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英语文学经典:代显梅教授谈两大特性与阅读益处
关于读书,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书足以享乐,足以赌博,足以培养才华。独处时最见乐趣;高谈阔论时最见赌博。”他的才华在为人处事和决策时最能体现出来。”(王佐良译)书籍是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阅读英语文学经典对于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启发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贤梅,与您畅谈英语文学经典的两大特征,带领您从容优雅地走近英语文学经典。”与文学经典共舞”。
戴先梅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19世纪英美文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亨利·詹姆斯与西方现代文学》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超验主义时代的旁观者:研究》论霍桑的思想”。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亨利·詹姆斯艺术题材小说研究”。
与文学经典共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卢建德老师曾在《经典读本》的文章中写道:“很难想象一个国民素质比较好、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但那里的读者很简单、天真。”
是的,读书,特别是欣赏文学经典,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单纯和幼稚,使人的思想不断发展层次,使人的判断力逐渐敏锐,使人的精神不断丰富,使人的情感不断丰富。起来,终于摆脱原来粗暴的情感,消除非黑即白的绝对价值判断,对人性、生活、社会的复杂性有更多的认识,以文学的洞察力和包容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好地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
限于篇幅,我仅根据文学经典的两个特点——洞察力和包容性,简单谈谈我个人阅读文学经典的经历,仅供大家参考。
文学经典的见解
https://img2.baidu.com/it/u=2485544994,82798666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1423&h=800
文学经典的洞察力意味着作家能够以非凡的敏感度和洞察力,通过主流价值取向的表象,预见性地识别出看似进步的社会实践可能对人性和人们幸福生活构成的潜在威胁。其惨痛后果以生动、可感知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警示和反思。
赫尔曼·梅尔维尔(,
1819-1891)
以赫尔曼·梅尔维尔( ,1819-1891)的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比》为例。 1853年,当大多数美国人沉浸在南北战争前的各种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时,梅尔维尔的良心雷达在乐观的信念和行动中,已经预见到了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给人们带来的疏离,以及商业价值观会对人际关系和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的破坏性影响。
同名的主人公巴托比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文员。对于那个快节奏、高效的社会,他唯一的存在价值就是那只机械地写着文件的手,他个人的梦想,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本没有人关心他的喜怒哀乐。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大城市里,巴特比对社会发展的机械规则感到非常不适应,陷入了焦虑和抑郁之中。他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然而,他的叛逆行为不但没有得到周围同事的理解和同情,反而遭到麻木不仁的同事们的厌恶。即便是对巴托比抱有好奇和怜悯的老板,也无力应对巴托比的不幸。巴特比最终为自己对人性的要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绝食而死。
故事从巴图比的老板——一个商业价值观的阴谋家的角度观察和讲述了巴图比的悲剧。巴特比的去世只给老板留下暂时的悲伤和困惑,却给读者留下了长期的反思和认识。 。而一个人一旦能够冷静地认识生活,就可能避免陷入困境、盲目前行的危险。因此,我相信文学经典总是用悲剧故事来激发生活中的喜剧。
文学经典的包容性
文学的包容性是指文学对生活复杂性的理解和接受。经典文学作品总能聚焦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体系可能忽视的生活细节和丰富复杂的人性,并给予其认可和表达。
罗德亚德·吉卜林(,
1865-1936)
https://img0.baidu.com/it/u=4232993335,21160850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以英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德亚德·吉卜林( ,1865-1936)的短篇小说《园丁》为例。与新闻媒体宣传爱国主义和当代作家的反战作品不同,吉卜林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书写战争造成的创伤。他选择了一位非婚生子的贵族母亲来隐藏自己作为姑妈抚养儿子的艰难,展现了这种隐藏的母爱在失去儿子时强烈而难以言喻的痛苦,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惯常的习惯。价值判断的标准,对生活中另一种看似非法的存在更加宽容、体贴和同情。
这就是文学的包容性。它诉诸心灵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在理性思维的框架内捕捉那些难以言说但却真实挥之不去的情感,给予尊重和认可,用文字和修辞讲述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小说的最后,私生母回望埋葬在战争中死去的儿子的墓地,对引导她找到儿子墓碑并认出母亲身份的园丁感到感激。这也可以看作是这些生活中的受害者对能够经历另类不幸和悲伤并给予理解和同情的作家的感激之情。
经典文学作品总是用这种思想探针刺破表面,揭开文明的面纱,直接洞察人性的现实和复杂性;他们以宗教的悲悯和虔诚,对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脆弱给予温暖的接纳和安慰。 ;运用文学语言的含蓄和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同情。如果经常阅读这样的作品,体会文学思想的敏锐、文学语言的细腻、文学感情的细腻,读者的精神境界和心胸就会变得更加广阔,就会超越现实的封锁,与过去联系起来。和未来,让自己的感情化作一滴水,快乐地在生命的长河中获得无限的活力和归属感。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曾在《西方文明史》一书中提出文明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活动的发展和个人活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进步”。就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进步而言,基佐认为“凡是外部条件扩大、变得活跃、提高的地方;凡是人的内在本质显得耀眼、雄伟的地方,只要这两个标志可见,虽然社会状况还很贫穷,但当它完善时,人类会大声鼓掌,宣告文明的到来。”
可见,文明归根结底与一个社会和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有关,而经典文学是培养我们进入文明阶段、实现人类进步的良师益友。它不仅启迪我们智慧、陶冶情操,还给我们情感上的安慰和满足,是每一个现代都市人的指路明灯,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良方。
戴贤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