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从文学梦到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
陈毅(1901-1972)四川乐知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1923年冬天,我到了北京,那时我还渴望成为一名作家。”或许很难想象,这句话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一位曾经怀揣文学梦想的将军陈毅之口。
如果不是时局动荡,去法国勤工助学的陈毅也许就在巴黎实现了这个理想。从巴黎街头上访到回国报名参加革命,看似被迫放弃文学艺术梦想的陈毅,实际上因为他的大胆、开放,注定要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敏感性、灵活性和自然吸引力。
在北京,青年陈毅将作家梦想与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碧云寺
中法大学录取曾一度被拒
登上蜿蜒的石阶,映入眼帘的是红叶环绕。 1923年秋天,香山最美的季节,陈毅走进碧云寺大门,开始了中法大学的求学生活。
中法大学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创办。为了促进赴法勤工俭学,他们在西山碧云寺创办了法国预科学校。 1920年,法国预科学校扩编文理科,更名为中法大学西山书院。蔡元培担任校长。经与寺庙住持协商后,将配殿和厨房廊改造成教室和教师办公室。距离寺庙50米处新建了学生宿舍和运动场。
前来报道的陈毅虽然只有22岁,但并不是一个无名之辈。
在法国留学期间,陈毅作为代表参与请愿活动,为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争取资助和入学机会。一群学生被驱逐回国后,他的弟弟陈梦溪和同学金满城进入了中法大学。陈毅先后在上海、四川工作,处理全省赴法勤工助学后续事务。陈毅被聘为《新书报》主笔后,写了一篇批评军阀军队残害百姓的文章,激怒了四川军阀,被勒令“遣其出川”。陈毅无奈,只好北上求学。
在时任中法大学学术主任宋春芳眼中,陈毅是一个极有可能惹事生非的“问题学生”。李石曾还以校舍已满、“太陈旧”为由,拒绝了陈毅的入学。陈毅指出,他的名字就在从四川回国的35名学生中,四川省政府为学校拨付了专项资金。之所以未能按时入学,是因为他受同学委托回四川上访,历经千辛万苦上访。一番辛苦之后,还是来晚了。不讲功绩,怎能有过失呢?旁边的同学也证实了这一点。李师曾撤回命令,同意陈毅入学。
入学后,陈毅主修文科,偏爱哲学、文学、历史、法语等课程。 “中法大学没有专门的师资,都是聘请北京大学的老师来授课,教学任务很少,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比如李石教生物,宋春芳教戏剧,张京生教授孔子的实证研究……所以陈毅等学生只能自己努力学习。”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研究员丁杰说。中国。
不仅如此,隐藏在山林中的大学的经营和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图书馆和实验室不如省立中学。没有食堂,没有澡堂,也没有自来水。学生必须自己去拿饮用水。冬天,没有炉子。
为了争取学生应有的生活和学习权利,“问题学生”确实“出击”了。陈毅等七人联名发表意见书,陈毅作为学生代表与学校协商。
为了镇压学生的反抗,李师曾、宋春芳等人宣布开除陈毅等七人,引起全校罢课。学校无奈,只好妥协,修路、建热水器、装自来水、建简易澡堂、进行人员调整,罢工才得以平息。
百年来,依山而建的碧云寺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介绍,在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历史建筑中,殿内的泥塑和山墙的壁雕都是明代的珍品。周围绿树环绕,三伏天的暑气被挡住了一半。院子里的池塘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儿在游动。偶尔有游客气喘吁吁地来到门口。回想起曾经繁华热闹、游人如织、学生们勤奋学习、畅谈国事的景象,恍若隔世。 。
宋家别墅
文学青年探索用马列主义视角影响中国文学
乡村姑娘莲姑爱上了大学生周先生。然而巨大的经济文化差距让她不敢表露友情,甚至会“宁愿做小妾”等待爱情的赐予。另一方面,莲姑也无法摆脱靠她靠缝纫、缝纫为生的封建家庭。 “尽管害羞胡闹”后,她就匆匆嫁入豪门,在单恋中度过了一生。
这是陈毅1924年12月完成的短篇小说《她》的梗概。故事中,没有自我意识的劳动妇女仍然无法获得自由和幸福。这也是陈毅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试图反映年轻人的思想、生活和经历,唤起年轻人的奋斗。
