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热点领域及发展态势详解
国内学术界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走过40多年的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华人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发展之势。为了更多地了解当前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记者近日采访了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扬智。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国内外华文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热点领域?呈现出什么样的情况呢?
龙阳志:国内学术界一直对北美新移民文学给予积极关注。主要原因是这批作家与国内文坛互动较多,作品风格贴近当代文坛氛围。如果不刻意提及作者的身份,有些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会意识到作品中的外国元素。例如严歌苓、张岭、红英、陈赫等创作能力突出、早已为国内读者所熟知的作家,必然会受到频繁的关注,并可以根据他们的声誉延伸出广阔的作家版图。 ,但这不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域。全部。
受多种条件的影响,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域文学此前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便利,相关研究已进入国内学者的领域。比如,传统意义上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尤其是马来西亚,已经有了很多突破。华文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一批良好成果。从移民史、华工的海外生存、早期知识精英的海外书写等角度重新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演变,可以为海外华文文学提供新的想象。
顺应学科意识的强化和学术评价的规范化趋势,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学科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者队伍的规模,还取决于是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可以被视为移民文学的一种,而怀旧一直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主题。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有学者坦言,“真正好的移民文学必须超越乡愁,真正好的移民文学能够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家乡”。 “您对这个观点有何看法?
https://img0.baidu.com/it/u=3808238480,353356223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80
龙阳志:怀旧题材确实一直是海外华人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视角,但一旦发展成一定格局,文学创新就必须警惕。乡愁包含着一种“离家”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孟郊的《游子歌》、马致远的《天镜沙·秋思》等中国传统诗歌经典,呼应了前工业时代的空间感知。方式,而全球化信息时代的距离感已经转移,个体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常态,离家不再具有沉重的悲剧内涵。文学创作必须超越以往的认识,不仅要调整对定居与流动、故乡与异乡的态度,还要思考成为世界居民的感受和经历。作家本身必须摆脱单一的文化结构,才能培养理性对待多元文化的读者群体。
乐黛云曾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除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外,还有一个世界性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全球意识”的形成和“全球意识”的深化。寻根热”,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说,中国文学是研究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只有离开家乡,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家乡。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域外视角,让读者和研究者重新审视中华民族文化和生生不息的现代处境。海外华文文学实际上是移民文学,自然具有流散的多元含义,但也不完全是悲剧性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近年来,海外华文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多元化研究方法得到应用和实践。百家争鸣的盛景,让我们看到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成就和收获。当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您认为,哪些方面需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龙阳志: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逐渐呈现出研究格局深化的趋势。当时的学者大多走文学批评路线,倾向于横向引入个案,从头解决问题,而纵向空间的拓展则主要体现在问题意识的提炼上,这一点相当重要。这就需要拓展理论视野,更要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具备解构和祛魅的意识。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存在着因地制宜不准确的问题。必要时,要深入实践打破文化“割裂”,但也要善于从外来者的主体性出发,充分发挥文化外部性的优势。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超越单一学科的壁垒,充分认识相关交叉学科提供的参考价值,努力并及时吸收其他学科的学术积累和理论方法。我注意到一些学者一直在讨论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看来,不弄清楚这些事情,就无法进行研究。这必然会导致注意力停留在极其肤浅的层面,造成学术资源和精力的浪费。因此,为了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注重借鉴其他成熟学科形成学术共同体,为学术空间中的学术对话创造条件。
https://img1.baidu.com/it/u=931329018,9169972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72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有研究人员指出,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回归本源,不断修正学科形态,明确学科立场,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这种深入细致的研究方法也带来了对完整性重视不够等问题。借助新兴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这一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对未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有何期待和建议?
龙阳志:我认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瓶颈是史料和档案,突破口自然是史料。回到起点需要很多条件,而历史数据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优秀的学者一定是在史料上下功夫的,否则就没有能力还原历史文化。这是人文学科非常重要的要求。数字人文必然在重建史料、发现历史、捕捉进化轨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将学者从梳理文献的琐事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现实问题。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当然,没有任何工具或方法是万能的,这取决于个人用户的自身素质。
我们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统筹规划海外期刊数字化、便捷共享等基础性工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永杰 2021年3月8日 16:20
#10006--1-5262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