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人口10年来持续低速增长,数据揭示未来趋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近10年来我国人口持续保持低速增长趋势。全国人口:10,000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该国总人口为1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万人数据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均增长率0.53%。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人口持续保持低速增长趋势。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表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工作完成后,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组织了近千名专业人员。抽查人员随机抽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1个县的3.2万户家庭进行质量检查,并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整个检查过程进行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普查漏报率为0.05%,低于国际通行的3%标准。这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可信,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
数据1
广东、山东人口过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人,其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和现役军人人口在内地登记的人口普查人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是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是人;台湾的人口是人。
从总数来看,31个省份中,有两个省份人口过亿,分别是广东和山东。其中,广东省人口达5万人,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在5000万至1亿的省份有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9个;人口在1000万至5000万的省份有17个,分别是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人口不足1000万的省份有西藏、青海、宁夏3个。
数据2
五省总人口占35.09%
东部地区人口占比近40%,西部地区人口占比27%,东西部人口持续上升;中部地区人口占比25.8%,东北地区人口占比6.98%,均呈下降趋势。
排名前五的省份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的35.0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有所增加。人口增长较大的5个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增幅分别为人、人、人、人、人。分地区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比重提高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比重提高0.22个百分点。地区人口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数据3
男女比例为105.07
从人口性别看,男性7.2亿,女性6.8亿。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男女比例为105.07。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人类,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100名女性计算的男女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数据4
1.9亿65岁以上人口
https://img0.baidu.com/it/u=2285163868,9874250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3720
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类,占17.95%; 15-59岁人口为人类,占63.35%; 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3.50%。
老龄化程度为13.5%(65岁人口/总人口),低于深度老龄化14%的标准。 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3个,60%-65%的省份有15个,60%以下的省份有3个。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
数据5
2.18亿人受过大学教育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学历(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 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所有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毕业生、本科生和各学校在校生)。
31个省份中,13个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14个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9年至10年之间,4个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9年。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数有所减少,文盲率从4.08%下降到2.67%,下降了1.41个百分点。
数据6
城镇化率达到63.89%
城镇人口9亿,农村人口5亿,城镇化率达到63.89%。城镇人口90199万人,占63.89%;农村人口50979万人,占36.11%。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政策的实施,近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流动人口。户籍人口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户籍人口11694万人;流动人口37582万人,其中省际流动人口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离散户人口增长88.52%,市域内离散户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迁移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数据7
平均家庭有2.62人
农村有家庭户和集体户。家庭户人口为1人,集体户人口为1人。每户平均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共同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住户。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人,占8.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 (记者/统筹董鑫、赵鑫培/刘晓雪、余美英供图/视觉中国)
审查
人口普查史上“首次”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
https://img0.baidu.com/it/u=1023071357,212993134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705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通过人口普查,中国确定了国家的人口基础。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
普查首次增加“受教育程度”、“职业”等9项指标。此次普查将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
电子计算机首次用于数据处理成为现代人口普查的标志。新增常住人口户籍状况、行业、职业和失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状况等19项。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
普查方式由设立普查登记站改为以普查员入户入户询问、现场填报为主。普查项目增加至21个,并增加了五年前的常住身份和迁居当地的原因。旨在查明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为中国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依据。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
普查标准时间点调整为11月1日0时00分,不仅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利用光电直接扫描报告,将图像转化为数据并形成数据库)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也是首次采用长短形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比上次普查增加28项,共计49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
登记原则由原来的常住户口改为现在的户口登记,并首次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在中国境内居住的外国人纳入普查范围。普查项目减少为45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
2020年人口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首次收集居民身份号码,为数据比对核实提供基础信息,并新增老年人口相关指标,更好地反映老龄化状况;首次全面采用电子数据采集方式,普查员利用电子设备直接实时采集、上报数据;首次实现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独立完成报告;首次利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比对和验证;首次将数据处理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完成数据处理;全国超过700万人次的普查人员首次在网上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记者董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