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移民作家笔会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
“中国文学”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江苏省台港侨文学研究会、徐州市文联联合主办。艺术界、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移民作家笔会近日在江苏师范大学(徐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匈牙利、捷克、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等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华人作家,中国出席了会议。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30年来,中国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经验、构建中国形象方面取得了深厚的积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陈功忠根据新移民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中外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的命题。白书荣认为,当前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作家、批评家、出版社、地方政府等创作主体和传播媒体的共同作用。在指出近年来海外华人文学创作发生的重要变化时,杨建龙认为,中国作家应该更加注重推出具有全球意义的作品,保持创作心态的自由和独立,不断扩大自己在海外的影响力和价值。世界文学世界。张峰以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为例,分析了北美华语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身份问题。老穆分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本质和发展,主张必须坚守华文写作的立场,坚持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续。李占刚讨论了中国诗歌创作和中国文化认同问题。围绕中国经验如何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的问题,庄伟杰比较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写作的差异。
赵晓琪重点阐述了中国文学经典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周莉从中国人的记忆中谈起家庭记忆,探讨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叶舟认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合格的多元文化传播者。刘大仙具体论述了中国文学的传播对世界文学的多重影响。孟令梳理了中泰移民的三个过程,介绍了泰国当代文学的情况。
https://img1.baidu.com/it/u=2915813298,286465532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北美新移民的文学创作与研究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新移民文学的重要中心,受到研究者的充分关注。与会作家和专家分析了新移民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推进了研究的理论建设。作家们从自身经历出发,发表了对新移民文学创作的新想法和见解。王伟以“华文新移民文学海归现象”为主题,对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蓬勃发展的多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陈瑞霖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和梳理了新移民文学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蒋少川从地球村的视角探讨了新移民小说中家乡叙事的演变。张训根着眼于新移民文学的理论建构,从逻辑起点追本溯源。史伟谈到了新移民文学的可能性和路径,强调新移民作家通过地域和语言优势拓展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强调新移民看待中国历史、书写中国故事的视角。朱玉英以多部小说为例,探讨新移民女作家独特的时空观念。迟雷鸣提出经验写作不是一句空话,并分析了加拿大下一代新移民写作面临的挑战。王玉琴以加籍华裔作家郑南川的魁北克系列小说为例,探讨移民背景下的“新加拿大人文”内涵。刘云对硅谷的新移民华人作家进行了专题研究。
卢世清回顾了美籍华裔作家施伟的爱情小说,提出了从榜样引导转向价值引导的观点。凌羽分析了少君微脸的网络叙述。她认为少君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别于一般的网络文学。朱云霞从邵君的《生命的告白》入手,指出网络和纸质互动传播为文学传播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多种途径。文凤桥回顾了黄鹤峰的小说《西雅图酋长的预言》,深入探讨了中国写作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王文胜认为,陈茜的新作《孟加拉虎姐妹》是对国人心中“美国神话”的回顾。
中国其他地区的文学创作与研究
作为新移民文学的组成部分,其他地区的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近年来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首先是欧洲和中国文学。德裔华裔作家高冠中聚焦欧洲华语世界的历史和发展,指出欧华文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刘英介绍了德国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的历史。张勤呼吁研究界更加关注西班牙华文文学。张志仁提出了让中华文化“脚踏实地走出去”的希望。
https://img0.baidu.com/it/u=3058912291,325846020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其次是东南亚华文文学。戴晓华带来了她的新小说《突然像家》,回顾了马华文化协会40年来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受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成立的启发,刘洪林思考华文教育的新起点。庄园通过分析郁达夫的文学作品和异域语境中的人际交往,探究郁达夫民族写作的内在秘密。华春对日本俳句与中国俳句的异同进行了详细比较,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岩放弃了中日文化同源的观点,深入探讨了中日文化的基因变异。白杨的研究独具特色。她认为韩裔华裔作家许世旭的创作代表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台港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中国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双一用“人生三境界”的理论来分析李翘的《爱在天上无恨——新白娘子传》,认为他改写《白蛇传》的成功归功于台湾文学的人文语境强调对人性的描述。这也得益于“人间佛教”的语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颗佛心,修行佛事。王艳芳从民族叙事下的政治纷争、革命叙事下的自我塑造以及身体叙事下的性别政治三个方面探讨了谢雪红写作的不同侧面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周翔从文化根源的角度探讨了巴代特小说中的巫术叙事和文化意识。陶然介绍了“香港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会议由方忠主持。在最后的学术总结中,卢世清代表与会专家表达了对中国文学创作和研究前景的无限期待,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心,以及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责任感。此次会议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