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5 19:42:03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现状及租赁商生存之道探讨

近期,不少业内朋友与笔者交流了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的现状。他们有兴趣进入,但也有一些担忧。因此,我简单总结成几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今天我们发布《高空作业平台出租商如何生存》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设备保有量约为1.8万台,较2014年的1.2万台同比增长50%。发展迅速,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市场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不仅设备保有量规模较小,作为主要业主的租赁公司也面临着“数量多、质量差”的实际瓶颈,即业务规模普遍偏小、专业化程度低。

进入门槛较低,租赁公司普遍规模较小,行业成立时间较短。

由于高空作业平台设备作为租赁市场的主体价值较低,加上平台市场制造商层面竞争激烈,融资渠道多样、便利,进入市场的资金门槛较低。以10米剪叉式叉车为例,按单价10万元、首付10%、押金10%计算,每台首付款约为2万元。如果购买20台,仅需40万元启动资金。较低的资金门槛,让各种背景的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这个行业。调查发现,目前租赁市场上超过一半的租赁公司入行时间不足三年。由于这两年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火爆程度突然上升,越来越多的其他相关行业的人转战到这个市场,超过60%的从业者进入该行业还不到三年。年,经验很少。

https://img0.baidu.com/it/u=2923398905,30912777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87&h=369

受准入门槛低和新兴市场影响,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商规模普遍较小。国外成熟市场的租赁公司中有10%是上市公司。许多大型租赁公司都有数千台机器可供租赁。他们提供租赁、运输、维修一站式服务,并为技术工人提供操作证。美国最大的联合租赁公司拥有9万台高空作业平台。然而,在中国,超过65%的租赁公司拥有的设备不足100台。国内最大的租赁公司​​n仅拥有2000台设备。

产品品类单一、竞争领域集中

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的设备集中为剪叉式设备,剪叉式设备以10米剪叉式为主。前期我们对租赁市场的设备类型进行了统计。 80%以上的租赁商拥有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 ,这类设备也是大多数出租人保留的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在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租赁设备价格相对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目前,出租人的客户集中在建筑工程和物流仓储领域,对其他领域的拓展不足,导致建筑工程领域“狼多肉少”,利润空间被压缩,利润空间极大。激烈的竞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仅发生在建筑行业。工程领域。

在国外,剪叉式设备大多在6米以下,4米卡车也不少。臂式卡车的比例也很高。还有大量适用于特殊工况的高科技、昂贵的产品类型。比如能适应施工现场路面的越野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满足多种作业要求的曲臂拖车式高空作业平台等,更体现了属性高空作业平台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场地。

市场竞争无序,租金价格战不断出现。

https://img1.baidu.com/it/u=3558016557,390763289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7

目前,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在国内仍属于新兴市场,缺乏成熟的行业法规。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原有市场的默认规则被打破,市场秩序开始变得混乱。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出现租赁价格战。调查显示,近两年市场设备租金大幅下降。以10米剪刀式叉车为例,月租金从2013年的5500元/月下降到2015年的3800元/月,降幅超过30%。除了租赁价格下降的明显价格战之外,更宽松的付款条件和强大的客户议价能力表明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租赁市场客户不成熟,对价格高度敏感

国内租赁市场尚不发达。租赁公司规模小、能力弱,缺乏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导致他们与对手的战斗手段单一,只能靠价格。当面对多家租赁提供商的竞争时,更多的客户会选择价格最低的租赁提供商,而较少关注品牌和服务等其他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现阶段用户需求仍然以使用为主,其他需求尚未开发出来。但归根到底还是商户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能提供的增值服务太少。正如业内流行的一句话所说,当你无法交付价值时,你的价格就变得非常重要,但如果你能够交付价值让客户看到,客户就会不太关注价格。 。

从长远来看,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快速增长依赖于设备租赁市场的发展,而租赁商集团将在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商如何在当前充满混乱、机遇与挑战的市场中更好地生存呢?敬请期待《高空作业平台出租人如何生存》系列后续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现状及租赁商生存之道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