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10 03:17:25

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圆满结束,18篇作品获奖

周楚航

苏伟

昨天,时隔六个月,由中山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首届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落下帷幕,颁奖典礼在中山大学怀石堂举行大学。据组委会介绍,在1500余份参赛作品中,来自广东省10所高校的18件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

颁奖仪式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生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优秀的文艺作品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水平。和一个国家。吸引人、引导人、激励人,要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更要有好的作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有子

超过 1,500 份意见书

据首届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组委会介绍,大赛自2017年10月23日发布征稿以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已收到各类参赛作品1548篇,其中小说、戏剧作品660篇。共收到投稿62篇,其中新诗、散文826篇。参赛选手共来自广东省71所高校,具有广泛影响力。

“原本我们计划三个月左右完成评审工作,结果拖到了六个月,主要原因是提交的材料太多。”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助理、教授张军告诉记者,当时其实并没有大规模的审查。宣传,但广东省高校的反应程度却有些“出乎意料”。

“这次的节奏快了一些,以后肯定会逐步提高。”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彭玉平表示,通过投稿发现,很多提交投稿的学生都不是中文系的。对此,他表示,非汉语专业学生参加这样的比赛,说明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一颗“文学心”。 “中文系并不致力于培养作家,但也从来不排斥培养作家。”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根据大赛评审规则,由大学教授、作家、文学评论家、资深编辑等组成的评审团对参赛作品进行匿名评审,进行初审、复审等三轮严格、客观、公正的评审。大赛评委之一、《花城》主编朱艳玲说:“经过评审、终审,最终评选出18件获奖作品。”此外,评委将对作品进行满分100分的评分。 “我复习的时候主要看三个方面:文字表达、想象和思想深度。”

对于此次入选的作品,她认为,在几种文体中,相对而言,大多数人认为比较容易写的诗歌、散文,创意普遍较差。虽然小说质量参差不齐,但也有一些相当不错的作品。至于戏剧,她看到了大学生对于舞台表演的热情,对此她有些惊讶。

作家、大赛评委之一魏伟表示,大学生的作品具有年轻人的特点,清新、有活力,但相对而言,更文艺,学生气息更浓。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作品,我想只要多写、多读,你的技巧和想法自然会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提高。”

“准备好被‘争论’”

“即使是评委之间,每个人对每件作品也有不同的看法。”彭玉平表示,比赛获奖后,他已经做好了“争议”的准备,也做好了接受各界“批评”的准备。 。

他认为这种争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文学竞赛只有通过程序的设定才能尽可能做到公平、客观。 “从评审开始到结束,评委们面对的是作品的数量,每个人的论点都是基于对作品的不同看法。”他说。

“评审结果出炉后,我们也会看望每一位获奖学生。”中山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于海燕告诉记者,从价值观和作品意图来看,评审组有专业的评审员进行评审。另外,为了能够在各个院校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还会有专门的老师被叫出来,了解获奖者的个人表现。 “我们目前正在筹备全国大学生文学大赛,这也会引起更大的反响。”彭玉萍说道。

https://img0.baidu.com/it/u=1252922845,244738266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81

新诗散文组一等奖《麻辣》作者周楚航:

观察细节,发现人性的“光芒”

中山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他通过散文《辣》获得了评委的认可,荣获新诗散文类一等奖。他的名字叫周楚航。 “写作技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诚。”他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很多写出好东西的作家并不一定是专业出身的。他表示,自己更注重能够在细节中体现人性“闪光”的作品。 “我也喜欢发现生活中这种微妙的美。”

“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

周楚航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几颗痘痘顽固地在脸上留下了痕迹。 “我一直喜欢写作。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最喜欢读的就是童话故事。”周楚航回忆说,当时他也尝试过写一些童话故事。周楚航将自己的初中、高中时期概括为“格式化写作”时期。他告诉记者,当时的文字基本是一样的。他知道哪些部分可以打分,哪些部分需要升华,哪些部分需要引用,他写的都是“应试型”的作文。

除了“模板化”写作,周楚航还喜欢写散文。 “每当我心里有什么感觉,我就会记录下来。”他接着说,这种散文写作多是记录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更像是“模板化”写作之外的一种“自我放松”。他认为写作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过程,需要探究内心最深处的思想。 “你不能当面表达这种想法。”

“真诚最重要”

对于选择法律专业,周楚航表示主要是出于现实考虑,家人也希望他从事法律相关的职业。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周楚航表示,与中文专业的学生相比,自己学习的时间可能没有他们多,写的东西也没有他们多,而中文系学生的作品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他们很快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适合他们的写作风格。这是他们的优势。

“写作技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诚。”他解释说,在他自己的理解中,似乎很多写出好东西的作家不一定有专业背景,但也能创作出好作品。

他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一直在自己探索文学创作,所以从来没有和别人分享过自己的作品。此次参加原创文学大赛,是他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

当我听说自己获奖时,一开始很高兴,同时也觉得有点“尴尬”,因为文章还透露了我的一些“隐私”。 “其实我当时也有自己的担心和顾虑,所以要求用笔名。但后来想想,这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我对这些过去的周楚航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在经验已经形成。”

他回忆,散文《辣》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夜之间就完成了。 “当时稍微修了一下,就再也没有见过。”

