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研究:德·昆西的黑暗崇高与心理空间深度探讨
英国文学研究主编:张健
副主编:赵国新
本期内容
本期小结
文学理论
“向下”与“深度”:德昆西的黑暗崇高与心理空间
郑洪生
摘要:“崇高”是19世纪英国美学中经常讨论和书写的话题。参与该主题的理论家包括埃德蒙·伯克( Burke)和詹姆斯·比蒂(James )。德昆西对此主题的贡献不太为人所知,但很重要。本文将追溯他的“黑暗崇高”的起源,重点关注他童年阅读和天文学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德昆西在巫师的咒语所产生的不可思议中看到了“黑暗崇高”的例子。他的空间观受到当时天文发现的影响,使他认识到产生黑暗崇高的物体都具有“向下”的品质。 “向下”产生崇高的思想,是18世纪英国美学“深度”观的进一步拓展,也是英国崇高美学的丰富。
关键词:德昆西;向导;黑暗崇高; “向下”;空间
英国文学
“莎士比亚的和声”还是复调的不确定性:《李尔王》电影改编中的言语困境与跨媒体补偿
街村张静觉
摘要: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悲剧)更适合以文本形式阅读。这是莎士比亚批评史上长期存在的声音,自19世纪以来就有许多支持者。其原因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包含许多抵制视觉文本的品质。本文梳理了莎士比亚批评的历史,将这种品质概括为“复调的不确定性”或“莎士比亚的圆润”,表明其语义的模糊性。和躲避,以及多声部主题的摔跤和并置。这种观点不仅在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时仍然适用,而且还开辟了新的空间。本文以柯金采夫的《李尔王》和黑泽明改编自该剧的《乱》为例,探讨莎士比亚“复调不确定性”在镜头语言中不可避免的言语困境,以及实现跨媒体补偿的可能性。
关键词:《李尔王》;电影改编;复调不确定性;莎士比亚的和声
“美德不求回报”:理查森《帕梅拉》中的仆人问题和阶级纪律
张虎
概要:在《帕梅拉》中,塞缪尔·理查森以清教徒思想为武器,运用多种叙事策略,编撰了一部关于家庭仆人榜样的浪漫史和关于理想主仆关系的神话,巧妙地传达了“主仆关系”。 “秩序”是神圣的,家仆应遵守行为手册的教诲,培养“地上耶稣”的政治声音。本文将《帕梅拉》追溯到18世纪英国历史,尤其是关于主仆关系的争论和关于“仆人问题”的诸多讨论,探究女仆的真实历史处境,揭示真相《帕梅拉》中蕴含的政治阴谋,即贵族和资产阶级如何“优雅地”统治和管教他们的仆人。在这种解释下,传统批评所呈现的《帕梅拉》中的家仆美德只是一个谎言或一种管教的工具。
关键词:塞缪尔·理查森;家庭佣人; “仆人问题”;贞洁;清教主义
斯莫利特《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中的苏格兰民族认同
张欣
摘要: 1707年的《联合法案》宣布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统一为一个王国,名为“大不列颠”。这种名义上的结合仍然无法掩盖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和分歧。作为苏格兰人,托拜厄斯·斯莫利特亲眼目睹了英国成立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频繁的冲突和纠葛。尤其是1763年以后,他陷入了英国反苏格兰病的漩涡。和动荡的岁月。因此,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思考都围绕着苏格兰民族认同的觉醒和建构。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消除狭隘的英国中心论从未离开过他的视野。在他的最后一首歌《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中,斯莫列特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更加暴露。
关键词:苏格兰;民族认同;苏格兰的厌世行为;矛盾与冲突
家庭天使还是堕落女士:丁尼生与亨特的夏洛特夫人之间的争议
张静波
https://img0.baidu.com/it/u=2624664669,124650819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00
摘要:维多利亚时期桂冠诗人丁尼生爵士创作的以中世纪神话为背景的诗作《夏洛特夫人》,以其优美的韵律、悲伤的爱情,在维多利亚文学界乃至整个维多利亚文坛脍炙人口。 ,以及维多利亚时代女模特“夏洛特夫人”的写照。在艺术界备受好评并广泛流传。这首诗的丰富意象,如塔、织布机、镜子和独木舟,后来被理解为象征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禁闭。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威廉·亨特为丁尼生诗集绘制了《夏洛特》插图。肉欲大胆叛逆的形象与诗中的“家庭天使”截然不同,受到丁尼生的斥责。 。两位艺术家对维多利亚时代模特女性的不同描绘,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女性不同个人理解的原因。通过文学与绘画的结合,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表现出了对女性微妙的同情态度,他们的作品呈现了维多利亚时期进步和觉醒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夏洛特》;丁尼生勋爵;威廉·霍尔曼·亨特;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被监禁
