3万平方米,蔬菜设施普遍超过500亩。投资巨大、回报宏观、风险高。适合“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或一二三产业融合。
1)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商州区润科农业投资公司实行“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采取企业建厂、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入股、农民就近务工的生产经营形式。绣球工厂占地106亩,总投资1.5亿元。建有36000平方米的绣球工厂生产车间,年产1800万袋。年可加工绣球花3600吨,销售收入7200万元。 100多个村集体、4000余户贫困户用扶贫、贴息贷款等资金入股,工厂吸纳就业人员200多人。公司年收入1500万元以上。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可享受3万元的分红。农民每年可享受分红2250元。产业工人年平均工资收入2万元左右。一个产业的实现,让各方受益。
2)设施蔬菜“绿丰园产销一体化”模式。宝鸡绿丰源现代农业园区是集果蔬生产、冷链储运、产品营销、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品种丰富,茬口排列多样,休闲采摘常年持续。园区投资逾5000万元,建设了蔬菜水果基地、生态餐厅、农耕文化广场、仓储冷库等设施,总占地面积1300余亩。在宝鸡市设立了50家蔬菜直营店,是典型的产销模式。综合模型。园区实行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农资超市对接、产销直销,支持休闲旅游、自提、餐饮旅游等业态,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3)设施成果“生产环节承包管理”模式。大理硕农农业开发公司已向农户承包了园区内117个冬枣大棚。公司实行一站式农业技术服务、一站式金融服务、一站式农资服务、一站式销售服务的“四个一站式”理念。 “式服务”,农民负责生产和设施维护,利润由农民和公司瓜分。 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其中农民总收入204万元,68户承包户人均收入3万元。该模式的特点是公司劳动力成本低、经营风险小、农民积极性高、管理层责任感强,实现农业和企业双赢。
3 主要问题 3.1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初期投资较大。近年来,虽然政府实施“千亿级设施农业工程”有政策支持,但资金数额和补贴标准较低,设施农业发展速度放缓;一批设施简陋、配套设施差的老旧基地亟待改造升级;市县财政投入差异较大,大部分县区没有财政支持;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及配套设备未全部纳入农机补贴目录;设施农业用地、电力、燃气等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金融行业贷款门槛高,贷款难;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小、可持续性弱等问题亟待改善。
3.2行业规模较小,设施设备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https://img0.baidu.com/it/u=1033507848,208544622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924&h=500
以设施蔬菜为例,陕西省的设施规模还不到山东的1/3、河北的1/2。全省设施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29%和40%,较低;冬春季节反季节蔬菜不能满足自给,尚存在150万吨左右的缺口。机械化、自动化应用率低。除卷帘机、旋耕机普及应用外,起垄机、覆盖机的应用率不足40%,滴灌机的应用率不足70%,秧苗插秧机、轨道交通车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等应用率更低,智能化管理处于试验阶段。基层技术人才和能力缺乏,技术指导不到位,生产水平低,蔬菜产量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
3.3 部分生产经营主体管理跟不上,运行效率较差
生产经营主体存在重规模轻质量、人才缺乏、生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经营主体经营效率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部分经营主体规模大但自身实力弱。他们贪图外交,依赖财力支持。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经营困难;二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落后,保持传统的员工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素质低,责任心不强,生产技术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问题多;三是生产无标准,产品无特色,品质不高端,品牌没有影响力,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经营困难。
3.4冷链加工和市场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全省有冷库、气调库4800多个,冷库储藏总量约320万吨,占果蔬总产量的比例不足10%。冷库和冷链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流通环节损耗率和冷链运输损耗率分别为25%和20%,与发达国家的5%和95%有很大差距。蔬菜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量小。市场体系建设滞后,销售网络不完善,品牌不强。企业经营与农民生产关联不紧密,利益联动机制不健全,企业、合作社的功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有限。
四、对策与建议
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乡村振兴为总体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之路,依靠科学提高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推动转型升级,协调全产业链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4.1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政策配套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设施农业专项金融项目,保持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合作社社会资本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和金融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发展改革、交通、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政策,向设施农业园区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设施基地水、电、路等必要生产设施。优化项目支持方向,重点支持大型园区苗木繁育、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园区旧设施改造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公司、地方融资担保基金等平台作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稳步推进设施农业保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降低经营主体意外损失风险。细化设施农业用地、用电、用气等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4.2科学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经营
从宏观上看,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发展、规模发展”的原则,推动区域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从微观上看,我们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规模、科学管理、提质增效”,促进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在全省产业布局上,围绕五大产业推动集群发展。陕北重点发展日光温室设施果蔬,陕南重点发展大棚设施食用菌、叶菜类蔬菜,关中重点发展大棚设施果蔬。关中东部重点发展以设施水果为主的设施农业,关中重点围绕供应大中城市发展多元化设施农业,关中西部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设施蔬菜打造区域品牌,凸显区域特色。在经营主体规模上,要结合自身实力、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和管理能力,借鉴上述典型模式,建设适度规模基地,走适合自身的经营道路发展。
4.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鼓励设施农业园区、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重点研究解决陕西设施农业发展瓶颈问题。加快适合陕西不同地域特点的新型设施建设,现代农机装备与先进农艺的融合推广,提高设施农业整体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逐步实现智能化、现代化。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信息、技术和人才交流,加强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能干事的高素质人才;探索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整合一线技术人才,吸纳本土擅长业务、管理、影响力的专家,完善本土人才体系。农技推广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进标准化、绿色生产,促进设施产品产量和质量“双提高”。支持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建立一支分工细致、技能专业、装备精良的社会服务队伍,解决农民和弱小经营主体难以解决的薄弱环节问题,提高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4.4 弥补行业短板,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按照全产业链发展,完善加工冷链和市场体系,加快产区预冷、冷链运输、蔬菜净加工等关键环节建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立健全设施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发展订单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推动销售形式多元化,促进产销顺畅。充分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坚持产销并举,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以县区为基础的区域公共品牌,如“安塞茄子”、“炎凉甜瓜”、“大理冬枣”等。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推动产品质量提升,提升产品质量。发展绿色优质高效设施农业。培育一批工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形成一批能代表陕西、发挥引领作用的优质品牌。充分利用各类展会、网络电商平台等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陕西省设施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4.5完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立足产业繁荣、农民富裕,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合作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探索财政项目资金、扶贫资金、土地等量化配置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按照每股分配股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小农户建立契约、股权利益共同体,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产业链上企业、合作社、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新格局,紧密嵌入农民在产业利益链中,促进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表于《西北园艺》2022年第3期,作者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王周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