文学与革命这两个关键词在陈毅的青年时代交织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朋友蔡和森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19年底,在法国成为挚友后,蔡和森介绍陈毅读《共产党宣言》,但此时的陈毅对信奉一种主义持谨慎态度。他在工厂当技术工人,计划去法国一所正规大学学习,广泛阅读法国和西欧文学作品,“成为一名文学博士”。
陈毅因法国经济危机失业并被驱逐出境,梦想破灭。 “一方面是自觉的,另一方面也是被迫的,但最主要的是看新兴势力在哪里,看清局势。”陈毅在《选择革命道路》中写道。
回国后,陈毅与蔡和森继续保持通信往来。经他介绍,陈毅加入了共青团。到北京学习时,蔡和森已经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导报》的主编,当时的同学也都成为了共产党员。 “时隔两年,陈毅在这些朋友面前,讲述了自己这两年遇到的阻碍,讲述了自己对上访的幻想,为自己的落后感到羞愧,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丁洁说道。
入学不到一个月,陈毅于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时,新文化运动正在深入发展。邓中夏、恽代英等人讨论了文学与生活、文学与革命、文学的阶级性等问题。陈毅也受影响加入了他们。经王同钊介绍,陈毅参加了郑振铎、沈雁冰等人组织的文学研究会。这个组织影响力很大,提倡文学是生活的艺术;主张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关心人民疾苦,在创作上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
1925年春,他与金满城、李松高三个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搬到香山脚下的宋家别墅,组织了“西山文学社”,组织文学研究小组,举办讲座、建立图书馆,出版作品。
成长为革命者的陈毅不再“为文学而文艺”。文学为谁而写?对于这个根本问题,陈毅的回答是为了“大多数”、为了“群众”、“代表四亿人民”。
陈毅在《给罗森塔尔同志的信》中说:“这段时间,我仍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兴趣,从事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也用另一个笔名写了很多诗歌和小说。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著作有《论劳动文艺》、《法国批判》、《巴布斯作品导论》、《同徐志摩纪念日之争》列宁之死”等
翠花胡同
协助李大钊参与国共合作
“作为一名学生,陈毅不是在读书!读书是一个幌子,但他实际上是在搞革命。”后来担任北京中法大学校长的李树华回忆道。
经蔡和森介绍,陈毅结识了李大钊,并很快成为他的得力部下,以学生领袖的身份参与一系列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成为了一名职业革命者,开始有了坚定的革命立场”。
此时,北京政局动荡。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共议国事。李大钊抓住国民党可以公开活动的机会,成立了中共北区委员会国民革命委员会,指派陈毅负责,专门负责国民党的工作。
“当时国民党北方组织松散,缺乏战斗力。其成员只有少数上流社会人士。经过李大钊、陈毅的努力,一大批进步学生和社会人士加入了国民党,一些优秀分子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为京津创建做出了贡献。直隶等地的国民党各级组织都准备了干部。”丁杰说。
1925年2月20日,国民党北京党部迁至现址翠华胡同27号。
陈毅、李大钊、于树德、蔡和森、王尽美、张昆迪、苗伯英、何梦熊等人相继出现在翠花胡同。在国共两党的合作领导下,国民议会运动、关税独立运动、首都革命、3月18日示威等革命运动的筹备和指挥都在这里进行。
正当革命需要孙中山领导的时候,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因积劳成疾在北京病逝。孙中山的灵柩被移至西山碧云寺暂时安息。陈毅组织中法大学师生举行“追悼会”。会后,陈毅写下了6000多字的《葬西山》一文。他写道,幽闭的西山公寓原本“像一口棺材”,但当他参加葬礼和追悼会时,他看到了孙中山精神的光芒:“幸运的是,西山的道路最近被照亮了。”他感叹道:“接受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精神》、《为人界而战》!
