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2-28 04:09:04

中国富人热衷英国高端礼仪课程,英式绅士风度成社交新宠

关于绅士你了解多少?

——英国高端礼仪课程在中国受欢迎

说到绅士,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格兰。得体的英国礼仪、优雅的着装已成为英国绅士的标志。随着电视剧《唐顿庄园》的热播,英国绅士的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绅士风度是西方公众尤其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基本礼仪规范。近年来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让中国人在国际交往中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显着差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西方高端礼仪产生兴趣,认为传统的英国礼仪是任何社交场合的通行证。这样一个群体的出现,也促进了文化礼仪市场的出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本月20日发表文章称,如今的中国富人不再满足于外表得体,他们还花大量金钱学习一言一行都得体。中国富裕阶层对高端礼仪的重视,导致高端礼仪课程市场逐渐形成。

高端礼仪课程的出现

英国礼仪公司是众多高端礼仪公司之一。他们以私人课程或小型沙龙的形式为顾客提供全面的礼仪培训,从着装礼仪、商务礼仪、宴会礼仪,到在正式晚宴上如何自我介绍和正确表演。使用刀叉可以让顾客优雅、自信地面对各种社交场合。该公司总经理告诉媒体,“过去,中国富人购买名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但现在他们开始通过获取知识来凸显自己的差异。”

https://img1.baidu.com/it/u=608932189,171333313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200&h=800

该公司提供全面的礼仪课程产品,几乎涵盖了社交场合的各个方面。宴会礼仪课程教授餐桌礼仪和行为准则,培训客户在乡村庄园的正式宴会、餐厅用餐和非正式的私人宴会上的社交礼仪。商务及旅行礼仪课程教授商务礼仪的必备知识和技巧,让客户做好充分准备,呈现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国内、国际商务场合。课程内容包括:会议的准备、进行和后续,着装和个人仪表,以及人际沟通技巧和文化差异。男士着装课程向客户介绍不同场合的着装标准、最新时尚以及穿着特定服装的行为要求。顾客还将了解不同服装的历史,并有机会与该领域的专家交流。伴随着着装课程的一起,公司带来的英国高端服装品牌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小到袖扣,大到高级手工定制服装,无一不背负着皇室御用的称号。它们质量高且价格实惠。公司还推出为个人定制的专属课程,如皇家赛马会、帆船赛、歌剧音乐节等特殊场合。走遍中国,教客户如何正确握手、打领带、使用餐具、眼神交流以及在不同场合选择着装。在谈到礼仪课程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时,他说:“很多人,尤其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不想在做生意或去西方度假时丢面子。”

英国绅士文化的发展

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是英国社会各阶层价值观融合形成的社会文化。爱德华·伯曼在《像绅士一样生活》中介绍了绅士文化的发展。 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史迪威指出,英语中“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当时国王亨利五世颁布法令:在上诉或指控过程中,需要作出陈述。被告人的财产和状况。这意味着需要一个新术语来代表骑士和男爵家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他们有头衔的兄弟姐妹。 “君子”一词也首次出现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对绅士的解释是:“一个努力工作以留下好名声的人”。这一时期地位高的绅士都被要求佩戴纹章以证明自己的血统。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绅士被用来指代上层阶级和贵族。到了十六世纪,绅士的定义开始包含一些新的因素,如土地、财富、个人追求等,更接近现代的、非军事的绅士概念。另一方面,君子不宜劳作的观念开始蔓延。到了 18 世纪,绅士的含义有了新的维度。 1710年,爱尔兰作家、政治家理查德·斯蒂尔在当时的一本著名杂志上写道:“朝臣、商人和学者都应该享有绅士的称号。绅士的称号从来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地位、环境,而是取决于关于他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19世纪绅士内涵的由来——绅士是为城市和国家服务的专业人士。 17世纪的内战标志着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以及从中世纪晚期向近代早期的过渡。 “上层社会”代表了比 17 世纪更大的社会凝聚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上流社会”及其机构在接下来的两百年中不断发展,绅士们开始发挥关键作用。 19世纪以后,人们不再根据一个人的血统或佩戴的徽章来定义一个人是否是绅士,而是根据他的行为来定义,这与今天的定义非常相似。这种绅士的新定义很快风靡全球,清晰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为1837年至1901年。60、70年代,大英帝国达到顶峰:工业发展、经济进步,新兴士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文学、电影和漫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戴圆顶礼帽、撑着雨伞的绅士形象。

绅士文化的内在精神与现代意义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本月发表题为《英国礼仪公司高端礼仪课受中国富人圈欢迎》的文章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业务的不断扩大,中国人对西式教育越来越感兴趣,中国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不再满足于被奢侈品覆盖,而是寻找礼仪专家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品味。除了为商务人士提供礼仪课程的学校外,还有不少开设女主人课程、淑媛课程的女性礼仪精修学校,以及为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一系列礼仪形象课程的机构。这些以培养绅士风度和淑女气质为目的的礼仪课程,因收费高昂而成为都市新富的专属课程。

https://img2.baidu.com/it/u=3573394745,95304026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889

事实上,起源于英国的绅士风范不仅体现在得体的礼仪和着装上,其丰富的内在精神也值得探讨。作为价值的载体,君子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早期绅士的价值观体现了强调等级和责任的骑士精神。久而久之,君子精神的核心逐渐形成——“明理、明理、明辨、广博”。君子精神的现代意义包括“骑士般的勇气、为大众服务的道德意识和沉着冷静的沉默性格,以及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的礼貌。他们用体育竞技的精神来应对阿尔·斯迈尔斯在《品格》中这样描述绅士:“绅士与生俱来的教育就是,无论他在世上拥有多少财富,他都会觉得自己必须与他人分享。如果他不能适当地回报社会,他就不会安心地享受别人提供的食物、衣服和服务。 ”

绅士还是绅士?

就像礼仪公司推荐的服装品牌一样,很多高端服装都被等同于“绅士”、“皇家”、“奢华”等词语。看来只有穿着得体,才有资格成为绅士。在梁文道看来,这种标榜奢华、崇尚贵族生活的风气,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他在《奢侈与教育》一文中谈到了这一现象:“教育是一个如此古老而又在今天如此陌生的词。这个词与品味是绝配。然而,因为教育是困难的,而奢侈是容易的,所以我们今天,品味将被赋予奢侈,空虚的无休止的消费将掩盖教育的缺乏。”不难发现,君子之风的“进口之言”与儒家一贯推崇的君子之风在精神上是一致的。的。

以能力和教育为支撑的责任感和是非感可以说是中西方的共同追求。同样强调自我反省,礼仪的绅士精神似乎在全球化热潮的今天被遗忘了。回顾中国历史,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地方公益事务和政策监督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责任感。儒家思想对君子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孔子在《论语·先文》中这样描述君子的品德:“君子三义,吾无能。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惑。”不是恐惧。”君子的“仁”是儒家的道德观。最高的要求,所以冯友兰认为“仁”也可以译为(全德)。值得深思的是,“借词”君子特别受推崇,与品味、教养有关,而“君子”则被很多人视为内涵模糊、没有生命力的古词。无论我们追求的是绅士风度,还是绅士风度,外在的着装礼仪看似只是表面功夫,但其丰富的内涵却是更值得我们努力去探索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吴宇红供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富人热衷英国高端礼仪课程,英式绅士风度成社交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