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许可:从故宫文物修复到新媒体传播,传承非遗文化的幕后英雄
这是一个晴朗而寒冷的冬日,寒意浓重。在河南郏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刚从故宫修复文物归来的王旭新正忙着剪辑自己修复紫砂壶的视频。修复旧物、拍摄短视频是民间手艺人王启喜的日常。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开始为修复工作做准备。完成一天的手工工作后,他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媒体创作中。
王旭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在传统文物修复领域树立了“王生生”和“王生生修复人”的称号。每年,他精心修复文物、陶瓷、工艺品1000余件。他精湛的技艺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修复工程的认可,多次受邀参与其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幕后英雄。
https://img1.baidu.com/it/u=2606935243,279760986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新媒体时代,只有被看到,才能被“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才能得到释放。完成修复工作后,王旭积极投入新媒体领域的探索。通过拍摄展示修复技艺的短视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从过去的记忆中复活,与现代文明碰撞,为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创造出一条路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道路。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从拍摄到剪辑,一切都需要王旭亲自包办。他从零开始学习新媒体制作知识,经常剪辑视频、调试配乐到深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逐渐在新媒体平台上崭露头角。抖音账号“王生生(修复)”累计粉丝7.3万,视频账号“王生生修复”获得1.8万粉丝喜爱。 2019年以来,他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了1000多条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红”网络。
其中,王学熙发布的一段紫砂壶维修视频在抖音上表现尤为出色,单次浏览量高达970万+。从损坏程度的评估,到修复工具的准备,再到精心修复……本视频展示了紫砂壶修复完整、详细的过程。王旭专业专注的修复技艺让网友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传统文物修复的魅力,从而引起了很多网友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
https://img0.baidu.com/it/u=663404961,327193282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虽然传统工艺难学、耗时长、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愿意传承的后继者少之又少,但短视频跨时空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被遗忘。正因为如此,王栩栩更加坚定了探索非遗与短视频融合的决心,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焕发的生命力和“以非遗培育非遗”的潜力,让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继续存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