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26 00:32:29

人脸识别技术是否真的安全?广州互联网法院通报刷脸借款纠纷案例解析

本报记者郝雅娟、张友友上海、北京报道

自2015年支付宝应用人脸识别技术以来,各大银行纷纷投入财力和精力在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领域。

人脸作为证据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证明相关业务是否为本人申请。被业界普遍认为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可靠”技术之一。

然而,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通报了一起因“刷脸”引发的贷款纠纷。顾客王兰(化名)丢失身份证后,有人利用她的身份在银行通过“刷脸”。通过“身份验证”核实身份后,他不仅成功开户,还获得了银行逾期的贷款。最终,王兰因逾期被告上法庭。

上述争议的背后,是否意味着生物识别技术仍然存在缺陷?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近年来人脸识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需要结合多种隐私计算方法进行交叉认证,以防范金融风险。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近年来,不少中小银行也开始采购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布局的背后,实际上是银行信息风险防控意识的增强。从近期各上市银行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可以看出,风险防控是不少银行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

“人脸识别”也错了?

在广州互联网法院举报的一起逾期贷款纠纷中,广州某银行起诉称,2019年11月25日,王兰在该银行线下营业网点申请开立借记卡账户。按照银行要求,王兰当场填写了表格。填写完开户申请表并签字,然后在银行营业厅自助柜员机通过人脸识别验证身份后,他自行办理了借记卡账户业务,并开通了手机银行。同年12月18日,王兰通过手机银行APP与银行在线签订贷款合同,并申请贷款11300元。银行按照约定向王兰发放了贷款,但王兰一直无法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多次催告无效后,银行将王兰告上法院,请求判令王兰一次性清偿所欠贷款本息。

https://img1.baidu.com/it/u=332120516,130528011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11&h=341

没想到,王兰辩解说,她的身份证早在2019年10月18日,即银行注明的发卡日期之前就已经丢失。当时,她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办理了挂失手续。

但银行坚信“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因此,在诉讼过程中,王兰向法院申请对银行提交的开户签字申请表原件上的客户签名进行笔迹识别。同时,她向法院申请对通信公司预留用于开借记卡、签订贷款合同的手机进行调查。号码用户信息。

经笔迹鉴定,法医意见认为,涉案客户的签名并非王澜本人签名,手机号码也从未登记在王澜名下。最终,法院驳回了银行的全部诉讼请求。

这起看似荒唐的案件给银行机构敲响了警钟,“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人脸识别过程主要包括两个过程:活体检测和人脸验证。活体检测用于检测判断是否是用户的真人脸,而不是面具、视频翻拍等;人脸验证是指当前采集的人脸。将人脸图片与用户注册时保留的可信面部特征进行比对。比较的结果是相似的。相似度越高,则越有可能是用户本人操作的。 ”中国黄金。金融认证中心(CFCA)创新部副总经理李达告诉记者,由于比对结果是相似,所以人脸识别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技术指标。一是误受理。率(FAR),是指在人脸验证过程中,冒名顶替者被识别为注册用户的比率;另一个是错误拒绝率(FRR),是指在人脸验证过程中,真人被错误拒绝的比率。人脸验证过程”。国家标准规定,当误判率为0.01%时,误判率应不大于5%。目前大多数商用人脸识别系统对这两项技术指标都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人脸识别的主要逻辑是依靠技术手段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是自己。远程场景的大致流程是用手机拍摄用户的视频,判断用户是活人而不是人。”比照片或视频,然后对视频进行截图,提取人脸识别。同时,用户已经提前填写了身份证信息,信息服务提供商也会发送身份信息和人脸识别信息。用户的头像被传输到公安部。公安部与数据库中的用户身份证头像进行比对,返回相似度,并非100%。”数据元流通应用行业专家李克顺也告诉记者,一般要看资金是否存在。参与情景。设置相似度阈值。例如,在贷款场景中,相似度需要达到90%以上才能被视为该人。在卡绑定场景下,相似度值可能只有60%。

“人脸识别”在银行场景的应用是否存在不足?李达告诉记者,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特点,存在误认、误拒的概率。因此,正如上述问题所提到的,大多数银行都将人脸识别作为身份认证的辅助手段,并将其与其他身份认证手段相结合,共同完成用户的在线身份认证。

“目前人脸识别还存在一些技术缺陷,比如光线强度和角度、人的情绪和姿势等,这些都可能影响人脸识别的通过率;同时,随着人的生命周期的变化,他们的外貌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无法识别,在火车站、广场等人群监控等大规模人群环境下,个体人脸识别的准确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金田说道。

银行还需加强风险防控体系

https://img0.baidu.com/it/u=2606403482,379775984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近年来,“人脸识别”成为银行持续投入技术的重要领域。作为一种体验智能的模式,被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于风控环节。例如,一些银行将人脸识别作为登录的必备条件。有条件需要使用人脸识别登录相关APP,部分大额转账也需要人脸识别。

不过,兵建工学院研究员王世强认为,仅靠人脸识别技术还不够。例如,今年年初,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15 分钟内解锁了 19 部陌生的智能手机。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验证个人的身份证、手机号码(短信验证)、银行卡验证、人脸识别验证。对于一些贷款和资金规模较大的客户,最好通过电话验证。传统方法还是比较靠谱的,比如短信验证,这其实是手机号码实名注册后验证个人信息更好的一种方式。”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白文曦也指出,人脸是证据链中最重要的一块,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证明相关业务是本人申请的。但不能作为唯一证据,必须与其他证据交叉证明。 ,因为没有证据表明面部识别记录绝对真实,无法伪造、交换或窃取。

事实上,近年来,银行机构不仅加强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而且不断追求技术改进。

例如,交通银行在2021年半年报中披露,该行加快了隐私计算技术在政务数据共享、普惠金融、智能风控、生物识别等领域的应用,在保证隐私安全的同时解决了相互问题。数据安全。不信任方之间的协作计算问题。

李克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投入,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技术能力肯定会不断提升,但风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个环节的防范能力总是有限的,因此风控环节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投资。

李达告诉记者,人脸识别的主要技术指标误认率和误拒率与训练样本和迭代算法有关。随着金融科技投入的加大、算法的优化以及终端人脸设备的升级,人脸识别结果将更加准确。精确的。 “但是,人脸识别本身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识别错误的问题无法通过单一的技术手段得到彻底解决。在银行业务场景中,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手段组合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遇到的问题。以CFCA为例,在金融科技建设和发展过程中,CFCA提供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多种个人身份验证手段,结合数字证书,为金融客户打造整体电子认证解决方案,帮助金融机构。组织的数字化转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脸识别技术是否真的安全?广州互联网法院通报刷脸借款纠纷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