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批评方法构建:从历史传承到辩证马克思主义
目录概括
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批判方法的构建
王凤珍
摘要:作为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学解释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般来说,任何文学理论或方法论的建立都必须经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本文试图探讨詹姆逊如何从历史传承和发展创新的角度建构其批判方法或解释理论,并探讨他在建构过程中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以及如何化解不同理论主张之间的矛盾。 。如何形成“文学叙事是社会的象征行为”这一重要理念,并最终如何将其融入辩证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下。作者希望通过这次探索,能够更好地理解詹姆逊的批判方法,从而启发人们构建自己的批判方法。
关键词:紧张;寓言;社会象征行为;辩证批评
体裁演变与现代学术理论:基于爱伦·坡小说的考察
于蕾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在围绕小说“创作原理”的多次讨论中,基于艺术直觉的洞察力和体裁演变的逻辑基础,为文学范式的演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原型基础。 。本文拟运用信息论、发生论、控制论、涌现论等多个视角来审视坡小说创作实践中体裁范式嬗变的内在机制:从“信息”(陌生)到“非信息”(新的“信息”(陌生)由此构成了“自创生”与“异质创生”不断互动的辩证统一的流派系统演化模式。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文学流派;进化;现代学术理论
《世道》:英国贵族没落的文学启示
蔡玉辉
摘要:本文采用文史相互印证的方法论证《世道》作为一部贵族没落史的启示意义。作品中贵族乡绅与工商暴发户在国会议员选举中的竞争,以及贵族的失败与暴发户在竞争中的胜利,都具有象征意义。作品问世几年后,英国贵族在1880年代开始了政治、经济和观念的衰落:1911年,上议院失去了对预算监督的否决权,1999年,大量世袭贵族被剥夺。被剥夺作为上议院议员的资格。作品情节与史实相吻合,表现出其作为文学启示录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以及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意识和对历史走向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世界之道》;英国贵族;衰退;文学启示录
自然的数字定律:华兹华斯《我们七人》中的数字宇宙
张建平
https://img2.baidu.com/it/u=1094828845,359626353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0&h=367
总结:浪漫主义强调个性和情感的宣泄,与“和谐”相冲突,但它能自然地调和两者的关系。从数字宇宙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七人》暗暗表达了威廉·华兹华斯对“和谐”的追求。 19世纪,自然神论赋予自然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自然是上帝根据数学定律设计和创造的世界。亲近自然就是信仰上帝;自然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出现。浪漫主义者利用自然来表达个性、宣泄情感。然而,由于上帝的“大宇宙”以和谐为美,诗人只能通过追求“和谐”来使自己的“小宇宙”与“大宇宙”保持一致。自然神论相信上帝隐藏在自然界的万物之中。相应地,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对和谐的追求也相对隐蔽。同时,他进一步相信效仿上帝的爱是实现和谐的手段。
关键词:数字宇宙;和谐;爱
《荒原》中的“日常生活”
曾彦兵
摘要: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表达了现代生活的本质。艾略特对现代生活本质的揭示是通过描述现代城市的日常生活而获得的。 《荒原》中日常生活场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这与艾略特的诗意观念有关,与日常生活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密切相关。距离艾略特笔下的伦敦社会日常生活已经过去了近一百年,但这种生活并没有远离我们,反而变得更加熟悉和习惯。这大概就是《荒原》的价值和价值所在吧。
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日常生活
殖民隐喻与自我建构:多丽丝·莱辛非洲成长小说中的赋格
黄毅
摘要:莱辛运用“对位法”的技巧,创作了两部成长小说形式的短篇小说:《小坦比》和《老酋长穆苏兰加》,堪称非洲短篇小说中最具后殖民色彩的作品。赋格曲。 《小坦比》描述了黑人小男孩坦比依赖白人“母亲”,却在情感上被她抛弃,成为少年犯的故事,而《老酋长穆苏兰加》则描述了白人女孩和白人女孩之间的关系。黑人。与老酋长的邂逅引发了女孩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和对非洲文化的重新理解。两个故事都聚焦于另一个种族的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关系,描述了他们自我建构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莱辛如何呈现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对黑人男孩自我建构的破坏性影响,以及白人女孩从种族主义家庭教育中获得的自我理解。莱辛通过描绘殖民社会中白人儿童和黑人儿童自我建构的双重困境,颠覆了殖民者/被殖民者对应的父母/孩子的殖民隐喻,也表达了她的反殖民立场和非殖民化的承诺。南非的。
