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8 19:56:01

1993-2015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农业合作交流考察与访问报告

1993年至2015年,根据当时农业部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发展需要和工作计划,我率农业部代表团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进行考察并出访亚洲一些国家开展农业合作与交流工作。开展亚洲国家农业农村经济状况以及中国与亚洲国家农业管理、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农业合作项目实施等方面的研究。按照现有农业合作交流机制,与亚洲各国农业同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还在国内多次举办与亚洲国家农业合作交流峰会和论坛,接待亚洲国家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代表团,就世贸组织多哈农业谈判和建设自由贸易区等问题进行研讨。贸易区。广泛讨论和交流意见,达成多方面共识,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国家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发展。同时,在工作中,我了解和研究了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亚洲(Asia),简称亚洲,位于东半球东北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与欧洲接壤。亚洲陆地总面积约为4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9.4%。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总人口约45.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6%,共有48个独立国家。

亚洲地形的特点是起伏大、山高。山地、高原、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5%,平原约占25%。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最低洼地中东死海都在亚洲。亚洲有许多半岛和岛屿,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就在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大陆,湖泊分布广泛。同时,亚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有煤、铁、锑、钨、铜等,最著名的是西亚的石油和东南亚的锡。

亚洲各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和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外,大多数国家经济以农业和矿业为主,加工业欠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体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亚洲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亚洲农业在全球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亚洲生产的大米和天然橡胶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棉花、椰子、胡椒、黄麻、茶叶产量均名列世界前茅。花生、芝麻、烟草、油菜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如上所述,甘蔗和丝绸的产量居世界各大洲之首。

亚洲畜牧业十分发达,牲畜总数和家禽总数均居世界各大洲之首。亚洲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沿海渔业面积占世界渔业总面积的40%,盛产鲑鱼、鳟鱼、鳕鱼、小黄鱼、沙丁鱼、金枪鱼、鲭鱼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按照“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亚洲国家开展合作20世纪50年代与亚洲发展中国家共同倡导。交往基本准则不断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合作,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亚洲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也充分体现在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与交流上。当前,中国及亚洲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世界领先、健康强劲的发展态势。

在中国与亚洲国家农业合作交流的实践中,提高了对我国“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外交政策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并对国际农业有了一些实践和研究。合作与交流。收获和经验。

中国与亚洲国家农业合作交流历史回顾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和“安邻、亲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农业领域,我们真诚开展援助合作工作,与多国农业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亚洲国家农业同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我国与亚洲多国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稳定的双边农业合作交流工作机制。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与交流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78年至2000年,双方农业合作以“引进来”为基础逐步深化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双边农业合作与交流也开始并增多。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中国农业最缺乏资金、技术和智力资源。在亚洲,中国的资金、技术和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是日本。日本是发达国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智力援助。在政府层面,日本自1979年以来向我国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主要包括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两种类型。

无偿援助有两种形式:一是粮食增产援助,如日本向中国提供农机、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这种援助形式一直持续到2000年底,共分13期在受援的23个省(区、市)实施,累计金额94.7亿日元;二是无偿财政援助,主要由日本向中国提供。比如“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装备及装备”项目,日本累计投资14.4亿日元。元。

在技​​术合作方面,据统计,截至2007年,农业部已实施5个技术合作项目,涉及水产品加工、奶牛养殖、农机维修、饲料加工、可持续农业技术开发等。日本已投资近30亿日元。

https://img1.baidu.com/it/u=517936894,1977215847&fm=253&fmt=JPEG&app=120&f=PNG?w=888&h=500

政府层面的合作带动了民间的交流与合作,日本许多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被引进我国。比如现在几乎家喻户晓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就是日本米科多公司的石本庄一先生传授给中国的。该技术已应用于80多种作物,年应用面积超过2.5亿英亩;我们都比较熟悉。水稻旱育疏植技术由日本北海道水稻专家原正一先生引进中国。这项技术极大地发展了我国北方的水稻生产,并已推广到南方广大稻区,总计12亿亩。

亚洲开发银行也是我国重要的外资来源之一。我国于1986年正式加入亚洲开发银行。我国农业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农业部牵头的项目,包括广东热带作物开发项目、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战略研究项目、能源作物开发研究项目等,总体实施状况良好。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弥补了国内农业资金投入的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国内项目管理水平和项目效益,帮助缩小了我国农业与世界先进农业的差距。

现阶段,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从亚洲国家引进了许多农业技术人员,还向日本等亚洲国家派遣了大量研修生、留学生、访问学者。他们完成学业后回国,将学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我国农业研究和生产中。实践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0年至2006年,“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参与区域农业合作。

“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和需要,我国于2000年2月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勇于善行。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充分利用国内两个外部资源、两个市场。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和阐释了“走出去”战略。

中国农业“走出去”首先走出亚洲。中国与韩国、哈萨克斯坦、阿曼、蒙古等亚洲国家签署了多项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协定、协定等双边合作文件,为实施农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或基地,带动农机、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走出亚洲。在此期间,我国向亚洲有关国家派遣了大量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帮助亚洲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技术、增加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向我国表达了深化农业合作、共谋发展的意愿。现阶段,我国农业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与亚洲相关国家在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中探索了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一、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成果丰硕