得知自己获奖后,周楚航又看了一遍这篇文章,发现里面也有不恰当的用词。 “也许是因为写得比较真诚,读者能读到我的诚意,所以能打动人。”

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阅读各种作品,比较注重小细节、小人物故事。 “美好的事物也许并不明显,但一个小细节却可以很感动。”他说。比如,他之前读过一部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的作品《纸兽》。作者是刘玉坤,这部作品正是他喜欢的类型。 “每一个细节都触动人心。”

小说及戏剧类一等奖《阿里河的尽头》

苏伟:“看山里的云,看云里的山”

苏伟,山西人,中山大学新闻系2014级学生。他今年即将毕业。现在他毕业后的工作基本确定了,“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他笑着介绍,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为他的面试加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我更适合这样的工作。

“去看看南方吧”

“当时还有很多其他好的大学可供选择。”苏伟回忆说,父母的建议是选择在北京或天津上大学,因为那里距离家乡不远。他可能也更适应北方的生活。但苏伟却有自己的打算。 “到南方去看看”是他当时选择大学的主要想法。

他解释说,如果他没有来南方读大学,他就很少有机会来到南方,也无法真正体验南方的“不同”。因此,他当时决定去广州中山大学新闻系学习。

https://img0.baidu.com/it/u=3143829144,191706525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7&h=500

“如果你在国外生活的时间不长,你很少会对家乡产生认同感,就像一个广东人在广东不会说自己是广东人一样。”苏伟说,每当面对南北差异时,他都会说,“我是山西人,我的身后就是我的家乡”。

他举例说,他在山西的时候,每周吃四天米饭,每周吃三天面条。 “我总是问家人,为什么我们又吃面条了?”但来到广东后,他“每周吃四天面,每周吃三天米饭”。 ,他还会抱怨,“怎么又吃米饭了?”离开家乡来到广州后,他对家乡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他告诉记者,这也是他创作小说《阿里河的尽头》的初衷。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家乡的印记,都有对家乡的认同。

“新闻的印记”

上大学之前,苏伟学的是文科,所以他“大概喜欢读书,但书读得不多”。

他说,由于自己的专业背景,他在写作时常常不自觉地带着“新闻的印记”。他认为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局限性。他“缺乏天马行空的写作思维”,很容易陷入套路和固定模板。在这方面,汉语专业的学生会具有更大的优势。

同样,他也觉得,相比专门学习中文的学生,自己的“简单”可能更有利于被更多人接受,因为写出来的文字会相对“更简单、更通俗”。

对于新媒体编辑的工作,他觉得编辑需要面对快节奏的选题,接触多元化的内容。这对他来说“不是坏事”,让他能够继续写作。 “多写点就不会生疏了,不过我会把爱好和工作分开。”苏伟说道。

“观察细节,多思考”

在校期间,苏伟还参加过一些文学比赛。正是这个机会,让他认识了现在的女友。他告诉记者,前年参加香港中文大学青年文学奖比赛时,认识了同样热爱文学的女友。 “当时我们都聊得很开心,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男女朋友。”

他们的爱情并不像文艺青年想象中的“月前花和你我”。 “我们都是比较理性的。”苏伟解释说,现在的社会似乎对文艺青年不太友好,所以他们只是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爱好。

对于文学创作,他认为读书是第一位的。 “即使你不会写,你也必须知道别人是怎么写的。”他说,自己现在的写作风格大多模仿一些知名作家,比如刘震云、严歌苓等,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深深触动了他,让他产生了模仿的欲望。

另外,还要多观察生活,多思考。他解释说,现在人们早上出门就挤地铁,工作一天后就回家玩游戏。日子就这样轻易地过去了,没有时间思考。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们需要能够在别人“看山是山,云是云”的时候“看山是山,云是云”,甚至是“看山是山,云是山”。 ”。

摘自《麻辣烫》

不管他说什么,不管他话里的关心和好奇有多么明显,我都只是含糊地应对。父亲也察觉到了这种尴尬,但在某种情绪的驱使下,不愿意就这样离开。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逐渐减少,空气中似乎都凝结着尴尬。他该走了。这时,一盘农家风味的炒肉端上来,青红辣椒油光闪闪。他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急忙问道:“现在可以吃辣椒了吗?”

一时间,一盘盘青椒炒肉、父亲一次次孤独吞咽、我吐出的一口辣椒的画面全部涌入我的脑海,化作一股强大的力量,向我拳打脚踢。其他。我的头。我什么也没说。我用筷子随意夹起几片辣椒,有青的,有红的,塞进嘴里。在爸爸惊讶的眼神中,我咽了一口辣椒。他没想到我会如此鲁莽地回应他。他神色慌张,责备道:

“不能吃辣的就别吃,辣得快要哭了。”

“是啊,太辣了,我还是吃不下。”我说。

我还记得父亲在家吃的最后一顿饭。他也哽咽了,但他只是眼睛红了,并没有像我一样哽咽落泪。也许是因为他当时只吃青椒,而我吃的是更辣的朝天椒。又或许是我当时的激烈反应让他意识到自己与我格格不入,我给他找了一个足以说服他离开的借口。而现在发现自己和他如此相似,甚至内心渴望他的陪伴,难免会有更加强烈的反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圆满结束,18篇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