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10 01:46:59

当代文学70年:青年形象变迁与文学新话语的探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蒋晓斌)从“新青年”到“创业史”,从“80年代新生代”到当下的“小资”、“佛系”青年、青年时期的他始终是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进程的“当代人”。 10月22日,由《十月》杂志社与中国作家网共同主办的“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春”主题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一代代青年作家完成了体验时代、表达自我的精神成人仪式,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文学贡献了新的话语和行动能量。如何理解70年来青年形象的变化?谁命名并定义了青春?当今的年轻作家如何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它们是否给文学带来了“毁与建”意义上的新的变化与可能性?论坛涉及文学、青春等诸多话题。

沉阳师范大学教授何少军做了题为《文学革命造就文学青年》的演讲。他说,近代最大的文学革命是一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结束了古典文学时代,开启了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新时代,造就了鲁迅、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文艺青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文学革命呈现出新的形式,涌现出一批新作家。这群文学青年最先感知到了新中国的青春活力,书写这种青春活力成为当代文学的根基。

https://img2.baidu.com/it/u=3380950281,358542284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23

1980年后的先锋文学思潮,拓宽了当代文学的表达空间。这场文学革命出自莫言、余华、格非、马原、残雪等文艺青年。 80后可以说是新世纪的文艺青年。他们更沉浸在自我狂欢的青春文学中。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中国文学的空间,出现了新的载体,开辟了文学革命的另一个战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黎从陈独秀的《给青春的忠告》开始,回顾了一百年来中国文学中青春形象的变迁。 “文学反映我们的时代,如果文学能够塑造我们的现实,或者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文学中的青春形象将不仅仅是时代或现实的反映,而是超越时代和具体的个人境遇,成为一种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表示,谈论青春或者说青春形象,应该回到历史原点的某个时刻。在他看来,有两部作品值得研究,一部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一部是吴建仁的《新石头故事》。一种强调文化的断裂,一种强调文化的延续,提供两种作品。关于青年和青年文化的现代观念。青年的话语与整个现代国家的话语息息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福民表示,青年问题首先是一个现代问题。青年作为革命力量和现代社会的最大推动力,始终被赋予一个民族现代意识和觉醒的期盼。 1950年代《创业史》中的梁胜宝,体现了新中国的冲劲,是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新人形象; 20世纪80年代《红橙黄绿蓝蓝紫》中的刘思佳成为“社会转型”的“迷失的一代”;新世纪,各种青年形象散落在不同体裁的文学文本中,历史主体责任感变得模糊。 “我希望创作者在未来的写作中,能够进一步界定年轻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塑造出夹在历史夹缝中却仍处于适当历史位置的年轻人形象。”

https://img1.baidu.com/it/u=4130614913,420841856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7&h=5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刚对当代青年作家的青春属性提出了一些思考。他发现现在文坛的一些年轻人就像老年人一样,充满了世故和沧桑;而老人则更像年轻人,比如90岁的毛奖获得者徐怀忠和他的《风》,作品充满了蓬勃的青春气息。年轻人是谁?什么是青春?徐刚总结道,“青春”体现在作品的审美风格和给读者带来的情感体验; “年轻”也意味着突破。只有致力于像年轻人一样行动和思考,你才能像年轻人一样。为推动文化创新做一点工作。

《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刘婷一直密切关注“小镇青年”话题。这群人在文化地位和心理状态上都不同于“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这个庞大的群体活跃于各类自媒体,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我们对当下青年形象、国家形象的认识。但在文学层面,并没有特别有代表性的“小镇青年”形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小镇青年”与现实中这群人的生活存在着差距。他们的心理、形象、心理状态、消费过程都需要我们更好地书写和关注。 (文化副刊部编辑)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文学70年:青年形象变迁与文学新话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