在此期间,农业部配合国家整体外交,加强与亚洲的区域农业合作。自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1(东盟10国+中国)领导人会议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以来,农业领域始终被放在合作的重要位置两党之间。 2002年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于2007年续签。这份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双方农业合作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框架。我国与东盟农业合作指导框架,包括合作领域、范围和合作方式。在此框架内,中国与东盟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合作。目前,中国已与东盟及有关国家签署了多项双边、多边农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协定或协定,并每年或与这些国家成立双边、多边农渔业合作委员会或工作组。每年半。轮流召开会议。

△中国-东盟部长级会议文化活动

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交流、实验示范、农产品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四类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拉近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业合作和经贸关系。

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重点。针对东盟国家需求,结合我国农业发展自身优势,中方先后举办培训班,大批东盟国家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培训领域包括杂交水稻生产、平衡施肥、种子生产与管理、蔬菜生产、食药用菌生产、畜牧生产技术、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治、淡水鱼类养殖、农村可再生能源、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等。 。化学等

农业技术交流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主要形式。农业部多次派出考察团赴东盟国家,深入了解东盟国家农业发展现状。同时,中方每年接待多个东盟国家农业代表团访华。此外,我们还在华为的东盟国家组织论坛、研讨会或其他项目,涵盖农村能源、水稻机械化生产、水果质量标准和国际贸易等主题。

境外农业示范项目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主要载体。我国结合东盟国家农业实际情况,先后在缅甸、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开展玉米种植、橡胶苗生产、园艺作物种植、饲料加工、户用沼气推广、种猪生产等示范项目、老挝等国家。这些项目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促进经贸合作、发展农产品贸易是我与东盟农业合作的目标。 200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多次举办圆桌会议、商务论坛、展览等活动,促进农水产品贸易,搭建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平台。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合作初见成效

https://img0.baidu.com/it/u=2363847750,40800801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499&h=332

大湄公河次区域涉及我国和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合作始于2003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积极推动和我国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合作成果逐步显现。

2005年7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与会各国均表达了加强次区域农业合作、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意愿,并将这一倡议写入《昆明宣言》。宣言。此次会议上,中方还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成员国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升了防控合作水平。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动物疫病防治迈上新台阶。等级。为落实《昆明宣言》建议,我国农业部与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部长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农业合作战略框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农业支持核心计划。 ”,发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部长联合声明》,启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络”。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农业合作为地区国家增进互信、加强合作、促进地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极大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进程。

三、亚洲合作对话成员国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

根据亚洲国家农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中国政府于2003年6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亚洲合作对话第二次非正式外长会上提交了《农业合作构想文件》 ,并提出2004年5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亚洲合作对话农业部长级研讨会”。这是亚洲农业领域一次重要的高层会议。除卡塔尔和新加坡未派代表与会外,其余20个成员国均派出代表团与会,其中部长级代表团11个,副部级代表团6个,外方共计117人。代表。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会议通过了《亚洲合作对话农业部长级研讨会联合倡议》,明确了ACD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式。作为ACD农业领域的“牵头国”之一,中国切实履行了农业领域后续活动的承诺,按照ACD精神组织了多次研讨会、论坛、培训班等活动。亚洲合作对话农业部长级研讨会联合倡议。

通过培训、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再次证明,作为亚洲合作对话成员,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关注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也愿意利用其成熟的农业经验和实用技术为其他成员国提供借鉴,为亚洲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国家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新阶段

2006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五年过渡期结束。我国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进入了深化“引进来”、积极稳妥“走出去”、全面推进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农产品贸易促进、加强农产品贸易的进程。谈判和参与新阶段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亚洲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中国亚欧博览会

新阶段,我们在深化农业“引进来”上形成了新思路。重点引进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更加注重消化、吸收、创新和应用。新阶段,我们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农作物杂交生产技术、动植物保护技术、设施园艺技术、农机技术、农村能源技术带动产品走向亚洲,带动我国企业拓展海外农业资源开发。

新阶段,我国区域农业合作取得新突破。 2007年11月2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第六次总理会议,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会议联合公报》合作组织成员国”。 《公报》指出,发起和发展本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农业合作。中国领导人在会上发表讲话,主张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农业、科技等新的合作领域。

为响应和落实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建议和主张,2007年11月27日至29日,在我国倡议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次农业高官会议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高官会议上召开。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会议本着务实合作、平等相待的原则。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讨论了组织成员国未来农业合作的机制、优先领域和方式,展望了成员国进一步深化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并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首届农业高官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中国农业配合国家整体外交的又一有力举措。进一步丰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内容,提升中国农业在中亚的影响力。

新阶段,我国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贸易促进力度。积极促进中哈农产品贸易,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和陕西洛川苹果国际研讨会。 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7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金额370.1亿美元,增长17.8%;进口金额410.9亿美元,增长28.1%。

新阶段,我国正在加强在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立场协调。我们将立足保护我国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立场,深入研究相关政策,精心准备谈判方案,加强国内相关部门的立场协调,积极强化与关键国家农业谈判的原则和立场。亚洲国家,如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统筹协调、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93-2015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农业合作交流考察与访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