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质生产力点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生产力”列为2024年的重中之重。对于汽车产业来说,这一新生产力理论将成为点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如何进一步加快新生产力形成?这已成为当前汽车产业的“头等大事”任务和使命,也是重庆汽车产业必须回答的问题。01
新理论的深刻内涵
近来,“新生产力”成为最热的流行语之一。 “新质量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形成,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支撑。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用于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利用颠覆性、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所谓“新质量生产力”的内涵是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力。它是摆脱传统增长方式、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品质生产力始于“新”,聚焦“质”,止于“生产力”。中央对“新质量生产力”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综上所述,新质量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引领,脱离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具有高水平特征的。”科技创新、高效率、高品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品质。工人、劳动材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飞跃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为核心标志,关键在于高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量生产力的“质”,一是质量和形式,二是质量和效率。从质量的角度来看,数据是流动的、虚拟的。新质量生产力以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来驱动经济运行,从而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质量。从质量和效率的角度看,新质量生产力的内涵包括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它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激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同时,可以打造出一条以更少的生产要素投入的路径。一条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汽车行业从业者来说,学习和理解“新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尤为重要。新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02
智能电动是起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提到: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发展氢能、新材料等前沿新兴产业。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迈上新台阶,是提升新质量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新质量生产力最突出的特点是必须体现世界前沿水平的技术创新,创新产生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模式、新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新生产力的最佳载体。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中国汽车企业用好新生产力,依靠技术优势,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积聚新的上升动力。未来,汽车产业形成新生产力的主要突破口在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https://img0.baidu.com/it/u=2006685957,290746659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3891
但必须看到,新能源汽车虽然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在芯片、基础操作系统、原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卡壳”问题,一些缺陷还比较明显。汽车企业需要融合多种变革性技术,着力建长板、锻新板,特别是在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和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实现集成创新,同时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虽然发展较快,但如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发展瓶颈,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我们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借鉴或使用了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自己没有壁垒,这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未来,我们需要对行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布局,加大底层技术的研发力度,让我们的整体体系更加完善。
此外,目前汽车产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格局及其主流创新模式还无法固化。目前,业内不少企业都在竞相研发固态电池、布局氢能源汽车。这说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在不断变化甚至快速变化。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不能自满。要继续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动新产品的开发和实施。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的领先者,对此必须保持警惕。
此外,除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外,还要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创新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各种创新。同时,还需要加强新生态、新业态下行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国家也需要做出相关安排,帮助汽车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03
跨界融合是保障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共同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新品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链转型升级。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传统汽车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汽车制造商需要不断调整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汽车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共享汽车、自动驾驶出租车等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出行选择。这些变化不仅推动汽车产业链优化升级,也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新生产力注入新活力,成为汽车产业培育新生产力的可靠保障。
在豪华SUV市场,文杰M9深受消费者喜爱。而且,Cyrus还积极思考通过在线服务、主动服务、主动关怀来提升用户体验。
从市场来看,汽车市场增速逐渐放缓,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在汽车保有量一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市场需求旺盛的中高端汽车消费群体,汽车相关服务将成为汽车行业净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也是汽车制造企业转向服务业的原因。近年来,国内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向制造链和服务链“两业融合”迈进,从制造延伸到后端用户服务,从单一环节优势向整体优势转变。产业链,形成主导产业完全融入产业链循环体系。生态,通过服务链的辐射拓展,科学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提供更加精准、全链条、全场景的服务产品,辐射全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立足跨界、跨领域发展,形成一批深度融合、创新活跃、效益显着、品质优良、带动效应突出的品牌企业和特色集群,实现汽车制造和服务业稳定增长。
同时,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双链聚合”也是培育汽车产业新生产力的保障。目前,国内汽车企业仍面临人力资源匮乏等挑战。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映射服务现代制造业集群需求,推动专家服务资源“按需组合”,下沉到企业等基层,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实施优秀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发展生产,实现产业与人才融合,为构建现代汽车制造集群体系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科技创新领域人才集聚。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协调整合,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条件。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四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和传播,实现科技创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承接重大制造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攻关。人才链的“强”支撑产业链的“优”。
04
https://img1.baidu.com/it/u=1906485723,330944110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60&h=500
两个产业融合、两条链条融合,将加快培育汽车新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自2023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新生产力理念以来,重庆汽车产业加快新生产力发展步伐。 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将达到232万辆,位居全国第二。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重庆汽车产业的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是政府招商引资、集中资源的努力,也是厂家技术改造、做大做强的决心。 2024年,我们将加大新生产力发展力度。新年伊始,重庆汽车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力争开门红。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7.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4%;赛力士新能源汽车销量7.1万辆,同比增长390%。销售数据的良好开局,给重庆汽车产业带来了强劲信心。
事实上,重庆汽车新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是一条技术快速迭代的竞争路径。
3月13日,第35届重庆汽车工业年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围绕“两个产业融合、两条链条聚合、跨界立足、跨域发展”的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刚刚结束的第35届重庆汽车工业年会透露,下一步,重庆将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持续推动整车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整车企业做强做强。技术研发创新,加快推动汽车走出去,推动重庆“3618”现代制造体系建设的实施;以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引领,推动传统汽车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加强关键环节突破,形成新生产力,走出去走出了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
作为领先汽车企业,长安汽车以“三次创业”定义了下一步行动,正在加快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智能“北斗天枢”计划和全球“普惠”计划,全面推进加快低碳出行科技企业智能化转型。大力士深入创新驱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深入落实质量管控体系,落实细节,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量生产力”转型。目前,重庆在车载芯片、毫米波雷达、操作系统、车路协同、智能交通、车辆检测等领域聚集了众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优秀企业。落户重庆的配套企业数量已达200多家,一大批补短板重点项目启动。三年来,重庆已培养汽车领域技术创新领军人才10名、创业领军人才11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46个。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关系,推动汽车产业链、人才链的全面战略提升。
重庆下一步将用政策撬动新能源和汽车智能网联水平;推动零部件产业链延伸、强化和优化;推动自动驾驶、车联网创新应用;培育汽车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汽车产业链、人才链“双链聚集”,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体验资本;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构建汽车全产业链全面高效的安全保障,推动汽车新生产力蓬勃发展。
《西南汽车资讯》编辑部
结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