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22 11:23:35

四川化学工业发展历程:从战国时期到现代化的完备产业体系

本文收录于《巴蜀历史》《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自古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拥有丰富的磷、硫、卤水、天然气等资源,具备发展化学工业的基本条件。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四川就已经使用土漆和桐油来制造油漆。尽管如此,四川化学工业还是在清末民初兴起的一个产业。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陆续向四川转移,使四川的化学工业在困难的情况下得到初步发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川化学工业才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化工产业突飞猛进。

普光气田(图片来自网络)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近70年的发展,四川化工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实现产学研协调发展、绿色化工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一、困难国家的崛起与初步发展

“西蜀画的发展是不行的”。秦朝李斯的《谏逐客记》中谏秦王嬴政不要驱逐宾客时说,如果西蜀的画必须产于秦国,那么西蜀的​​画就不能用。应该是秦国用来作为彩饰的。也就是说,当时四川因丹青矿石制成的红色颜料而闻名于世。汉唐时期,四川已使用五合子、胭脂红、石露、地黄等矿物和植物作为染料。南北朝时期,人们挖井收集卤水,生产芒硝。北宋时期,宋琪《益州方物》云:“石硫投入荣州山中”。这是四川最早的硫磺生产记录。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是1965年“三线建设”期间迁往四川的单位。图为建设初期并肩施工的场景(照片由作者提供)

四川人民长期积累了利用自然资源、用古法生产和应用颜料、油漆、农药、染料、硫磺、芒硝、草木灰碱、火盐、黑火药等农业生产生活日用品的实践经验。 。只是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限制了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用船只和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民初,中国虽因国力衰落、民生衰落、列强掠夺而积贫积弱,但随着经济、文化多方面的输入来自西方列强等方面,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工业原料和外国商品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和科学知识、化学工业和技术的引进,客观上为包括化学工业在内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20世纪初,中国的纺织、造纸、玻璃工业以及冶金、化工等重工业开始发展。

清末民初,四川的纺织、造纸、玻璃、肥皂、火柴等工业相继发展,推动了四川近代化学工业的崛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尹尊三筹集民间资金在重庆创办自来水公司,这是四川最早的近代化学工业。民国元年(1912年),周子廷集资在彭山县(今眉山市彭山区)兴建统一曹达厂,这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纯碱厂。民国初年,私人碱厂、涂料厂等多家化工企业相继开业。

四川化工自成立以来,就面临着与国外产品竞争、受到挤压的困境。其经营惨淡,一直在苦苦挣扎。例如,民国二十年(1931年)创办的重庆涂料厂生产“飞凤牌”油脂胶磁漆、厚漆、范丽水等产品。当时受到日本“鸡牌”涂料的挤压,一直苦苦挣扎,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因亏损严重而被迫歇业。抗战爆发前夕,四川有私营化工企业86家,其中大部分是手工业作坊。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抗日大后方。天津、上海、桂林、武汉等地的部分化工企业迁往四川。此外,由于战时需要,还开设了一些新的化工企业。因此,四川的化学工业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抗战开始后,中国民族化工两大巨头“南吴、北范”先后将企业迁往四川。吴云初创办的上海天元电化厂、天盛陶瓷厂、天厨味精厂迁至重庆,更名为重庆天元电化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成投入使用。他们主要生产烧碱、盐酸和漂白粉,后来搬到了重庆。宜宾建为宜宾天苑。范旭东创办的南京水力硫酸厂迁至乐山五通桥,更名为永利川厂。它采用当地芒硝、石灰石等原料,生产优质纯碱产品。民国三十年(1941年)成功研制出一种新的纯碱生产工艺,称为“侯氏制”。碱法”。范旭东创办的九大盐业、天津黄海化工研究院迁至自贡。久大盐业公司自贡盐厂采用天然卤水生产优质井盐。 1941年12月,建成我国第一座以天然卤水为原料制盐的化工厂——九大自贡盐厂。建成副产物厂,后又建成九大公井副产物厂,从制盐母液中提​​取氯化钾、溴、硼酸、硼砂等重要产品。

https://img0.baidu.com/it/u=1491060701,26890904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76&h=500

自贡老盐业(图片来自网络)

