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21 15:43:2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校简介及历史发展概述

学校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始建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的部分师资。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大学。高等院校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在两个地方运营。北京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占地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于2015年建成启用,位于素有“石油之城”之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7000余亩。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是行业领先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20世纪60年代,学校成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以来,是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20世纪90年代起进入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办学,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和能源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万多名优秀专业人才,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 2020年7月、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和中亚留学生的回信,体现了对学校办学追求、办学成效和贡献的充分肯定。 2023年,学校成功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隆重庆祝学校建校70周年,有力推动了全校发展更加统一、更加清晰,凝聚力量加快建设一流学校。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一起。

https://img0.baidu.com/it/u=248090630,373369030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05&h=500

学科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学校坚持“强化卓越、开拓创新、创建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流学科引领的学科生态系统,骨干学科与基础学科协调发展。学科覆盖石油天然气行业全链条。 。现有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在油气科学与工程、油气转化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石油化工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 ESI在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普通社会科学、数学等8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前1%。化学、地球科学进入千分之一。

产教融合,全面育人。学校主校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名,硕士生7000余名,博士生2000余名,具有学历的国际学生600余名。克拉玛依校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8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了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劳动密集型综合培养的大教育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智力化、绿色化相结合,知识与知识融合。行动。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打造了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竞赛为代表的能源领域一流学科竞赛群体,开创了油气领域全国科技创新竞赛的先河。被科技部评选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高等学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办学优势,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产教融合高层次专业人才全系列培养模式。是国家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大学、首批国家工程硕士和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大学、能源领域第一所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入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基地被评为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入选首届能源电力行业就业与就业指导会主席单位创业指导委员会。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单位普遍欢迎,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人才雄厚,名师云集。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国内石油天然气学科领域的人才高地。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68%,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4%。克拉玛依校区现有教职员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8%,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7%。学校建成了一支以5名两院院士为骨干、55名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主力、56名国家级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总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目前全国高校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依靠科技攻坚克难、自强不息。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聚集大团队、出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系统。学校人均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特别是科研获奖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现有油气资源与工程、稠油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分中心11个,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天然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非常规油气、省部级实验室28个。科技创新平台和20个中国石油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凭借在油气领域的突出研究优势,在非常规、深水、深层地球、清洁能源、管网安全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在新兴研究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智能油气、氢能、储能、CCUS。入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单位二等奖6项,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主办的品牌期刊《石油科学》(《石油科学》英文版)和《古地理学报》(《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分别入选国家主导期刊和重点期刊,并连续入选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在中国。

开办学校,融通中外。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注重价值和贡献,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能力。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等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的教育共同体和创新联盟。积极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新型产业集群”,北京未来科技城“能源谷”共建联合研究院入选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中国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专题。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倡导并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的33所能源领域大学参与,并入选“一带一路”能源大学伙伴网络大学(青年)工作组长单元、全球首个“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的绿色“转型”教席、金砖国家青年能源峰会和国际能源青年大会被列入《北京宣言》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入选北京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积极打造“一带一路”能源教育共同体,成为全球能源教育合作的积极引领者。

https://img2.baidu.com/it/u=2048764048,384173948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文化育人,文化火力代代相传。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贯穿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彰显了以干劲强国、以气报国的价值观追求。新时代办学各方面充满活力,以特色大学文化推动学校发展。 ,服务社会进步。 “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师、道义担当”的教风、“厚积薄发”的校训。发展、成功”、“我是祖国的老师”校歌《奉献石油》和“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学校的精神。鲜明的文化符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党建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特等奖等。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项目9项。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双创”、“双百”工程19个,连续荣获“首都文明校园”称号。

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面对“双碳”目标和能源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学校面临更大发展机遇。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学校十二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深入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融合”四大战略,强校人才”,以“绿色赋能、智能赋能、治理赋能”为三大驱动力,迈向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大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正在阔步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数据截至2024年9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校简介及历史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