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22 23:08:49

北京市新网络餐饮服务安全管理规范: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外卖封签与消毒要求详解

“舌尖上的安全”必须密封

4月1日起,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网络餐饮服务安全管理规范》将正式实施。

规范很明确:

餐饮企业应当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外卖食品应当采用不可恢复的密封件或一次性外包装袋包装;

外卖配送箱每天消毒不少于一次;

配送人员在配送过程中不得打开食品外包装。发生食品污染的,应当终止配送;

网络餐饮服务提供的食品质量安全应当与堂食一致...

《规定》在对北京市网络餐饮安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的同时,也回应了外卖用户普遍关心的多个热点问题。

叫外卖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日常生活,外卖小哥在城市里随处可见。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4亿。

这些用户在享受外卖便利的同时,也吞下了很多“苦水”。

各地卫生脏乱差、服务差等问题时有反映。例如,安徽的一名送货员在顾客的外卖中小便,吉林的一名送货员向外卖吐口水。所有这些,都让公众深感愤慨。

除了配送过程中的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重量和质量与堂食餐厅不同、“鬼商”注册地址和经营地址不同等,也是最难的。打击经常发生混乱的地区。

有网友调侃称,点外卖也是一种运气。

这些问题最好不要遇到,遇到了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即使他们打算追诉,时间、金钱和其他维权的成本往往会让他们选择了结。

但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消费者的“重度依赖”无论如何不应成为外卖行业放松管理、降低质量、轻视安全的基础;相反,作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消费变革的产物,外卖行业作为典型代表,应该也必须紧紧锁住全链条的食品安全,为用户提供100 % 值得信赖的服务。

堵住外卖食品安全漏洞,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水平,不仅需要依靠平台和餐厅意识,更需要制度标准的引导。

北京即将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安全管理规范》涵盖了网络餐饮服务从生产、包装到配送的各个环节,专门针对包装“愚弄”、配送“操控”、商家篡改等问题用户深恶痛绝。

对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新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保护外卖用户权益的相关规定(一) ”,这个管理规范有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更加实用、可操作。

例如,规定“外卖包装封条或一次性密封外包装袋封口,且封口开启后不可逆”,有效降低了配送过程中外界因素造成食品污染的风险。 ,在问题发生之前堵塞漏洞。

其他措施如锁,将网络外卖安全与服务卡口挂钩,进一步完善北京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机制,既收紧了平台和商家的把关,也维护了消费者权益。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第一。

只有不断规范网络餐饮行业,才能提高外卖食品的安全系数,让消费者在点外卖时感觉越来越安心,而不是时刻提心吊胆。

相信多项法律法规相辅相成,加上监管部门的严格执行,一定能锁定更多“外卖保温箱”的食品安全。

外卖封口新规实施,你的饭菜真能“封口”吗?

“你的外卖到了,放在门口吧。”外卖骑手挂断电话,熟练地将装着外卖的塑料袋放在地上,然后转身小跑而去。到了中午,数十份外卖就暂时存放在这栋位于CBD的写字楼前。其中,有的外卖包装只是一个塑料袋,简单地“扎”起来,没有任何密封。

4月1日,北京市《网络餐饮服务安全管理规范》将实施,规定外卖商户应使用外卖包装封条或一次性密封外包装袋,防止外包装袋封口被打开。恢复。

写字楼外的外卖包装混乱

https://img2.baidu.com/it/u=3941582368,863323391&fm=253&fmt=JPEG?w=890&h=500

从建国门到国贸,长安街上大大小小的办公楼星罗棋布。工作日,无数上班族在自己的工作站忙碌着。

一到午饭时间,办公楼外面就开始热闹起来。黄色和蓝色的送货骑手穿着各种颜色的外套,开始在建筑物之间穿梭。骑手们拿着外卖跑到大楼门口,上班族出来迎接。其中一些外卖似乎包装得非常仔细,封条将包装袋封得严严实实。有些看起来更随意,包装不严密。

建外SOHO附近的一栋写字楼,每个出口都设置了临时外卖桌。但中午的外卖量太大了,无法放在桌子上,只好放在地板上。送货骑手打电话给订购者,拍摄送货照片,然后转身跑向下一个目的地。

记者观察发现,大多数知名餐饮品牌都使用胶带或订书机来密封外卖包装的封口。但有些餐馆的外卖只是简单地用塑料袋包装,并在袋口处用按扣扎紧。门口摆着26个外卖,其中11个没有封条。这些“一站式”外卖包括面条、冷面、酸菜鱼、冒菜等种类。外卖食品在地板上没放多久,就被从办公楼里出来的点餐员取走了。