国民党的左右两派很快分化,陈毅认识到工人和农民才是革命的主力军。他在《新京报》副刊发表的题为《谁是救国主力》的文章中说,“工农是我们救国的主力。知识分子爱国者,而不是走出去”与其开专门的会议,不如回到田野,或者加入工厂,组织工农,这是我们成功的捷径,也是我们永久的做法。”
1925年秋,中法大学文科迁至城东黄城根,成立文学院。
在此期间,陈毅领导了北京医学院“校改运动”的罢工斗争;支持女子师范大学反对杨荫玉校长的斗争;在上海组织了三场声援“五三十”运动的游行示威,参与人数数十万人。
1925年冬,陈毅从中法大学毕业,开始走上职业革命之路。
陈毅的次子陈丹怀曾回忆:“(1955年春天,从上海搬到北京后不久)父亲带着我们一家人去西山碧云寺参观,印象最深的是参观到孙中山先生墓……后来我渐渐知道,西山碧云寺原来是父亲完成学业、入党、从事文学创作、成为职业革命家的地方”。
丁洁介绍,毕业后,陈毅大部分时间从事革命活动,无法顾及创作。这就结束了一位青年诗人、作家的创作实践,但同时也开始了“持枪跃马,忍死不屈,执笔勤奋”的旅程。又一个更加传奇的文学生涯。
■声音
北京求学经历见证陈毅思想转变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研究员丁杰:
“上马指挥千军万马,下马写锦绣文章”。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陈毅备受世人尊敬和铭记。但年轻的陈毅一开始并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也有过犹豫和犹豫。北京正在见证陈毅从文艺青年走向革命之路的历程。
陈毅就是在这里完成学业的。北京中法大学位于西山碧云寺,没有独立校区。回法国的陈毅和勤工助学的同学们住在一座破旧的古庙里,过着相对贫困但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从1923年10月入学到1925年底毕业,这是陈毅最后一个正式学习的地方。那里是他放飞青春理想的地方,激励他不断学习、不断攀登,成就人生的圆满。
陈毅就是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进入中法大学不久,1923年11月,通过萧明、严昌毅的介绍,陈毅从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1924年7月、8月,颜昌翼从中法大学毕业,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学习军事。西山支部书记一职由陈毅接任。这是陈毅在党内的第一个职务。他后来回忆说:入党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党所代表的阶级、群众、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选择,才是他英雄生涯的真正开始。他注定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完成这段光荣而英雄的事业。
这里是陈毅从事文学创作的地方。陈毅一直热爱文学,曾立志成为一名文学家。进入中法大学后,他对知识和创造的渴求无法控制地膨胀。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他曾提出关于劳动文艺的艺术主张。虽然他不成熟,但他并没有失去真诚。他还一直从事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工作,表现出比前辈更广阔的视野。他劝告作家:不要只顾个人利益,不要阿谀奉承权贵阶层,要有良心,为穷人而奋斗。 5月30日惨案发生后,陈毅写了一篇文章《谁是救国主力》,发表在北京《新京报》副刊《人民周刊》上。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陈毅最早的国民革命宣传文章。陈毅在西山两年期间写下的著作是他个人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陈毅由此成为职业革命家。在此期间,陈毅认真执行中共北京地委的指示,积极组织和开展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民族革命运动,整日忙碌。到1926年2月,仅在北京就有10多个国民党区党部。北京农业大学国民党第九区党部由陈毅、郭春涛等人创办。在李大钊、陈毅的帮助下,北方的国民党组织蓬勃发展。他们公开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民族革命运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为支持上海“五三十”运动,北京举行了三场示威活动,数十万人积极参与,要求关税自主。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策划的关税会议,北京连续七次举行示威游行,组织围攻段祺瑞政府,占领警察局、邮局等。
从在法国勤工助学期间被迫回国,到在上海、四川上访失败,这一系列痛苦的经历和认识,促使陈毅在北京完成了思想的真正转变,完成了从从文学青年到革命青年。与同时代人相比,陈毅算不上最早加入共产党的人。然而,加入共产党组织的早晚并不是衡量一个人革命水平的可靠标尺。陈毅曾说过:觉醒晚了也没关系,也不用怕重蹈覆辙。只要你真正觉醒了,那就容易多了。但如果你害怕自己的觉醒早而不真实,它迟早会动摇。这是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牢记的真理。
【关联】
本文顾问: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研究员丁杰
参考:
王淼. “学运领袖”陈毅是怎样炼成的.文史博览,2018,(04)
谢天凯,王庆跃,吴德民.陈毅留学法国前后从文学到革命的社会转型.成都工程学院学报, 2014, 17(01)
陈德裕.陈毅入党初期的统战工作.四川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
宋传新.陈毅中法大学.百年潮汐, 2021, (03)
《陈毅的青春——在探索中前进、成长》张英波、王中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撰文:A08-A09页/新京报记者 马金干 张畅
“样式=”: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