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16 07:17:32

杨利伟太空一日:神五载人飞船首航太空的惊险历程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课本(2018年修订版)第二册中有一篇课文,题为《太空中的一天》,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杨利伟。因为这几年教材新修订了,很多人没有学过,所以我翻过来给大家看。

读完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当你遇到那些情况时你会感到怎样的恐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杨利伟是英雄了。

01

我以为我会牺牲

9时许,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射出熊熊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将发射台下方数千吨的水变成了水。蒸汽。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身体收缩得像一块铁块。

一开始,飞船缓缓上升,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训练时我感觉压力远比想象的要小。我心里稍稍松了口气,身上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生塔分离”和“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渐加速,我感觉到压力逐渐增大。因为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就承受了这样的负荷,而且变化的幅度比训练时还要小,所以我的身体感觉还不错,没有什么问题。

但就在火箭升到三十、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剧烈晃动并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这种振动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的共振。这时,就不仅仅是低频振动的问题了,而是这种新的振动叠加在6G左右的负载上。堆积是可怕的,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训练过。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共鸣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被打破了。这几乎让人无法忍受,我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当时我的头脑很清醒,以为这就是飞船起飞时发生的事情。事实上,起飞时出现的共振并不是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了26秒,然后逐渐减弱。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所有的不适都消失了,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放松和舒适。我感觉自己卸下了重担,仿佛获得了重生。我什至发现这个过程非常有趣。但在疼痛最严重的时候,有那么一小会儿,我真的以为我快要死了。

我详细描述了飞机回来后不舒服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于火箭的振动。然后他们改进了技术并解决了问题。

神舟六号飞行期间,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在随后的太空飞行中,这种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很舒服,几乎感觉不到任何震动。”

当我在空中度过那难以忍受的26秒时,不仅感觉无比漫长,地面上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之中。因为透过大屏幕,从飞船传回的图像都被定格了。我一动不动,连眼镜都没眨一下。大家都担心我出事了。

随后,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突然从舷窗照了进来。阳光如此刺眼,我忍不住眨了眨眼睛。

就在这时,指挥大厅里有人喊道:“你看,他眨眼了,李伟还活着!”大家鼓掌欢呼。

这时,我第一时间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正常打开!”当我回到地球看到这个视频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02

我看到了什么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不是球形的,而只是一个弧形。因为地球的半径超过6000公里,而航天器的轨道距地面约343公里。

我们通常在地理书籍中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在更高轨道飞行的同步卫星拍摄的。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地确定各大洲和国家的位置。由于航天器有预定的飞行轨迹,因此它可以实时标记航天器所去的位置以及投影到地球上的哪个点。有图片跟随,一目了然。

https://img2.baidu.com/it/u=2440362996,94184079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411&h=601

即使没有仪器和地图的帮助,我根据我们航天课程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方向以及河流的形状。

当飞越亚洲,特别是中国时,我会仔细辨认自己在哪个省份、飞越哪个地区。

飞船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某个省份、某个地方,甚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次飞行结束后,我都会在心里期待下一次。

我曾经俯瞰过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边缘的一片灰白色的斑块,难以辨认。到了晚上,它看起来是红色的。我的战友和亲戚都在。

航天器绕地球飞行了14圈。前13次飞行轨迹不同,没有重复。直到第14次,它才回到了第一次的位置,准备返回。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海拔高度,俯视时视野非常广阔。祖国的大部分省份我都看过了。

不过,我没有看到长城。

曾经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宇航员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感受一样,也很想验证一下这个说法。我曾多次尝试寻找长城,但都没有成功。 “神六”、“神七”飞行时,我让航天员仔细看,他们也没有看到长城。

在太空中,你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一的人造结构。我问过世界上许多宇航员,但没有人能为他们所看到的提供确凿的证据。即使是大城市,在夜间也只能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舷窗外飘过棉花状的物体,小到米粒,大到指甲盖。我听不到任何声音,也感受不到这些东西带来的任何影响。

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我想它们可能是灰尘。高海拔的可能不那么纯净,可能有一些杂质。它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到它们。我还没弄清楚它们是什么。

03

神秘的敲击声

作为第一次飞行的宇航员,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还有许多其他突发的、无法解释的、计划外的情况。

比如,当航天器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80%~90%的宇航员都会有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这种错觉是非常不舒服的。虽然你坐得向上,但你却感觉头在往下冲。如果这种倒挂的错觉不消除,你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在倒飞,这是非常难受的。严重时可能诱发空间晕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地面上没有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提到了,训练也无法模拟。我猜在我之前太空旅行的外国宇航员也有类似的经历,但他们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过。

这种情况下,除了单纯依靠意志力来克服这种幻觉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了。想象自己在地上训练,闭着眼睛努力思考,不断思考,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发射后,航天员们都有这种错觉,但他们有心理准备,因为我仔细地告诉了他们。而且,飞船舱也得到了改进。内壁涂有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棕色的,可以帮助宇航员快速调整情绪。

我在太空中还遇到了另一种至今未知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这个声音突然出现。声音并不是一直响,而是断断续续的,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规律,也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响几次。

既不是外面传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内部传来的声音,就好像有人从外面敲击飞船的船体一样。很难准确地描述它。不是铮铮的声音,也不是铮铮的声音,更像是用木锤敲打铁桶,咚咚……咚咚……