酒仙桥地区也是写字楼集中的地区。这也是午餐时间,是外卖骑手和点餐者的“衔接”时间。与高楼林立的CBD稍有不同的是,这里有很多企业园区。有些公园很大,外卖骑手显得有些着急。有时他们会把外卖挂在公园的围栏上,给点餐者打电话后就离开。这些挂在栅栏上的外卖,有的并没有密封。

办公楼外,智能外卖柜已经不够用了,外卖堆放在地上。与在CBD看到的类似,在每一堆外卖中,你总能看到一些未密封的外卖。一份云南菜、一份湖南菜、一份馄饨、一份酸菜鱼,全部都是开封的。

快餐摊位包装总图 外卖省事

记者记下这些未封存的商户名称,并在外卖平台上查找其位置。他发现,这些商户大多集中在写字楼附近的美食城和美食广场。

上班族不仅吃外卖,还走出写字楼,去餐厅就餐。建外SOHO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餐馆,9号楼有一个美食广场。和所有这种类型的美食广场一样,里面有简单实惠的快餐摊位,有涮锅、米粉、拉面、蒸等。吃饭的时候,美食城烟雾缭绕,人头攒动,买菜还要排队。时不时就有外卖骑手进来,很快就拿了几份外卖。

记者看到,这里的一个摊位上,一名服务员正紧张地装米、上菜。她需要快速处理那些拿着空盘子等待的顾客。与此同时,她还要快速收拾行李,应对外卖平台源源不断传来的订单。只见她装了几个饭盒,然后把饭盒装进塑料袋里,只是简单地在塑料袋上打了两个结,没有封口,就放在了餐桌上,等待外卖骑手来取餐。

记者在这里的另一个摊位点了一份火烤外卖。服务员把火放进一个小纸袋里,然后装进塑料袋里,打了两个结。记者询问服务员为什么塑料袋没有密封。她回答:“哦,你是怕快递员把里面的东西拿走吗?老板没让我们封起来,我们去跟老板汇报一下吧。”

酒仙桥碧桃麦生活广场地下一层,也有不少餐饮摊位,中午人头攒动。在卖拌饭的摊位上,外卖简单地用松扣系住,等待外卖带走。在一个卖烧烤的摊位上,餐桌上的外卖也没有封条。

密封费用可能包含在包装费中

记者询问了几位未封外卖的店员,大多数人都表示没有听到这个要求。在一个馅饼摊上,店员把三个馅饼装进小纸袋里,装进一个大纸袋里,然后用订书机把大纸袋封口。他告诉记者,现在外卖很赚钱。 “主要是吸引流量,不赚钱的话,像这样的大纸袋就要一块钱。”

在电商平台上,店员所说的1元一个的大纸袋,售价约为0.5元一个。彩色打印需支付额外费用。 5万个纸袋售价约260元。电商平台上有很多这样的纸袋,大多售价在0.3元到0.5元之间。量大有折扣。塑料包装袋更便宜,50袋只要2元。

由于近期全国各地开始逐步实行外卖封条,电商平台上出现了很多外卖封条供应商。一位供应商表示,最近生意很好,“每天都有数百个订单”。他的外卖封条是一张一次性贴纸,上面印有“谢谢”、“签收前请确保封条完好”等字样。客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该款印章每1000张售价13.99元,量大优惠。

记者注意到,在外卖平台订餐时,包装费已成为常见的收费项目。酒仙桥的馅饼店使用纸袋精心包装并使用密封件,收取2元包装费。这笔费用似乎足以支付包装和密封的购买成本。建外SOHO的未密封店还收取1.5元的包装费。

反应:“密封签名对各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拥有多年餐厅管理经验的老唐告诉记者,现在做外卖确实不容易赚钱。消费者想要盈利,平台想要拿佣金。简单的密封不会对运营成本造成太大压力。一些小摊位不使用封条,主要是缺乏意愿。 “制作快餐时节省时间的唯一方法就是把速度放在第一位。”他说,他的餐厅客均价比较高,更注重品质,所以他封了外卖。 “这对我自己负责,对顾客负责。”