同期迁往四川的主要化工企业中,上海中国工业气体炼化公司迁至长寿,命名为长寿电炼厂,生产灯用电石。上海工商橡胶厂迁至重庆,更名为重庆利华橡胶厂。主要生产胶鞋及橡胶杂件。第23兵工厂从河南省巩县迁往四川。其硫酸分公司生产硫酸、烧碱和盐酸。这些内迁的化工企业为抗战和国计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四川现代化工企业的基础。

此外,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还在重庆郊区的沙坪坝、长寿县开设了动力油厂和主要生产军需物资的第二十六军械厂。前者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以植物油为原料裂解柴油和润滑油;后者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主要生产制造炸药的氯酸钾。私募资金带动新型化工企业成立,涉及颜料、橡胶、涂料、制碱等领域。

抗战胜利前夕,四川有化工企业370多家,职工16000余人;其中 25 家是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私营公司。新增产品品种主要有化学农药、烧碱、轮胎、合成染料、试剂、黄磷、红磷、氯酸钾、溴、碘等,但多为手工作坊,设备简单,产量较小。

抗战胜利后,迁往内陆的工厂纷纷迁回,美国货充斥市场。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腐败,发生了内战、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到1949年底,全省化工企业仅有17家,职工1000余人,年产值193万元。

二、建国初期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化工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四川化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曙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四川化工产业的发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曾视察四川部分重点化工企业,极大地鼓舞了四川化工行业的发展。

1949年底,党和人民政府通过接管改造原国民政府官办企业、发展公私合营企业、扶持私营企业等政策措施,大力恢复经济。同时,国家安排建设年产1000吨DDT农药装置的泸州化工厂、乐山磷肥厂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满足农业需求,还能及时供给抗美援朝前线。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省已有化工企业283家,从业人员6529人,年总产值2625万元。

“一五”期间,国家对四川化工行业累计投资6812万元,建设长寿化工厂、四川化工厂等重点项目,分别生产合成材料和化肥,成为四川化工骨干企业。四川化工。到1957年底,全省化工企业由1952年的283家合并为106家;新增碳酸钾、立德粉、硝酸铵、氯化钡等10余种新产品。当年总产值9436万元,比1952年增长258%。此后直至改革开放,尽管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干扰,但得益于“三线建设”,仍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三线建设”助推四川化工产业发展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提出了大中小、内外并重、群众运动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政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掀起了“工业普及”、“钢铁为纲”,全面“跃进”新高潮。1958年底,以化工“小土团”运动为核心,大规模发力促土化肥、土壤农药、小硫酸、小烧碱、小纯碱形成了鼎盛时期,四川的化工“小土群”产量一度达到20万以上。

从1960年1月开始,为了巩固“小土组”,逐步向“小海洋组”过渡,三年“大跃进”期间建立的化工小土组数量多、规模小。 ,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条件不适应、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善,导致产品消耗质量低、成本高、损失大、污染严重。当年年底,“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落实,“大跃进”期间全省发展起来的化工“小集群”基本暂停。

不可否认,四川“大跃进”时期,化工行业受到高指标、夸大的影响。基建工程失控,摊位过大。 1958年,计划38个,实际安排322个; 1960年,规划的项目不到30个,但实际数量已近300个。由于资金和设备缺乏、技术不够等原因,许多项目成为“半生不熟”而报废。

三年“大跃进”时期,四川化工行业虽然因盲目冒进而遭受重创,但也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一五”期间国家安排的长寿化工厂二期扩建工程。 “年计划”期间,氯丁橡胶、重庆没食子酸塑料厂新型合成树脂、四川化工厂合成氨及配套硫酸、硫铵厂、自贡硝酸、硝铵厂红河化工厂、重庆轮胎厂、自贡炭黑厂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各省、地(市)也建成化工企业10余家;化工部在成都新建了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先后建立了三个天然气化工研究院。由于新企业的建成投产,主要化工新产品有氯丁橡胶、硫酸铵、硝酸铵、钙镁磷肥、氨基树脂、苯酚等,其中钙镁磷肥已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进入工业化生产,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在此期间,公司重点发展国防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规划新开工项目43个,实际开工28个,累计投资近25亿元。虽然受到“文革”的干扰,但这些项目的建成,极大增强了四川化工的实力,填补了部分化工产品的空白,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化工产品。特别是大批内陆化工科研和管理人才,是四川化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https://img1.baidu.com/it/u=3103382651,312724847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33&h=441

