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学的变迁与社会影响:从汪国真到人民日报
有人说:鸡汤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门突出的学问,其意义就在于它的生命力,每隔几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非常适合作为学习社会的入口。尤其是在无神论国家,人们没有永恒的形而上的偶像,所以他们常常下意识地借用“鸡汤”来试图与周围的人形成共识。但人们对“鸡汤”的态度也很苛刻:面对端上来的鸡汤,人们会下意识地称赞它,尝过味道后发现不对劲,就会把伸出的拇指变成响亮的巴掌声。在脸上。人民日报前几天就经历了这样的过山车。当它被当作服务员端鸡汤时,它表现出了极大的焦虑。
鸡汤的能指与“小姐”等许多汉语中性词语一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语义漂移,其指称逐渐从美丽滑落到卑鄙。
萌芽:王国桢与他的诗歌
中国人记忆中的第一位鸡汤文学大师是谁?我们可能需要回到三十年前。
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前奏。 80后、90后父母的青春期还没有结束。 《河圣》火了,大家都在思考国家、民族该往何处去。几乎一夜之间,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脆弱,一群曾经自信可以大展拳脚的人集体陷入了颓废。 1990年,东欧剧变不可逆转,柏林墙倒塌数月。 ;伊拉克钢铁洪流不到一天吞并科威特,为两河流域开辟十年修罗场;北京举办了亚运会,走向世界的中国在迷雾中迎来了黎明——这也是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诗人王国桢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青春的潮汐》。
这个曾经表示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男人,把“诗歌”这一高端文学流派推倒了,向所有人敞开了大门。他的作品就像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红烧鸡饭。价格亲民,品质温馨。他以比萨达姆更快的速度,很快占领了书店里原本属于萨特·康德和李泽厚的空间。
(摘自王国桢抒情诗。来源:孔子)
当然,这个过程远比文字描述的要困难得多。因为在当时文学氛围浓厚的情况下,什么是诗在文学理论体系中被认为是一个“元问题”。有人像顾城、舒婷一样,认为诗歌是一种形象语言,在默默无闻中展现美。 ;有人认为,诗歌应该寓言现实,应事而作,像北岛的诗一样深刻而愤怒。
但王国真显然与这些观念格格不入。他没有使用太巧妙的隐喻或太复杂的技巧:
“机会要自己争取,命运要自己把握。人生就是自己的画板,何必靠别人来着色。”
“不是烦恼太多,而是心胸不够宽广。不是快乐太少,而是不懂得生活。悲伤的时候,我们写一首诗。当我们悲伤的时候,我们写一首诗。我们很幸福,我们唱一首歌,无论天上掉下来什么,生活总是美好的。”
这听起来像你的初中老师在你的毕业相册里留下的信息吗?因此,当时许多严肃的文学批评家都懒得去研究王国桢的作品。与被称为“极端声音”的邓丽君、李谷一一样,他是一个肤浅的流行偶像,象征着“文学内涵”被浪费。 《诗歌杂志》主编朱显书曾说:“王国桢的诗在中学生中影响较大,但诗坛上的人并不把他当回事。”
但红旗尚未插遍天下,老百姓正在胜利。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国真先生无疑是创意领域的专业人士。他的专业不仅体现在用词和句子的选择上,更体现在他懂得如何最大程度地取悦大众:
他的读者几乎是这个国家现代史上最幸运的一代。年幼时,妖魔横行,一切尽毁。正如艾敬在歌曲中所唱的那样,长辈们“高举彩旗,高举拳头,喊着打败这个、打败那个”;
当他们的性征成熟时,世界很快就发生了转变。掌舵者猛地一转方向盘,将他们带到了阳光普照的道路上。他们生平第一次有了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等教育,你可以选择搬家,你可以选择下海发财,你甚至可以选择像嬉皮士一样放荡的生活。
但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可能存在风险和成本。
我们进入大学的同龄人会重蹈上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吗?到深圳上班的女孩子会不会像《故事会》《老友记》里说的那样,被骗进夜店?难道南方高官子弟从事线材生意,其实是《我爱我家》里冒充的底层经纪人?至于那些第一代嬉皮士,他们中的很多人确实成为了“严厉镇压”的受害者。
当人们犹豫不决时,王国真带来了“既然选择了远方,只关心风雨历程”、“没有山比人高,没有路比脚更远”的诗句。 ”。每个人都可以阅读。 ,谁读了都会激动不已。
以至于在看到《青春之潮》的出版销量达到6000万册后,其实很难用“鸡汤”这个词来调侃王国桢朴实煽情的诗句,鼓励冒险精神。和自我探索。它是时代的号角,是中国现代诗歌最耀眼的体现。
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国桢的出现,让文学圈自上而下萌生了一种新的认识:文学可以成为一种消费品,而文学成为一种消费品后,价值的定义者不再是作者或作者。学术界。 。这种“力量”正在迅速流失到消费者手中。
变化:陈安之与成功学
十年梦扬州,得青楼之名。历史就像个人经历一样,充满了荒谬和不确定性。很多对90年代寄予浪漫情怀的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十年可能经历的风风雨雨:
