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过去三年,中国市场表现强劲。挖掘机作为整个工程机械的先行指标,连续近三年翻倍增长,近两个月才开始出现疲软迹象。比挖掘机增长更为强劲的是所谓的工程机械。高空作业平台行业是机械的最后一片蓝海。作为工程业务的“头”和“尾”设备,对比挖掘机市场也是了解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特殊视角。发展空间对比:空间广阔
在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业内人士主要是与国外市场进行比较。例如,北美有超过50万台高空作业平台,欧洲有30万台,日本和韩国有5万台。尤其是在香港,一个城市至少有两个单位。拥有1万多台(其市场覆盖东南亚一定区域),而2018年底中国仅有4.5万台。类比这些数据,当中国大陆市场发展起来时,这个数字将达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可见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与挖掘机市场的对比出现在近期的一些会议上:2001年我国挖掘机年销量突破1万台,五年后突破5万台,2009年突破10万台,2018年达到20万台。已突破15万台。数千单位。年市场销售额突破1000亿。挖掘机是工程中最早替代人工土方作业的设备,依靠的是效率和经济性。高空作业平台是最后取代脚手架工人的设备,但人工成本已经上涨到了这个地步。而在中国市场,挖掘机已经快速发展了二十年,而高空作业平台才刚刚起步五年多。
不可否认,仅从这一点来看,高空作业平台未来的空间绝对广阔。但仅通过如此简单的类比来得出结论、做出商业结论是远远不够的。
投资回报对比:相差不大
中国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变化最快的市场之一,尤其是今天真正深入的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我们可以最真实地体验到这种速度。平均而言,2018年高空平台租售比约为1:20,2019年基本回落至1:25。与目前挖掘机市场相比,租售比基本在1:25-1:30之间(均不含油)。
基本上,在讨论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时,都会提到一点,那就是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需要操作人员和人力资源,而高空作业平台产品则可以“干租”,不需要操作人员。加上这一因素,挖掘机租售比将下降30%以上,高空作业平台租售比优势将极其凸显。事实上,这种说法基本上被制造业市场内的建筑行业人士所嘲笑。
与挖掘机相比,高空作业平台实际上是更高维护的产品。价值100万元以上的挖掘机可由一个人管理,无需24小时工作,因为与许多传统工程机械一样,它与工程的接触点有限,而且只有工作部件和接地两种部分。 。高空作业平台虽然作为辅助设备使用,但在作业现场,整车高度贴近工程面。当挖掘机作业时,人和机器基本上是一体的,具有相同的利益。操作的底线是人员安全和机器不损坏。高空平台的干租赁模式将用户与设备所有者分开。你看不到他们如何使用它。因此,高空平台运营企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检查。有的每周保修,有的保修十五天,然后会被收回检查和清洁;租赁期未满的,他们会到现场进行检查和维护。虽然行业内有各种长距离大批量的长租和短距离小批量的短租,而且臂架和剪叉也不同,但经营高空作业平台业务至少需要3至400万台设备和一台人。与同时期的挖掘机相比,人力比仅少一个,但如果考虑到行程,这个优势并不像数字显示的那么大。
当然,这一段只是对最重要的算术要素,机械设备的整个运行情况,以及闲置率、维护成本、业务成本等进行了比较,经过全部计算,投资回报率是毋庸置疑的。高空作业平台的使用寿命正在迅速接近中国传统工程机械的平均水平——高消耗设备平均5年,长寿命设备8年。扣除一切成本后,所有的投资最终都会走向市场利益的锚点,回到均衡状态。高空平台设备的优势接近五年回报是显而易见的,但可能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大,但回报速度却相当惊人。
产业形态对比:完全不同
高空平台行业市场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目前的市场形态与其他工程机械行业完全不同。我们来与挖掘机进行比较。
挖掘机是制造商-经销商-租赁公司,呈现少、多、多的金字塔布局。高空平台为制造商-大型出租商-小型出租商,呈现中-中-多的平面布局。在挖掘机市场中,挖掘机市场很大一部分位于附近,一小部分则转移到长距离。高空作业平台通常由大型租赁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长距离部署。整个行业市场布局尚未真正确立。未来整个码头运营商要以更大的成本投入基地建设。
挖掘机是深部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码头业务模式是一种主要按完成土方量结算的建筑业务模式。它非常直接,终端操作员控制业务公式的所有变量。高空平台租赁按日租、按月租、半年租、全年租,实际运营结果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
挖掘机赊销主要以厂家制度为主。主要制造商依托大型集团总部优势,整合制造业内部投资,为采购商提供信贷支持。目前高空平台在出租人中呈现出融资能力突出的趋势。仅中能一家,在发展到万台水平的过程中,就累计融资15亿元。新乡、华铁等都有重大资金支持。要知道,上市的鼎力总共从股市筹集的资金只有25亿元。徐工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在高空平台行业的投入仅约20亿,也与消防产品共享。兴邦重工十年艰辛的创业融资历程,堪称行业经典故事。
更积极的资本投入到高空平台产业的租赁终端,而不是基础技术制造环节。看来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模式会更多地被美国的联合租赁、日本的雅阁、西尾的车型所引领。但正如中国农业很难超越美国的小农户模式走向规模化农场经营一样,拥有5000万员工、100万家企业的中国工程建设行业也很难实现这一目标。以高度专业化的模式工作,向日本500万工程师和50万家建筑公司迈进。道道、清水等排名前五的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近半壁江山。
因此,与挖掘机相比,目前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形态差异较大,是由于行业本身的发展阶段所致,还是已经走向美国、日本的大规模租赁业务类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从业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实践积累才能做出决定。
但无论如何,就整个行业而言,还存在一个比较大的投资过程,且当前市场终端的经营利润率正在快速萎缩,不同的投资决策的结果将会有巨大的差异。
未来场景对比:篇幅有限
历史总会重演,但风格却永远不会一样。
未来几年,工程机械和工程建设的基本技术场景至少会有很大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5G技术的应用。而这将是中国建立弯道超车的最大途径。
仅2019年上半年,就有至少3家集团级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披露了5G场景应用的实际试验,均以无人驾驶、无过程控制、最终实现无人智能自动作业为目标。
5G场景和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整个世界。它会来得很快,但会一步步改变。想象绝对的未来是科幻作家的工作,而行业人员至少要在第一步到来时看到自己的变化。
就挖掘机而言,目前5G流量的保障让远程驾驶成为现实,一个人负责两三台挖掘机就可以轻松实现重复、简单的施工。这将大大减少基坑施工所占用的劳动力成本。由于高空作业平台属于辅助设备,用于让建筑工人到达高空作业面,自动驾驶基本上是一个无用的功能。也就是说,至少最新一批5G场景与这个行业关系不大,没有影响。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具有后发优势,但与挖掘机行业相比,还缺乏发展和积累。这个世界或许永远都是这样。神话的一方面实际上是大量劳动的积累,而神话的另一面往往是一个笑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