由于飞船运行正常,所以我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我还是很紧张,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飞行,我担心会出问题。每当有声音的时候,我就躺在舷窗边,听着,看着,试图找出声音在哪里,但什么也找不到。

自从回到地面之后,对于这种神秘的声音,人们做出了很多猜测。技术人员想要找出它来自哪里,所以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来模拟它。我听了一遍又一遍的录音,但总觉得不像。

对宇航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谨。如果当时声音不对,我就不会手语,所以就让我一遍又一遍地听,断断续续地听了一年多。但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神秘的声音页面没有准确地再现在我的耳中。

当“神六”、“神七”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不要害怕这个声音,这是正常现象。”

04

回家的路是激动人心的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在343公里的高度开始像刹车一样刹车。

https://img1.baidu.com/it/u=775804337,255527397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55&h=1064

飞船首先在轨道上进行180度的姿态调整——返回时,推进舱必须在前面,这就需要180度的“掉头”。

“制动发动机并关闭!” 5点58分,飞船速度降低到一定值,开始离开原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点04分,飞船飞到距地面100公里的高度,逐渐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此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依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急剧减速,造成近4G的过载。我的胸部和背部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已经训练过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身体上可以应付,精神上也不紧张。

还有其他一些事情让我紧张和恐慌。

首先,快速移动的航天器与大气层之间的摩擦产生高温,将舷窗外部烧红;随后,红色舷窗外,不断有红白碎片划过。航天器的外表面有一层抗烧蚀层,可以耐高温。随着温度升高,它开始剥离,带走剥离过程中的部分热量。

我学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个情况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紧张——右侧舷窗开始破裂。窗外火光如炼钢炉,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花纹就像是钢化玻璃破碎后的细小裂纹。这些细细的裂缝,越来越多的人看出,如果你不害怕,那就是谎言。想想看,外面的温度极高,有1600-1800℃。

我的汗都流出来了。这时,机舱里的温度也在升高,但还没有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是因为紧张。

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飞船急速下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冲击波不仅造成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锐的呼啸声;航天器承载着相当大的过载并且持续振动。里面有很多嘎吱声。

外面很热,别害怕!如果有碎片划伤,不要害怕!它还可以承受过载!但当我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纹时,我紧张起来,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能用了。

当时我突然想,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其中一个隔热罩出现裂缝,然后高温导致航天器解体。现在这么大的舷窗坏了也没关系啊!

首先,右侧舷窗出现裂缝。走到一半的时候,我转头看了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开了。这时我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哦——也许没问题吧!因为如果是故障的话,再次发生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后得知,飞船的侧窗上有一层防烧涂层。燃烧和破裂的是涂层,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侧没有同时出现裂缝?因为两面使用的材料不同。

过去,每次航天器发射和返回时,返回的航天器的舱室都被高温烧毁,舷窗漆黑,工作人员无法看到这些裂缝。而如果不是在飞船内亲眼目睹,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情况。

此时飞船处于“黑色屏障”区域,距离地面约80公里至40公里。当飞到距离地面四十公里处时,飞船飞出了“黑色屏障”区域,速度已经减慢,上述的异常动作也减弱了。

一场关键行动——投掷降落伞,即将开始。这时,舷窗已经被烧黑了。我坐在里面,怀里抱着手术箱,屏息以待地按照程序走:去哪里、做什么、发出什么指令。所有的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

6时14分,飞船距离地面10公里。飞船扔掉了降落伞罩,迅速取出了引导降落伞。

这是一个剧烈的运动。可以听到“砰”的一声,声音很大,有164分贝。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用力地拉扯着,瞬间的超负荷是巨大的,对身体的冲击也是非常严重的。

接下来是一连串快速的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立即带出减速伞。减速伞使航天器减速并坠落。 16秒后,主降落伞被拉出。

其实这个过程是最折磨人的。

一声巨响,你会感觉突然减速;引导伞打开后用力提起,力道大了会吓到人的;当减速伞打开时,它会被拉向那个方向;当主降落伞打开时,再次将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大,飞船都剧烈晃动。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我问过俄罗斯宇航员,他们从来没有向新宇航员解释过这个过程,因为他们担心新手会害怕。回来后,我给“神六”、“神七”的同志解释了每一步,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告诉他们不要紧张,很正常。

我们宇航员对这个过程非常重视:降落伞开得好就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生命有保障。所以我被拖了很多,但稳定下来后,我真的很安心——数据出来了,速度也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我知道,这把伞一定是打开的!

当距离地面5公里时,飞船扔掉耐热外底,露出缓冲发动机。与此同时,主降落伞也做出了动作。它变成了双提升机。飞船被打直,随风摇曳地坠落到地面。

飞船距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被点燃。随后飞船“轰”的一声着陆了。

我感觉着陆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当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赶紧按下了切伞开关。飞船停了下来。这个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6点23分。

此刻,四周一片寂静,舷窗一片漆黑,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几分钟后,隐约听到外面有喊叫声,手电筒的光束透过舷窗隐隐约约地射进来。我知道:他们发现了飞船,还有人从外面过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利伟太空一日:神五载人飞船首航太空的惊险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