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攀比痛苦」了,累了就休息吧
累了就休息吧,多么简单的道理。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早已活在第一句话的逻辑里了。
当你感觉困难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不是照顾自己,而是将自己与他人比较。
有谁比我更累吗?
我有权利抱怨累吗?
事实上,这种“比较痛苦”的做法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它不会让人变得更强大或更成功,它只会侵蚀他们的内在自我。
01
在“比较之痛”中长大的人
我相信我们听过很多这样的话——
“你觉得读书难吗?穷孩子想上学都上不了啊!”
“看看那些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他们说什么了吗?”
“有些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你有胳膊有腿,干嘛抱怨?”
它们可能来自父母、老师、老板或者网络博主。
乍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其实漏洞百出。
这类话有两层含义:
投诉需要资格;
只要有人比你遭受更多的痛苦,你就没有发言权。
按照这个逻辑,全球80亿人中,只有最痛苦、最疲惫的人,才有发言权,其他人都只能继续忍耐。
显然,这是很荒谬的。
但尽管这很荒谬,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这么说呢?
因为,在有些人眼里,这些话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给我们放过所谓的“励志教育”视频。
演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你们的父母生活多么艰难,非洲的孩子们生活多么艰难,战争中的人们生活多么艰难……
通过讲述更大的痛苦,来与你当前的学习痛苦形成对比:
你瞧,你现在的痛苦根本不值一提!
小时候,我们不懂事,不会去想事情的背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只会自我反省和自责。
真正辛苦的是我父母,我的难过根本不值一提!
受了那么多苦的人,不要抱怨,我太脆弱了。
然后观众席上的孩子们就大哭起来。
有人说那是感动的哭,但细细回想,那更多的是因苦难故事的沉重和被羞辱的羞愧而导致的情绪崩溃。
类似的“励志教育”在成人世界也十分常见。比如管理者会用另一个更扭曲、更让人心碎的故事来“教育”员工:
“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你看不到我背后的努力。”
于是孩子们闭嘴了,工作人员也闭嘴了,而牧师则感到很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并把这些话当作了圣经。
但这并没有真正让人们变得更好。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人们不敢抱怨,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副作用。
长期生活在比较和痛苦的氛围中,会侵蚀人的心灵。
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02
为了理解而理解,为了比较而比较
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痛苦决定了我们的关系。
高中时的一个暑假,已经工作的表哥来看望我。
那时我正处于学业繁忙时期,时不时就会抱怨一番。
晚上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说:“来,你问问你表哥,读书难,还是工作难?”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601%2F94be4e5ej00sedafn000kd000hs00bs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妈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表哥说工作比较辛苦,这样我就不会再抱怨了。
但我对表哥的回答记忆犹新,他说:“工作有工作辛苦,学习也有学习辛苦,两者是不一样的,不能相提并论。”
表哥的话让我心里暖暖的,因为我觉得我的辛苦被别人理解了。
如今我已经工作快10年了,有时候接触到正在读书的孩子们,还是能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
想象一下另一种场景:
假设我成长于一个充满痛苦比较的教育环境中,现在我费了好大劲才取得了一些成功。
那么,当我听到别人生活中遭受痛苦时,我会作何反应?
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被理解,他就无法理解别人,只会用自己经历过的方式对待别人。
因此,我无法同情那些正在受苦的人——
一方面,我会充满一种自我优越感:
你的痛苦不算什么。我当时受的苦比你多得多,但我什么也没说。
另一方面,我会对对方充满鄙视:
现在的年轻人,稍微有点困难,就开始抱怨,真是没用啊!
从表面上看,我说的是明智之举。
其实,长年的比较失败,让我的内心变得扭曲、阴暗,只能通过与弱者的比较中的胜利,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当人们在无情的环境中长大,对待他人的态度也会变得无情。
在“比较痛苦”的氛围中,人们失去了同理心,听到别人遭受的痛苦,第一反应不是理解,而是比较。
你是否和我一样痛苦?如果没有,那就闭嘴吧!
而那些正在遭受痛苦的人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加坚强,相反,他们只会感到更加羞愧,对自己的情感感到深深的羞愧。
03
羞耻是最深的内在摩擦
“比较痛苦”的另一个危险是它会滋生羞耻感。
可以说,这是当代人容易内耗、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她儿子的故事。
我七岁的儿子经常在脸上流露出情绪。当他不能吃他喜欢的东西时他会撅嘴,当他的玩具坏了时他会哭。
母亲觉得他小时候情绪太不稳定,就对他进行了“教育”:
“你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儿子却说了一句让她震惊的话:
“我的脑子里已经有太多东西需要控制了,我不想再控制自己的情绪了,难过就哭,开心就笑!”