自利与利他主义: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慈善与女性
钱立文
内容概要:乔治·艾略特的经典小说《米德尔马契》描绘了一幅维多利亚早期社会的全景图,但慈善事业作为这幅全景图的重要骨架却很少受到关注。植根于英国扶贫的悠久传统,缓解不平等和阶级冲突的慈善事业在19世纪取得了快速进展,迎来了“进步时代”。一方面,工业社会的慈善已经偏离了宗教慈善的初衷,逐渐融入了各种世俗动机,利他慈善演变成了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慈善事业的公共化、政治化、制度化促进了公共事务的发展;新医院和住房规划两条重要线索都紧密地编码在小说的主要情节中。从住房规划的角度,女主人公多萝西娅与19世纪中叶的女性慈善家奥塔维亚·希尔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世纪初女性力量在慈善领域的困境与机遇。 《米德尔马契》中的慈善书写再现了19世纪人们慈善观念的变迁,从精神层面记录了慈善事业,成为对只记录物质捐赠的慈善史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艾略特;慈善事业的历史;利他主义;女性成长
从田园到后田园:伍尔夫《航行》中的帝国与外星空间
杨家玉
摘要: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航行》中,场景在伦敦和南美度假胜地圣玛丽娜之间切换。作者继承和发展了西方文学史上探讨城乡关系的田园主题。帝国的边缘不仅提供了观察帝国中心的外部视角,而且其本身也被帝国所改造。但它的异质性也孕育了超越帝国控制、从而超越人类中心的可能性。通过异域空间,伍尔夫书写了20世纪初期英国的社会文化现实,进而解构并重构了英国社会中的性别、帝国和人类中心秩序。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航程》;田园风光;异国情调的空间;帝国
绿色现代主义:邦廷的《Brigg Low》中的自然写作和环境意识
谢超
摘要:英国现代主义诗歌批评注重诗歌中呈现的个体心理状态和文本的形式实验,而作品中所揭示的环境意识却长期被忽视。英国现代主义诗人巴兹尔·邦廷的自传体诗《布里格·洛》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了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与艺术文化的相互融合。彩旗通过图像重叠、时空拼凑、结构创新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重新定义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质疑和挑战。 《布里格·洛》中的自然书写不仅体现了现代主义在形式上的大胆实验,而且引起了读者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关系的关注,为英国现代主义对环境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基础。诗。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关键词:彩旗;自然写作;绿色现代主义;生态批评
《阁楼上的疯女人》:卡罗尔·安·达菲诗歌中的“监禁”与“逃脱”
张梦岭南肿了
摘要:英国当代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在诗歌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疯女人”形象,呼应了19世纪女性作家作品中常见的“监禁”和“疯女人”问题。 。 《逃亡》主题。身体意象成为贯穿达菲早期、中期和晚期诗歌时期“疯女人”形象演变的线索。从沉默的身体、反抗的身体到享受和创造的身体,身体形象的变化展现了达菲诗中“疯女人”从被囚禁到逃亡到超越的心路历程。它不仅体现了达菲对19世纪女性作家创作主体焦虑的呼应,也体现了诗人女性主义思想的变异。
关键词:卡罗尔·安·达菲;疯女人;监禁和越狱;身体;女权主义
美国文学
什么是“拯救意识”:亨利·詹姆斯《特使》中对帝国侵略性的反思
李哲
摘要:亨利·詹姆斯晚期小说《特使》中的“拯救”主题暗指19世纪末美国海外扩张的政治行为,即以拯救为名进行帝国主义侵略。 。詹姆斯敏锐地捕捉到了源于清教主义并与美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融合的“救赎意识”思想文化传统,并洞悉了其拯救世界和自我救赎两个内在维度。詹姆斯通过文学叙事揭示了外国以拯救世界为名的干涉充满了自私欲望和侵略性,批判了基于文化无知和偏见的霸权思想,意图纠正美国以武力“拯救”的政治说辞。其他国家,认为应该重点关注美国文化的自我救赎。詹姆斯认为,只有吸收欧洲文化的审美感知,弘扬美国文化的道德自律,才能消除狭隘的民族文化偏见,实现理想的文明。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特使”; 《节约意识》;帝国主义
