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杭州苏东坡纪念馆:探索宋代书法大师的艺术成就与创新
苏东坡的人物为何在宋代名列前茅?苏轼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苏轼雕像
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弥彩”中,第一位就是苏东坡。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他能够创新自己的想法。他的文笔丰富、跌宕起伏,有一种天真无邪的魅力。他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说到他的书法,最有发言权的人是黄庭坚。他在《谷集》中说:“今朝善书法者,自然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的书法从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宁石“二王”那里汲取养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他在谈到自己的书法时说:“写书法的方法需要有限的知识和有限的知识,最终三者无法完美。我的头脑、眼睛和手都有。”当他谈到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他说:“我的书法没有办法创造出你想要的东西,所以点和画都是手工制作的。”他注重书写“意”,用“手”写的点画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基于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运用传统技法进行书法艺术创作。他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技法,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古代书法。
其书法为后世所推崇,具有以下特点:
丰润有墨
苏轼的书法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丰满,胖才算美。当然,对于胖还是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赵孟俯评价苏轼的书法为“黑熊霸道,令人毛骨悚然”。黄庭坚也认为苏轼的书法用墨过多。正因为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很少见到干笔白毛,但字却丰润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一特点。例如《辞编彩韵诗》:
关于二辩的诗和押韵
杭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辩才大师回到天竺龙井寺后,立下规矩,送客时距山门最远的地方是“虎溪”。苏东坡因名气前来拜访。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立刻成为了朋友。好朋友。以至于辩才先生送苏东坡下山时,不知不觉就跨过了“老虎溪”。周围侍从齐声喊道:“元公已渡湖西。”为了纪念这个美好的故事,人们把这里的桥称为过江桥,并在桥上建了一座亭子,称为过江亭。成为我们杭州龙井八景之一。这段轶事被苏东坡记录在他的《词编彩韵诗》中。
《辞编彩韵诗》是苏轼被释放到杭州一年后写的。这一年,苏轼在西湖上修建了南北堤,被后人称为“苏堤”。苏轼在这部作品中赞扬了辩才大师的超越和不朽。他认为能与两位辩才大师同行是人生一大幸事。广阔天地,万事皆有规律,我们也应该遵守规律。作品写得平静从容,没有十年前写《黄州寒食诗》时的激动。墨色浓重却又淡雅,浓墨重彩仍具有淡雅的品质。
平结
与细长的欧式字体相反,苏轼书法中的结字大多是扁平的。这一特点在他的《赤壁赋》、《洞庭春赋》等作品中得到突出体现。
洞庭春色
https://img0.baidu.com/it/u=2868141295,248413178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洞庭春游记》文笔雄浑,姿态飘逸,洒脱飘逸,字形极其紧凑,体现了苏轼书法“短而肥”的特点。王士祯说:“此件不仅以古雅为特色,而且姿势多样,而且结构严谨,无一笔失控,必定是眉山之最,观者不应为之折服。”由墨与猪的痕迹。”乾隆曾评价:“精气”,楼阁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这在辛东坡的书中是罕见的。 ”此诗为清初安期所藏,清朝时入宫,刻于《三溪堂法札》。溥仪退位,藏于长春伪皇宫。 1945年,他消失在人民之中。
当时禁军有一个连长,名叫刘。他的家人住在伪满皇宫楼上。他将苏轼的《洞庭春赋》等字画以及一些金银珠宝送给家人,然后就失踪了。 1982年12月上旬,他的儿子、吉林七中历史老师刘刚将这幅字画经多次鉴定,确定为真品,将其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前面的水障和这卷的前导部分在丢失时被撕掉,造成损坏。
笔画伸展
黄庭坚的书法极其灵活。黄庭坚曾是苏轼的学生,被誉为“苏派四大家”之一。两人私人关系密切,苏轼的许多传闻和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研究苏轼的书法和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笔画乃至结的书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舒展的。
赤壁府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黄州时。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他被指控写有“诽谤朝廷”的诗。被御史弹劾入狱。这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撰写《湖州谢尚表》被指控诽谤朝廷,被捕入狱。 “几经修复”,他受到了酷刑。经多方营救,于当年12月获释,贬为黄州团联副使,但“不准签公文,不准私入安置房”。这无疑是一种“半囚徒”控制的生活。
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7月16日,苏轼与友人乘船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他们回忆起800多年前三国时期孙权大败曹军的赤壁之战。他写下《赤壁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同年10月,他重温又写了《赤壁赋》。这两篇文章广为流传,是文学史上的著名杰作。此卷以楷书书写,结节短平紧密,笔墨浓郁厚重。是难得的中年用心之作。
严重程度参差不齐
轻重交错主要指的是苏轼的行书。字与字之间常有用笔轻重的节奏感,造成大小字体的交错分布。
人们前来获取铭文
《人来的书帖》是姬昌弟弟伯承去世后,苏轼写给姬昌的吊唁信。故有“伏威深刻体现了生死相聚与别离的常理”。 “明白悲伤是徒劳的,放松心情,鼓励自己”。帖上有“吴图”、“玉符宝华”、“乙周鉴赏”等印章,帖后有董其昌跋文:“东坡真迹,余数十部”。卷数,全是宋人的双纲,厚重,又已沾墨,难免以墨猪评。人来了)就是杜老所说的,九重真龙瞬间出现,万古神马全军覆没。”
此职又交给了明朝的向元汴、清朝的安期等人,后来又进入了清朝的内宫。安琪将此帖与《新年展庆帖》合为一帖,并称其为破公的代表作。 《仁来德书法》气势凝重,笔法流畅,轻重错落,富有节奏感。是书法的杰作。
体型大小差距巨大
https://img1.baidu.com/it/u=3283471343,243235388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019
笔的粗细、字体的大小,几乎是很多著名书法家的一大特色。然而,在同一幅作品中,苏轼的书法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字体大小差异巨大。比如《韩食贴》中有三个字:“哭屠琼”。这三个字符比上一行的五个字符所占的比例更大。这种字体大小的悬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实际上表达了当时写作过程中强烈的情感。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中也有所体现。
黄州冷食驿站
《黄州冷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激昂的诗,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上写下的人生感叹。
诗苍凉感伤,表达了苏轼此时的忧郁和孤独。这首诗的书法就是受到这种心情和情境的启发。通篇书法,跌宕起伏,笔画舒展,光芒四射,奔放不羁,没有任何莽撞的笔触。 《黄州寒食诗》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世界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进入近代,《黄州寒食诗》的命运变得坎坷离奇。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汉石贴”也几乎被烧毁。随即被流放民间,并被冯战云收购。后来传到日本,被日本收藏家菊地宝藤收藏。 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一家满目疮痍,古代名人的字画几乎全部被毁。当时,菊池行棠冒着生命危险,将“韩石铁”从火中救了出来,一时成为佳话。二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韩式铁”所幸安然无恙。
迷人又天真
黄庭坚在《与经道士君书》中说“翰林苏子瞻书法优美,虽用墨太浓,但韵有余”。这种雍容华贵的魅力,让人看起来自然坦率,甚至天真真诚,没有任何疯狂或做作的意味。再加上肥硕的墨色和平结的线条,就好像看到了一位诚实贤惠的贵妇。她并不觉得陌生,反而有一种亲近和温暖的感觉。
治平贴
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委托村里的僧人看守坟墓。据赵孟俯、文征明、王之登等人的跋记记载,苏轼当时30岁左右。此书法书法细腻,韵味十足,与苏轼早年书法的特点相符。正如赵孟俯所说,“人物风姿绰约,风姿绰约”。
毛毡笔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