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铁饭碗。一波裁员潮很快就会让曾经富裕的中产家庭陷入赤贫。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经济形势实际上已经好转了。会有低谷,有起有落,皆可畏惧。
因此,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江湖之人,如过江之卒。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觉醒的中国人民是不愿意轻易屈服的。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
所以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勤奋、聪明、能干、积极乐观的企业家被赋予正义和高尚的价值观”——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在市场经济氛围的不断冲击下,成功学习诞生了。
彼时,“广东人保”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台湾讲师的保险分公司。讲师们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卡内基,《人人都能成功》《最伟大的推销员》成为新一代小红书。松下幸之助、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的自传也在孜孜不倦地向人们展示美国梦和日本梦的幻想。人们相信,只要学习这些人真假的人生经历,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和他们一样伟大的成就。
(意气风发的机场书店王——陈安之)
2000年,自称30岁之前就成为亿万富翁的福建人陈安智出道。他利用前互联网时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信息鸿沟,将营销和商业管理专业与简单粗暴的成功研究捆绑在一起。他到处演讲赚钱,还上央视教训刚刚创业的马云。
陈安之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不断地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情感向观众推销自己的想法,而他的想法几乎是最简单的理想主义幻想——喝了这碗鸡汤,你的身体就会充满鸡血。鸡血一沸腾,你就成功了。
平心而论,他还会从技术角度给出更具体的建议,比如向成功人士学习:比尔盖茨为什么成功?因为他有商业眼光;巴菲特为何成功?因为他坚持学习……如何获得盖茨的商业愿景?如何掌握巴菲特的学习方法?以下内容仅供付费会员使用...
陈安之也能看到“社交媒体时代短内容传播规律”的影子。比如他有一句名言“要想成功,先要疯狂,然后头脑简单,向前冲”——你不得不承认,在这短短的十三年里,单个人物就是最有效的广告文案。精准定位(筛选)目标客户,简洁明了地阐释未来图景。
但问题是,这些技巧叠加的结果是,他的演讲更像是一次宏大的集体催眠。渴望财富的普通人听得如痴如醉。他们向领袖顶礼膜拜,并致力于挽救自己一半的生命。储蓄簿。
贵州农民牛芳芳相信了陈安治的谎言,于是变卖了全部财产,凑了108万元的学徒费,成为陈安治的“终极弟子”。然而,陈安之的课程里,其实全是他的助手推销股票、海参,甚至是易经八卦。欠下巨额外债却未能学到成功法则的牛芳芳不得不走上漫长的维权之路。
(108万“终极弟子”牛芳芳、陈安之合影)
陈安之、徐鹤宁、刘一苗、翟鸿燊等后人迄今尚未被清算为诈骗犯,其影响力更难以清算。
尽管随着信息鸿沟被抹平,成功学逐渐从表面的正面言论转变为传销骗局,但堪称毒鸡汤的成功学思维依然深入人心。你今天看到的那些人花钱和名人合影。你们公司的微商人士,你们公司热衷于组织拓展培训的中年老板,还有那些痴迷于知识付费却多年仍一事无成的年轻人,都是这种的奴隶。的思考。
想要找到一把剑是不可能成功的,世界上存在着“幸存者偏见”,人也不能靠头发飞离地面。这些常识也许是正确的废话,但需要时时谈论。
如果今天我们还诚实的话,我们必须向年轻人坦白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个机会平等的行业和道路。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实力,时代红利和运气所占的比例甚至远远大于一个人的技能和努力。
但在“90年代后期”,当你周围的人都跑得很快,肉眼可见你已经接近终点线时,谁能保证放慢速度观察赛道是正确的选择呢? “鸡汤文学”加上“学有所成”很快就在这个矛盾中成为了扑克桌上的筹码:拿多需要勇气,但你需要拥有它才有机会玩。
领导们弹掉烟灰,双手敲着桌子,示意新来的年轻人把空酒杯倒满:“孩子们,这就是《名利场》,这是你们在大学里学不到的。”
变形:小粉红和读书俱乐部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正在徐徐展开,超越传统概念的话语体系正在迅速构建。新人类正欢欣鼓舞地涌入。这是一个创造新鲜感和兴奋感的伊甸园。只是当时谁都没有预见到,对《大话西游》的过度解读、火星文解构重组中文的幼稚野心、杀手们对日本视觉系的糟糕本土化,都在之前昙花一现。控制的干预。
这些网络亚文化中的人,似乎并没有像后来热衷于非虚构写作的自媒体人所认定的那样,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判断,也没有反抗精神。试想一个女中学生,当时的QQ签名是“ω︶ヲō人る媞餹@,┝餂パ箌鎄鬺”(我们是糖,甜到心酸)。她的表达有什么美学或社会学意义? ?