母亲突然意识到儿子比她更懂得生活。
你会发现,与成年人相比,孩子很少会出现内耗或抑郁的情况,因为他们完全允许自己感受自己的情绪,并且不会为此感到羞耻。
所以,即使你感到难过,你也可以很快地释放它,情绪也会很快过去。
相反,成年人会有很多顾虑——
如果哭了,就太丢脸了;
我已经这么老了,但我仍然在抱怨,这显得如此软弱……
有一次在直播中,我在讲“接受失控的情绪”这个话题,有一位观众留言:
“老师,我知道我需要接受自己的情绪,但是您能告诉我,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在崩溃的时候显得更得体吗?”
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又心酸又好笑——
做大人好累啊,就算受不了崩塌,也要顾及别人的眼光,想办法崩得漂亮点。
可以说,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时——
每一次表达都会反复纠结,产生内耗;
每一种痛苦的感觉都难以表达,抑郁症就随之而来。
比较痛苦只会让人被迫炫耀,不利于成长。真正让人内心强大的,是人际关系中的认可和接纳。
04
看见并接受,塑造真正的力量
https://pic1.zhimg.com/v2-75f7404b176f4f349e1cb93142e0af38_r.jpg
习惯于比较痛苦的人常常会有一个误解:
我相信,只要一个人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就说明他的内心是强大的。
例如,
小孩因为玩具坏了,感到很委屈,但只要他忍住眼泪,别人就认为他变得坚强了。
一个成年人在公开演讲之前可能会很害怕,但只要他忍住不说话,就被认为变得勇敢了。
于是,大家都拼命的忍着,幻想着自己忍得越久,自己就会变得越强大。
但这样的逻辑无疑是在掩盖自己的错误。
蕾蕾是我的一位辅导员朋友。
早年,当她觉得工作有压力的时候,她就会打电话告诉父母自己想辞职。
但父母习惯给蕾蕾讲别人更惨的故事,劝她珍惜现在的工作不要放弃,鼓励她成为一个内心坚强的人。
时间久了,蕾蕾就不再跟父母提辞职的事了。
但她内心深处还是想离开,她也感受到不被理解的痛苦和不如别人的耻辱。
随后的几年里,她转向心理学,理解了之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并慢慢教会了父母——
他们过去的说话方式不但没有支持自己的孩子,反而造成了伤害。
慢慢地,整个家庭都在学着改变。
去年,蕾蕾因为工作压力又一次想要离开,这一次,父母没有跟女儿攀比,没有讲别人的故事,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女儿的压力。
最后爸爸说:“真的很难受,坚持不下去就好好休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别太担心以后的事,总会有办法的。”
短短几句话,就让蕾蕾泪流满面。
那一刻,她感觉自己面对困难不再是一个人奋战,而是有一双坚强的手在背后支撑着她。
后来,蕾蕾克服了工作上的瓶颈期,逐渐恢复了状态。
事后她觉得,表达痛苦并不会让她更脆弱,当这些感受被看到、被接受时,它们会释放出强大的力量来支撑她。
05
最后的想法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曾经写道:
“勇气并不意味着没有绝望,相反,勇气是尽管绝望,仍能坚持下去的能力。”
面对痛苦,害怕、逃避、绝望都是人的本能,没有必要为此感到羞耻。
坚强的人并不是永不退缩的人,而是直面自己的弱点,不断成长的人。
这让我想起作家史铁生的故事。
余华评价他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爱的人”,人们对他的印象是坚强、豁达、温暖。
不过,在史铁生的自传中,他也不是没有怨言。
刚开始双腿瘫痪的时候,他会勃然大怒,摔碎玻璃,用力捶打自己的腿,大喊“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是他的母亲和朋友给了他真正的力量。
看到铁生晕倒,母亲就躲在一旁,等他平静下来后才悄悄走出来,鼓励儿子好好生活,还经常带他去地坛公园散心。
余华回忆说,自己的几位作家朋友与铁生关系很好,会带他和别人一起踢足球,让铁生当守门员,晚上还会从地里偷黄瓜给他吃。
深情的陪伴给了史铁生巨大的支持和力量。
后来他写道:“在我21岁那年,我的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靠友谊活了下来。”
2001年,朋友成立了抑郁症患者互助组织,史铁生受邀参加第一场讲座,分享自己如何走出“每天都想死”的困境。
他经常会去和人们交谈。
史铁生从来不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向别人讲述自己的苦难,相反,他宽厚、热情,总是面带微笑。
人们彼此之间变得脆弱,又相互联系。
10年来,无数人从中受益。
你会发现,比较痛苦并不会产生力量。真正产生力量的是——
是人们诉说和倾听自己的痛苦,建立起相互理解的纽带。是一颗受伤的心照亮了另一颗受伤的心。
“阅读”+“前进”愿你成长的道路如初升的太阳般光芒四射,充满希望和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