“根据我日常工作观察,现在大约有60%的外卖被封存了。”骑手徐先生观察到的情况与记者的调查非常接近。不封外卖的大多是小摊位、小餐馆。餐厅。从2021年11月开始,骑手涉嫌向外卖吐口水、撒尿等新闻,让老徐感到压力更大。他说害群之马很少。对于每一个想做好事的骑手来说,密封完好的外卖才是最安全的。 “我认为对于消费者、餐馆和我们骑手来说,密封是最重要的。”这样更安全。我们希望所有外卖都被密封。”

“我不知道密封能否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至少是一种进步。”小乔说,他现在尽量少点外卖,只从大店订,包装也很好。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去点一些小店的食物换换心情,希望小店的外卖也能封起来。

“我不会因为没有封条就拒绝,因为时间紧,不能太关注食物。”小强表示,他很期待4月1日之后的情况。“我想知道到那时会发生什么,并不是所有的外卖都能被封存。”

北京国际贸易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表示,使用外卖封条是必然趋势。 “相关规定生效后,商家就没有愿意或不愿意的余地了。有了封印,责任会更明确,商家对产品的质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骑手来说,封印意义重大。”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形象是一种保护;至少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风险大大降低了。”

你的饭菜都被做了手脚,你不用再忍气吞声了

每到中午11点,很多上班族都会准时打开外卖平台App,查看评论、比较折扣、选择适合自己的午餐……外卖已经成为大家解决个人饮食问题的重要渠道,但当面对“食物味道怪怪的”或者“食物明显有缺陷,但外卖店不承认”等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留下差评,然后不再追究此事。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4亿。但这些用户大多不了解外卖行业的管理标准,也不熟悉食品安全法律规定。尽管很多人都有过不愉快的就餐经历,但维权所需的时间、金钱等成本让他们选择和解……

不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3月15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网络餐饮服务安全管理规范》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将在2022年,2019年4月1日起实施,针对外卖消费常见的四大问题,你可以这样维权!

场景一:外卖时被吐口水

李先生发现外卖箱内有异样,向平台投诉。经调查发现,送货员因顾客拒绝将外卖放入电梯而感到不满,于是打开饭盒并向里面吐口水。该平台表示已取消外卖服务。警察给予了李先生警告,并补偿了10元红包,李先生表示无法接受。

北京朝阳法院法官助理李丽华介绍,《网络餐饮服务安全管理规范》规定了包装要求,包括使用外卖包装封条或一次性密封外包装袋等密封方式。封口、外包装袋口打开后不应恢复原状;配送过程中不得打开外包装。食品发生污染的,应当停止配送;装卸过程中,配电设备设施的门、盖应随时开启和关闭。

http://t15.baidu.com/it/u=2179122716,3423362878&fm=224&app=112&f=JPEG?w=500&h=500

大家在点外卖的时候也要注意送餐卫生。收到外卖食品后,首先应检查食品包装是否完好、清洁,送来的食品与点餐食品是否一致,并亲自检查食品是否受到污染。一旦发现食品被污染,可以拒收。

在外卖食品成功送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商家有义务将食品完整、安全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因此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重新提供符合食品安全卫生的外卖食品标准,或要求商家全额退款。

商家向消费者退款或重新制作食品后,如有证据表明配送员在配送过程中确实损坏食品,商家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要求配送员赔偿相应损失民法典关于侵权的规定。

此外,当送货员向顾客的食物吐口水时,这是对个人的侮辱,影响食物的安全和卫生。顾客可以要求配送人或商家等相关侵权主体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

情况 2:份量与预期不同

张女士在外卖平台订购了外卖。收到货后,她用自己的电子秤称了一下食物,发现份量少了一半。与商家协商后,商家退还了一半货款给张女士。

李丽华表示,《网络餐饮服务餐饮安全管理规范》规定,平台应当真实、准确地发布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的菜品照片、价格、份量、规格或推荐就餐人数等交易相关信息。应在页面适当位置标注与反食物浪费相关的提示信息,如“节约粮食”、“适量点餐”等。

然而,当你打开外卖平台时,虽然可以看到外卖商家在餐食浏览页面标注了餐食规格、参考份量、口味、推荐消费人数等信息,但消费者下单后收到的食物有时与产品促销页面不同。标记的权重各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差很大。

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应保留消费凭证,保存交易记录,保持食品原状,并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取证。如果商家存在欺诈行为,还可以要求增加赔偿金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造成的损失。增加的补偿金额为商品或者服务费用购买价款的三分之三。金额不足五百元的,按照五百元计算。

