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12 08:48:29

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暨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开幕

第一眼卫视-华龙新闻(首席记者金东)智能施工机器人、高空建筑机、5G塔机……近年来,随着智能施工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建筑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筑业。 。

第二届“中国建造·智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暨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在重庆开幕。第一眼电视台首席记者李文科摄-华龙网

12月4日,第二届“中国建造·畅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暨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以下简称“大会”)在重庆正式开幕。

众多院士专家齐聚山城,进行“头脑风暴”,共同探讨智能建造如何驱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丁烈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器人施工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眼电视台首席记者李文科摄-华龙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以“建筑机器人价值化发展路径”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他介绍了以效率、艺术、人文、科学四大价值观为指导的建筑机器人的发展路径。

例如,在效益价值方面,可以建立类似工厂的人机协同作业模型,将建筑机器人分为六级,通过数字孪生模型驱动人机协同。在丁烈云看来,目标是智能控制机器人,而不是改造原有的工程机械。

如何发挥艺术价值?丁烈云介绍了全球3D打印的相关技术,以意大利马萨伦巴达的“”住宅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数字化建设为例,讲解了如何利用机器人通过3D打印创造景观,重塑艺术的审美价值。

施工机器人在高污染环境下的施工和恶劣环境下的地下施工中可以体现人文价值。例如,管道机器人可以对地下管网进行维护和疏通。

从科学价值来看,建筑机器人可以在地外基地和月球基地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丁烈云指出,建筑工业化是重复性很强的作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化施工体系,实现多种类型施工机器人高效协同作业的施工新模式。艺术价值需要高精度的操作,利用数字技术赋予建筑新的审美形式。 、建筑业走工业化道路。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机器人施工仍将是未来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https://img0.baidu.com/it/u=1134180042,13499308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89&h=500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

“建筑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

邓文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林国际(中国)董事长。第一眼电视台首席记者李文科摄-华龙网

建筑业如何培育新生产力?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林氏国际(中国)董事长邓文中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必须高度重视它给人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行各业。

邓文忠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计算机算法、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模拟智能行为,可分为狭义人工智能和广义人工智能。

“目前,人们真正能够应用的是弱人工智能。无论是我们熟悉的车路云、自动驾驶技术、人脸识别、无人工厂、下围棋还是下棋等,都是狭义的人工智能。”智能的体现(又称弱人工智能)。”邓文忠指出,这类人工智能只能在预设范围内执行任务,不能超出其设计范围。

通用人工智能,或者说强人工智能,理想情况下应该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的思考,并且能够教会机器在不同的情况下考虑和决定做什么。如果说弱人工智能给机器灌输“智能”,那么通用人工智能则给机器灌输“智慧”。因为智慧就是按照既定规则认识事物的能力,而智慧就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任务由机器执行。例如,自动驾驶技术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将部分驾驶权交给了机器。邓文忠认为,这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体现。

刘汉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

“智能建造是绿色建造的有效手段”

刘汉龙,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眼电视台首席记者李文科摄-华龙网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建造·智慧共享未来’。我想围绕我们最近的工作——生物建造来谈谈这个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表示,生物建筑是以生物为载体的工程建设。 ,还是以生物学为基础开发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的新工程建设模式。主要以微生物建筑、植物建筑、动物建筑和仿生建筑为代表,具有绿色、低碳、与自然融合的典型特征。

“比如微生物建造,我们在修复大足石刻、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传统文物时,都是用生物的方法来修复,从而大大减少了碳排放。”刘汉龙说,比如动物建设,目前团队也进行了修复。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例如将牡蛎和贝壳磨成细粉,并将其固有的粘合性应用于建筑相关领域,以减少水泥的使用量。

“生物建筑是一个新领域,希望大家参与到这一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工作中。”刘汉龙表示,智能建造是绿色建造非常有效的手段。 ,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李泽祥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https://img1.baidu.com/it/u=3551610715,767729939&fm=253&fmt=JPEG?w=666&h=500

“将数字化等其他行业技术的优势带入智慧建造”

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ATC)和机器人研究院(RI)创始人。第一眼电视台首席记者李文科摄-华龙网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ATC)和机器人研究院(RI)的创始人,李泽湘教授牵头创办了固高科技、大疆创新、西地智能等多家公司驾驶。近年来,他专注于建筑领域,创办了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和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推动了建筑领域2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的快速发展。

在本次大会上,李泽湘以“端到端、优质高效的智能建筑生态圈建设”为主题发表演讲。

他认为,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建筑业正在进入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我们应该把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在其他行业已经成功应用的技术带到智能建筑行业。”李泽湘以农业为例。这是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产业。几年前,大疆的无人机已经进入农业行业。如今,我国农业中无人机种植面积已达到接近三分之一,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甚至超过70%,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变化。

李泽湘提出,由于建筑业规模较大,其转型可以带动很多新技术、新产品的变革。

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肖从真

“建筑业不会消亡,但需要持续改进”

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从真 第一眼电视台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华龙网

“建筑技术创新与新生产力密切相关。新生产力在自主创新中起主导作用,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特点。新生产力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从真分享了《建筑技术创新与新品质生产力》。

在肖从真看来,建筑业面临新的挑战。传统增长空间逐渐萎缩,在各行业数字化发展中也显得滞后。如何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

肖从真表示,建筑业不会消亡,而是需要不断进步。未来,地球深部、深海、深空建设将是广泛应用的前景。 “可以说,中国过去修筑了长城,现代也修筑了无数高楼大厦。未来,正如马斯克所说,人类将成为栖息于多个星球的有机体,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

谈到重庆如何发展智能建设,肖从真也给出了建议:“重庆是一个山地城市,可以加大机器人研发投入,应对极端环境和危险环境。同时,重庆的桥梁、隧道建设也很多,因此有必要发展具有智能能力的大型机器人。”工程机械行业非常有必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暨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