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服装定制历史:残疾裁缝俞鸿钧的西装定制传奇
服装定制在当今的服装时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的绍兴,大街小巷的各种裁缝店就已经有了服装定制这一服务。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绍兴男子的正装开始由中山装向西装过渡。那时,一位残疾裁缝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他就是我们这期乐活老人的主角于红军,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为“阿星大师”。由于善于研究,技艺精湛,“阿兴大师”也成为当时绍兴城西服定制的招牌。通过阅读书籍学习如何制作西装并开设西装定制店
于洪军从小就有小腿残疾。为此,他初中毕业后就不再读书,开始学习手艺。当裁缝似乎是他最后的选择。 “虽然我的腿残疾了,但我的大脑还是比较灵活的,我通过看书自学了很多裁缝技巧。”他说自己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几乎都要自己摸索。
20世纪70年代末,于红军加入了一家美术用品公司,但他的裁缝技艺已经传播开来。这时,一位市领导点名了他,让他做一套备用西装。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参考的情况下,于红军按照书上的图纸、裁剪图案、缝制,居然成功缝制了这套衣服。从那时起,他的西装技巧就传开了,许多城市领导都穿过他的西装。后来,因为自己的生活招牌,他在三味书店对面开了一家西装定制店——鸿翔西装店。店名仍是沈定安先生亲笔题写。沉先生还为于洪军的“心灵手巧”撰文赞叹。
20世纪90年代,于洪军使用的最贵的西装面料每米要几千元,每套西装的定制费也要几百元。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这绝对是高档服装。定制店。 “那时候,一切都是手工制作,西装都是量身定做的,所以穿起来真的很好看!”他笑着说道。
衬衫的制作也很讲究,依然是技术责任。
西装需要与衬衫搭配。于洪军最大的特点是富有浓厚的研究精神。可以说,他除了在西装定制方面有独特的天赋外,在衬衫打样定型方面也走在了当时绍兴众多衬衫厂的前列。
“现在,一些熟悉的衬衫工厂遇到一些定型问题,仍然会来找我。我会去帮助他们,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一起解决。”于红军说,衬衫的需求始于上世纪。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当然与西装的流行密不可分。当时,衬衫厂正在尝试摸着石头过河。他专程从上海找来专家,与他们一起攻克衬衫设计和制作中的难题,还将自己的衬衫制作技艺传授给了很多人。他说:“绍兴的几家衬衫厂的负责人都叫我师傅,因为我当时给他们上了一些课。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只要他们有什么问题,我们都会一起解决。”
随着服装行业逐渐发展,定制服装店开始衰落。于红军无奈,只好关闭了自己的裁缝店。但他并没有离开缝纫机。随后几年,他在诸暨一家服装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于红军屋顶花园的一个小房间里,有缝纫机、裁剪台、服装样板。凳子上还堆放着制作羽绒服的材料。他笑着说:“我在给女儿做羽绒服,一长一短两件。” “你看我身上的那个,是我自己做的。”
晚年转向雕刻,自学成才,爱上竹雕。
走进于红军的家里,随处可见各种竹雕工艺品,有人物、书法、绘画……上百件各种元素的竹雕都是他三年来的心血之作。三年前,于红军在一家古玩店偶然看到一件竹雕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竹雕、玉雕、石雕等资料和视频后,他开始自己雕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还没学过,只是看看就知道了。”于鸿俊自己都有些不可思议,只要他愿意,他确实可以学到很多手艺。竹刻之中有不少名人的书法作品,而他却毫无书法功底。令人惊奇的是,那些长卷可以在竹片上再现,而且笔画之间的细节也处理得很好。
金陵十二钗、张大千的书法作品、鲁迅的肖像……这些都成为了于鸿俊刻刀的内容,而刻刀也是他制作的。 “切肉刀是我自己做的,很好用!”他说。
(原标题《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定制西装,曾是绍兴市的时尚领袖》,原作者王敏霞、黄晓,编辑金汉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