关键词:成长小说;殖民隐喻;自我建构
《四重奏》背后:加勒比作家简·里斯的女声
胡敏琪
简介:加勒比女作家简·里斯的小说《四重奏》探讨了男女之间的虐恋关系,用邪恶、变态的欲望机制揭示了男女之间、大英帝国与加勒比殖民地、资产阶级与奴隶制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等。权力关系与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分析女性立场摇摆背后的社会机制和心理结构,揭示虐待叙事背后的女性主义主体性。当本文深入剖析被虐待角色叙事声音中的“第三人称意识”——失去自我意识后客体化而导致的自我陌生化的叙事方式时,我们可以发现简·里斯以此来引导读者会抵制角色的视角,从而处于角色的内部和外部。总之,《四重奏》以女性受虐狂为面具,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曲折过程;而通过假面舞会传达的女性声音,构建了里斯式的女性话语风格。
关键词:简·里斯;女权主义;受虐叙事; “四重奏”;第三人称意识
欧洲废墟和美国游客:《白痴国外》中黑暗场景的政治含义
李璐
简介: 马克·吐温是 19 世纪美国最成功的旅行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游记《国外的傻瓜》记录了作家前往欧洲圣地的旅行。然而,这部记录“享乐之旅”的游记中却穿插着对墓地、太平间、监狱等黑暗场景的描述。事实上,这些黑暗的场景塑造了欧洲的“墓地”形象和圣地的“废墟”形象,反映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宗教观。它们说明了美国文学界迫切需要确立自己的特色,并阐明自己的特色对旧世界文化的影响。复杂的情感,以及吐温对宗教的多变态度,也为对圣地黑暗景色的描写提供了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游记;黑暗;文化认同;宗教观
https://img1.baidu.com/it/u=1573653079,254460452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30
兰斯顿·休斯的解构策略:论小亨利·路易斯·盖茨对《问你妈妈》的误读
东毅
摘要:兰斯顿·休斯的最后一首长诗《问你的母亲:爵士乐的十二种风格》的主标题既是面对权威、反抗白人的咒骂词,也是面对未知时坦率的“喊妈妈”词。 ;它体现了解构的两个阶段:颠覆权威的解构策略和面向未来的解构目的。然而美国解构理论家小亨利·盖茨用这首诗来支持他认为黑人特有的修辞传统“盘旋”('),完全无视休斯在诗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使困惑();解构策略忽略了休斯对解构目的的思考,使得《问你妈妈》看起来像是一个文字游戏,只能在语言的障碍内“绕圈”,使得休斯真正所指的内容to (') like 这个单词中缺失的字母 g 永远无法恢复。
关键词:《问你妈妈:十二种爵士乐风格》;兜圈子;困惑
圣女贞德的激情与普拉斯诗歌中的女巫叙事
杨国靖
内容概要:视觉艺术元素的融入几乎贯穿了普拉斯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体现在她对电影《圣女贞德受难记》中相关艺术形象和叙事逻辑的模仿和改写上。特别明显。一方面,普拉斯对德雷叶镜头下的圣女贞德形象印象深刻,“圣女贞德般的女巫”成为她观影后继续探索的重要艺术母题;另一方面,普拉斯准确把握了影片对女性活动家及其苦难的呈现所体现的当代意义,进而将自己的个人精神病院经历与战后西方社会的性别政治生态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基本的基于“女巫身份,浴火重生”的概念,女巫的叙事模式用逻辑来表达自我女性意识,控诉父权社会制度。
关键词:西尔维娅·普拉斯;圣女贞德的激情;女巫叙事;女演员;性别意识
跨界作为方法:《椰壳碗之外的生活》回顾
徐德林
简介:《椰壳碗外的生活》是世界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学术和思想自传:他的童年旅程从中国昆明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然后是爱尔兰,以及在伊顿公学和爱尔兰的求学经历。剑桥大学的经历、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实地考察经历以及退休后的各种新尝试。安德森通过回顾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旨在阐释他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诸多学术成就的灵感和渊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端,为学术界提供更多信息。研究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很多灵感。
关键词:椰壳碗;自传;交叉;民族主义;东南亚研究
鬼魂、言语与诠释:《浪漫主义中的鬼影》评述
佩云
摘要:沃尔夫森的新作《浪漫主义中的鬼魂与阴影》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对鬼魂和幽灵的描述和讨论。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十分注重形式研究,对这首诗的选词、韵律、声音、典故、改写等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从实例分析和作者后记可以看出,本书意在反思近年来围绕“表面阅读”的各种争议。作者努力探索新的批评方法,创造性地将德里达的“鬼魂理论”和叙事学中的“非叙事”思想运用到诗歌批评中,展示如何感知和解读徘徊在文本“在场”中的鬼魂。 “鬼”,进一步证明文学批评的作用就是要还原这些看似缺席的“鬼”,并试图解决深层阅读与表层阅读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沃尔夫森;浪漫的诗歌;鬼;文本;解释
往期回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