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软件诈骗频发:主播诱导刷礼物,用户被骗数千元
除了色情内容,一些交友应用也因成为诈骗热点而受到大量投诉。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不少网友反映,某交友App中的主播诱导送礼、打赏等行为。只要用户不断给主播送礼物,主播每次达到一定等级就可以解锁“新技能”。从一开始的唱歌跳舞,到私信发照片、加微信甚至线下见面,只要钱到位,主播们都同意做。也有很多人买了很多礼物,但主播却拒绝提供他们之前承诺的内容。
某交友软件用户孙先生在未见到女子的情况下就被骗了3000元。
不久前,孙先生通过交友软件添加了一位女孩为好友,并通过对方发来的二维码进入了临时会话群。该小组成员包括她和一名管理员。随后,该女子将位置分享给了他,并建议就近找一家酒店,孙先生欣然同意。在酒店等候时,女子称自己已经下楼了,孙先生需要给管理员转1000元,她才能上来开具账单并把银行卡号发给她。随后,孙先生拗不过女子的话,陆续给她转了3000元。直到很久没有见到那个女人,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孙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近日,河北省唐山高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网络交友诈骗案:被告人梁某为了骗取他人钱财,通过手机聊天软件结识女性好友。他以结交男女朋友为名,冒充某机构工作人员,并提供伪造的身份证、驾驶证复印件,以增加受害人的信任。聊天中,梁某以投资创业、工作调动、母亲重病去世等虚假理由捏造事实,骗取受害人钱财,共骗取9名女性受害人11万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梁某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为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巨额财物,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最终,梁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并责令向9名受害人支付赔偿金共计11万余元。
https://img2.baidu.com/it/u=2673405265,45920410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记者注意到,在此类诈骗案件中,交友软件只是第一步。不少受害网友表示,交友软件只是一个“鱼钩”,而他们这些“大鱼”正是被这些软件捕获而犯罪的。不法分子随后转而使用第三方软件进行诈骗,当意识到自己被骗并举报平台后,往往会因证据不足而承受后果。
一些交友软件也注意到了上述问题。当用户向对方发送“多少钱”等词语时,这些软件会自动弹出提示窗口,提醒用户谨防“杀猪”等诈骗,并告知用户不要轻易添加其他社交软件和转账给对方。
但也有一些交友应用在这方面风险意识薄弱。例如,某知名交友软件在其社区标准中明确禁止“发布一切性暗示和挑衅信息”。但在实际聊天中,记者并没有看到平台针对这些敏感词采取措施。当记者发送“你要去约会吗?”等词语时,无法触发平台提醒,甚至一些略带性暗示的句子也没有触发相关提醒。
此外,在交友软件的直播环节,用户需要购买礼物给主播充值,主播也会私下与用户聊天,引导用户购买礼物,通过其他社交软件发红包。一些用户认为,这些操作不但不能促进交流,反而会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平台加大监管力度
有效保障用户权益
“通过交友软件从事色情交易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总部合伙人韩英伟指出,除了诈骗、色情交易外,交友App还存在公民信息泄露的情况。 、虚假信息等风险隐患。
https://img2.baidu.com/it/u=2687458945,58543421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373
因此,他建议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醒公民自觉抵制网络色情等违法行为;同时,完善软件认证标准管理体系,加强对此类软件运营者的监管,督促其合规运营。有关主管部门要不定期开展网络环境治理专项活动,严厉打击和整治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
“平台加大监管力度也很重要。”韩英伟表示,平台应严格履行法律义务、合规运营、加强审核、改进运营技术、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等,切实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平台在避免“杀猪盘”等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建议交友软件在算法推荐层面应保持技术中立。
“平台应禁止虚假身份注册,一旦出现问题,平台可以尽快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如果遇到举报、投诉,平台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信息传播,并向相关部门报告相关信息。”朱伟表示,此外,平台应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使用,并进一步完善身份认证流程。
从用户角度,韩英伟建议用户增强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维护自身权益;他们在使用交友软件时也应该有正确的心态,以道德为底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