(十多年前最典型的非主流QQ空间)
这一代人真正寻求逻辑性和自洽性的意义一直拖到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齐心协力和北京奥运会的极度盛大,充分唤醒了他们对集体和国家的遗传依赖。
这些最早的“小粉红”大多接受过比较完整的全日制教育。他们没有经历过饥饿、寒冷或战争,也没有同情和伤痕文学所需要的沉重的历史包袱。美好的时光就在前方,他们只需要迈出下一步。
爱国主义高高在上,但普通人仍然生活在具体的当下。 2010年,在当时最火的相亲节目上,一位漂亮女嘉宾的一句“我宁愿在宝马里哭”,刺痛了无数年轻男人的痛点。人们悲哀地发现,这首拜物教鸡汤,就像俄罗斯油画中的乞丐和妓女一样,几乎是对当代生活的残酷描述。大家只能一边批评电视上毫不掩饰的卖淫妇女,一边又无奈感叹“神马不过是浮云”。
几乎从这个时候开始,鸡汤不再具有自我激励的积极意义,反鸡汤文化开始盛行。男生自嘲是loser,人群分为普通、文艺、2B三种类型。你问我对这些有什么看法。你怎么认为?我怎样才能看到它?我是个打酱油的人。
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我们衣食无忧。然而,阶级的固化、上升通道的缩小、内卷化的加速……我们只能徒手自杀。
至于结果,这十年的鸡汤已经变得非常有用了。比如,上级对下属的单向洗脑——你要感谢你的单位,你要感谢你的领导——背后是对现有规则的违反。重点是分散注意力的最终用途。
就连最简单正确的爱国主义,也变成了“你觉得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考科官;你觉得人民不好,你就去当官”。没有素质,从你做起,成为一名高素质公民,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同胞无知,就从向自己学习、改变身边的人开始,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抱怨、逃避这样的。逻辑充满了滑坡,但还需要更多的阅读成本投入鸡汤陷阱。
在这个新时代的鸡汤里,“你”并不重要,你的声音更不重要。你不能有任何不满意,否则你不满意的地方就会成为你不满意的地方,就像你不喜欢一道菜,你应该先去新东方学习如何当几个厨师年。这篇鸡汤的作者能把拒绝批评的理念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强行缝合在一起,并且超越了时空,与他的前辈陈安达成了共识——同为兄弟的人必须遵守成为不读书的人。 ,或者陷入“无能的愤怒”的人。
开头提到的“俄罗斯套娃”文章是对谣言的相当笨拙的辟谣。重灾区是那些有真情转发的中小企业主。他们“做了人民日报的那碗鸡汤”——信息超载真的不是开玩笑,人类生物学他们的大脑在现代生活节奏下太容易超载了——并不是他们没有思考原文的能力鸡汤的话,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无能为力”推向“不可知论”,这无疑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
取得某种结果更为重要,过程顶多是用来丰富“社交网络人格”的一个附属品。
(可怕的不是被骗,而是转发的人居然相信了)
讽刺的是,这些人手机上经常播放的精神食粮却是“范登读书”或者“罗辑思考”。这就是科技推动的鸡汤进化。
这两个精明的中年人征服了各大短视频平台。就像那些“五分钟电影讲解”账号一样,他们将文化切成粉末,让观众免去漫漫求学之苦,一步到位。 ,口舌生香。他们的产品就像方便面的包装,给你一顿饱腹的追求,但他们的灵魂只是一小包刺激的调味料。
当人们消费范登的阅读和罗辑的思考时,就像那个用自拍软件给自己拍照的少年一样,他眼中看到的逐渐变得疏离,开始欣赏一个不真实的自己。
三十年,在历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萧瑟的秋风又来了,世界已经变了。转眼间,今天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鸡汤是属于大家的,但最终还是属于自己的。这时,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古代哲学家所思考的一些问题:
我们每个人,作为微小的个体,应该如何正确地生活?
人类拥有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基因。你能突破别人设置的障碍,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北境指南”(ID:),作者:石峰硕,36氪经授权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