“三线建设”开始后,内陆转移人口增多,战略地位增强。按照中共中央和四川省委的要求,四川化工产业“把立足点转向农业为主的轨道”,重视农用化工产品的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在加强国防化工的同时,大力发展化肥、化学农药、聚氯乙烯树脂、炸药、拖拉机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等农化产品。

四川化工厂建成投产后,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又从英国、荷兰引进了10万吨合成氨和16万吨尿素装置,于1966年10月建成投产。1972年,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了13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化肥厂。其中四川化工厂和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建设两座,均具备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能力。同时,还建设了一大批小型磷肥、小型氮肥企业、农药农膜项目、民爆橡胶项目。

“三线建设”项目是以国防化学品为主体的高科技化工产品。带动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机械、农用化学品的发展。到1978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化工企事业单位由1964年的75个增加到279个; 1978年总产值16.8亿元,比1964年增长4.8倍;实现利润3.12亿元,增长7.2倍。 ;产品品种由1964年的158个增加到324个。在化学研究方面,特别是天然气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主要包括用天然气生产乙炔、氢氰酸、硝基甲烷、天然气间歇催化转化生产氨原料气,并提取氦气。这些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四川天然气化学利用。

四、乘改革开放春风,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化工产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速发展。四川化肥产量自1980年起居全国第一,到1985年已形成化学矿采选、基础化工原料、化肥、化学农药、有机化工原料、染料涂料、试剂与催化剂、橡胶等产业四川化工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和支柱产业。四川经济发展。

随着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长期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足、产业开放度低、区位限制等。四川省委、省政府已将四川化工纳入“科技强省”战略行业”。四川化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开发化工新材料,积极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生化产业,切实围绕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四川化学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柱作用。全省化工行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2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4.5倍; 8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其中50个获省科技进步奖;有机氟工程技术国内领先。氟橡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十二五”以来,四川化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精细化发展、循环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各领域从粗放式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协调发展的轨道。 2015年,石油、天然气和化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318亿元,工业增加值1641亿元,利税总额331亿元,利润总额163亿元。

进入“十三五”以来,四川化工工业围绕加快转型升级,着力转变油气化工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制定实施了生产合成氨、黄磷、磷酸铵、电石、铬盐和烧碱。 、纯碱等七大产业实现四川油气化工产业集约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内涵发展。

2017年,四川传统化工比重从过去的60%下降到20%,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化工仅占10%。一批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其中,化工新材料销售收入占油气化工销售收入的23%,精细化学品产值已占四川省化工产值的47%。已成为四川油气化工的新兴产业。增长点。 2017年,四川石油天然气和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86.9亿元、利润27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2.5%,位居全省七大优势产业第三位行业。

2018年,四川省规模以上油气化工企业1078家,四川化工经济总量位居国内行业第六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54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利润270亿元,同比增长21.6%%,行业利润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创7年来新高; 2018年 2018年,四川化工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

2018年,宜宾天源、开元集团、乐山富华、云图控股等19家化工企业入围2018年全国石化企业500强。全省化工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8个中心;中国成达工程公司等19项科技成果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一、三等奖13名;成都硅宝公司“硅宝1号”06“装配式建筑专用密封胶”被认定为国内首批新材料,蓝星新材料公司、北方宏光等公司“芳纶II纤维”等10个产品被认定为省内首批产品;乐山富华草甘膦原药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银河化工、四川金翔、乐山富华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工厂;达州九源化工有限公司、广元天然气净化公司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节水企业示范单位;美丰化工科技、中石化普光气田等11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青白江工业集中开发区被评为省级绿色园区。四川化工已形成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磷硫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实现了产学研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四川把发展化工产业作为全省五个支柱产业,纳入“5+1”现代产业体系,是四川省打造的万亿产业集群之一。确定到2020年,全省绿色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0亿元。 ;到202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载于《巴蜀史》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化学工业发展历程:从战国时期到现代化的完备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