李丽华表示,商家送来的外卖严重缺失,构成欺诈,张女士有权要求惩罚性赔偿。

情况三:味道比堂食差

吴先生通过外卖平台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吴先生在品尝时发现,奶茶的味道很差,与堂食的味道不符。他发现奶茶里有一颗直径0.7厘米的石头。吴先生向商家索赔。对于吴先生的维权,商家表示只能以红包的形式对其进行补偿。

李丽华介绍,《网络餐饮服务安全管理规范》规定,通过网络餐饮服务提供的食品质量安全应当与堂食食品质量安全一致。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随餐提供食品准备时间、建议食用时限等食品相关信息。

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网上订单准备食物。同一订单的食品应同时生产。如果不能同时生产,应合理安排用餐顺序,优先生产易于保存的食品。食物准备好后应立即包装和分发。需要暂存的易腐烂食品的暂存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暂存温度热库应在60℃以上,冷库应在8℃以下。

消费者在收到外卖食品时应进行感官检验。如果仅因配送时间、外卖包装等问题导致其收到的外卖食品天然味道有所不同,不存在产品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商家无需承担责任。 。如果发现食品外观异常或存在变质等安全问题,应积极维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明知销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生产者或者经营者支付价款的百分之十。损失的一倍或三倍;增加的补偿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食品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不误导消费者的缺陷的除外。李丽华表示,奶茶中存在结石,对吴先生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吴先生可以要求赔偿。

李丽华指出,遇到类似情况的消费者需要提醒的是,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消费者在食用前需要提供食品中存在异物的证据,否则可能要承担因误判而败诉的后果。未能提供证据。

因此,一旦发现异物,整个过程中必须保留证据。拍摄视频、照片并寻找目击者将有助于查明事实。但如果查实该异物是买家出于恶意索赔而放入的,则可能构成敲诈勒索。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场景四:点餐遭遇“鬼商”

赵女士在吃了某平台订的外卖后感觉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并产生了大量医疗费用。商家得知此事后,迅速从线下门店搬出。随后,赵女士家人根据平台注册信息起诉该商户,发现注册地址与实际经营地址不一致,且相关证件、证照系伪造。赵女士辩称平台应承担责任,但平台拒绝。

李丽华表示,《网络餐饮服务餐饮安全管理规范》规定,第三方平台不仅应当审核、展示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还应当审核、展示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身体基本情况。在线餐饮服务提供商的商店。包括名称、品牌、地址等,同时展示表明店铺身份的照片,如门面、门头、牌匾或LOGO、专柜等,强化平台审核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规定,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未进行实名制,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注册、审核许可,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主张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销售的食品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主张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承担经营者责任。在线餐饮服务商以订单委托他人加工生产为由进行抗辩。人民法院不会支持。

李丽华认为,赵女士的经历并非偶然。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点外卖时经常会遇到“幽灵商家”。餐馆许可证已过期、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许可证信息未公开、许可证信息超出范围的。经营、门店地址不存在、线下实体无证经营等诸多问题时常见诸报端。许多纯外卖店隐藏在角落和缝隙中,成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灾区。

此外,一些平台还为消费者查询外卖商户资质信息设置障碍。在相关电商平台的小程序、APP中,存在一些外卖商户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未公示,资质查询链接无法开通或公示的情况。信息认知度低等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对商家是否为“鬼商”的判断,也让遇到此类“鬼商”后定位侵权主体、维权变得更加困难。这不仅反映出外卖商家的问题,也反映出服务平台本身的问题。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李丽华提醒消费者,在点外卖时,应选择正规的餐饮服务单位,到持有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外卖餐厅点餐,并选择实体店。对于外卖餐厅,不点不明来源的外卖,自觉抵制“黑外卖”。当您遇到“鬼商户”受到损害又无法自行协商时,可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要求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商户)与互联网联系。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一)“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应赔偿赵女士的损失。

李丽华强调,如果外卖发生纠纷,协商不成,打官司时一定要固定证据。首先,必须保留电子订单和付款凭证,以证明双方存在合同关系;其次,整个过程要留痕迹,要拍摄视频和照片,拍摄的视频和照片要刻录成光盘,诉讼时要出示原始载体,证明外卖食品存在质量问题。 ;此外,还可以保留与外卖商家的沟通记录,寻找证人,进一步证明外卖食品存在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市新网络餐饮服务安全管理规范: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外卖封签与消毒要求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