回望末日的终结:史蒂芬·金《混沌的终结》中的后末日困境与解决之道
方凯迪张志
摘要:美国作家史蒂芬·金在其后世界末日著作《一切混乱的终结》中贯穿思考了“战争的终结、人类的堕落和弥赛亚的死亡”。从霍华德·维尔诺伊作为幸存者所面临的虚无,到鲍比作为救世主所经历的混乱,小说构建了一个以灾难为核心的末日困境,最终回归到人类在毁灭中的轮回和末世救赎的思考。同时,小说还暗示着记忆是由真爱创造的,规则是由灾难建立的,救赎是由毁灭获得的。回望末世的结局,读者可以体会到,小说后末日想象的基础在于以最终章开启新的篇章,通过虚构的毁灭实现真正的救赎。
关键词:《一切混沌的终结》;史蒂芬·金;后启示录;困境;赎回
幽灵的判决:论厄德里克《判决》中的惩罚与救赎
张琼
https://img0.baidu.com/it/u=1251696212,167589144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375&h=500
摘要:厄德里奇在2021年的小说《 》中,用独特的语言策略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族群身份困惑、身份边界差异、协商与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从小说的复调标题及其叙事意义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在司法判决下所经历的惩罚,以及他们对创伤记忆、鬼魂、流行病和社会事件的侵入的思考和反应。埃德里希在作品中使用真实的人物、空间和社会事件,在有意识地模糊虚构与史实界限的同时,反映出他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日益积极的干预和反思。书店隐含的空间意义明确指向书籍和阅读能够滋养情感、构建思想、带来救赎。
关键词: 厄德里克; “句子”;鬼写;美国原住民文学;民族认同
奥茨《我的妹妹,我的爱》中的伦理选择与人格成长
李青
摘要:本文从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观出发,解读奥茨小说《我的妹妹,我的爱》中主人公斯凯勒·布鲁帕克的伦理选择及其人格成长的意义。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类的目标是实现潜能、获得内在幸福。但人类有两种潜能,一种是维持和促进生命发展的善潜能,另一种是阻碍和毁灭生命的恶潜能。它的实现取决于个人的自由选择。小说中的家庭悲剧、斯凯勒十年的冤屈以及最终真相的揭露,都让他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人道主义伦理让我们看到斯凯拉在良心和理性的指引下最终做出的伦理选择,标志着他生产性人格的发展;他对爱和人性的信仰也使他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救赎。 ,实现个体的自由存在。
关键词:奥茨; 《我的妹妹,我的爱》;弗洛姆;道德选择;人格成长
澳大利亚文学
对库切“耶稣三部曲”的典型批判性解读
马丽丽解释天天
简介:库切的“耶稣三部曲”——《耶稣的童年》、《耶稣的学生时代》和《耶稣之死》是他于2013年至2019年出版的系列小说,每三年出版一部。 。三部小说围绕主人公大卫五岁到十岁的短暂时光展开。它们以新约福音书中耶稣受难的故事为背景,分别揭示了逃脱、审判和救赎三个情节主题的表面结构。同时,三部小说以秋冬的自然循环模式为基础,呈现了大卫之死悲剧的深层象征结构。本文将以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为基础,从主题和叙事结构的角度,深入解读大卫这个原本是每个人的生命之光,最后死去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库切;耶稣三部曲;原型;情节主题;叙事结构
本刊以英语国家文学与文化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报道英国、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理论,专注于经典文学研究和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参考,展示国内英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荣誉及入库: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收录,为“2022年AM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核心合集。
在线阅读和下载
浏览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期刊官方网站期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期刊小程序在线查看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和过刊。
打开淘宝扫一扫
微信有赞店
过去的选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