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酱酒销售收入与利润大幅增长,产能稳定但利润空间巨大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0年,我国酱酒产能约为60万升。但如果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与2020年相比,2021年酱酒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有明显增长。2020年和2021年,酱酒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550亿元和1900亿元。 ,利润分别为630亿元和780亿元。马酒凭借占白酒行业8%左右的产能,获得了白酒行业40%以上的利润。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大家趋之若鹜。正如华创证券报告所言:“凭借高额利润,渠道推力被放大,经销商成为酱酒品类的排头兵。”酱酒投入了多少资金?任何人都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据媒体报道,五年内仅茅台镇1万吨基酒的基础设施和仓储费用就需要30亿元,非茅台镇产区也需要2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仁怀市就与30多家企业签约,引进资金超过300亿元。截至2021年4月,仁怀市白酒核心产区面积87.43平方公里,拥有白酒相关企业2900多家,注册白酒商标4300多个。
搜索“茅台酒”,天眼查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14日,仁怀市新增现有(已开业、已开业、正在经营)状态的茅台酒相关企业520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3家。 “酱油企业忙品牌经营,非酱酒企业忙开发产品,资本忙收购酱酒工厂,经销商忙挑选好的酱酒,媒体忙报道酱酒的财富。一大批酱酒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是华创证券报告中总结的。
市场冷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人是去年中秋节后感受到的,也有人是去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竞争局召开白酒市场秩序监管座谈会后感受到的。当时座谈会的主要议题是对当时出现的资本投资热潮进行深入调查。随后,白酒板块股价暴跌。从业者观察到,酱酒的价格从此开始下跌,批发商开始抛货。
“从去年开始,茅台酒整体温度开始降温,价格(批发价)下降了15%(左右),三四线(品牌)降幅更大。”就连茅台也未能幸免。 “飞天从去年中秋节前到现在,已经跌了15%。茅台酒就像一阵风,然后(开始)重新洗牌。比如茅台王子,2020年初才170元。”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330元,现在已经降到了220元左右。”广东的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杭州的另一位酒商也深有体会:“茅台1935的价格也跌了,莱茅也跌了。”
https://img0.baidu.com/it/u=866388204,59300505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9&h=275
由此,市场上品牌酱酒的价格出现了倒挂。
“国家及台湾国标经销商进货价349元,市场价280-290元,喜酒1988市场价500元,喜酒军品流通价880-900元,团购客户可以拿到800元以内的价格。”江浙地区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乳珍酒等其他品牌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贵州一位从业者验证了这一现象,“珍酒30元左右”,而广东酒商给出的价差更大,“珍酒8、90元左右”。 “喜酒1988年,国泰国标40元左右倒挂。”虽然每个产品的价格在每个地区并不完全一样,但对于经销商来说,只要发货了,就意味着损失,如果不卖,就赚不到钱。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不仅酱酒价格倒挂,其他风味产品也出现倒挂。
“制造商从不考虑市场容量,到处收集葡萄酒。自己产量不够,所以为了利润,他们从别人那里收集葡萄酒放在市场上。结果出现了过剩,价格下跌了。”而且倒挂,库存巨大。”一位业内人士感叹道。一位厂家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早期我们在招聘新人员,主要是为了开发新客户。有了几十万,我们就可以成为经销商了。过去几年,主要原因是客户结构增长,开瓶量没有那么多。”
库存过剩、价格倒挂、开瓶率低下,押注酱酒的经销商此刻正经历寒冬。安信证券参加今年全国糖酒会后,在周报中提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比较低迷,前期疫情和管控比较严格,导致消费力和消费场景流失,酒类等行业销售惨淡。因此,经销商对后期销售信心不足,主要体现在经销商付款积极性不高,对厂家的抱怨较多。同时,他们在代理新品牌时也更加谨慎,行业渠道紧张的局面受到了严重抑制。”
OEM酱酒体系混乱,质量难以保障,消费者成“最大输家”
对于经销商来说,知名品牌的利润空间掌握在厂家手中。因此,OEM酱酒或小品牌酱酒成为其利润增长点。然而,不成熟的品牌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https://img0.baidu.com/it/u=2482021459,221663997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40&h=238
一家超市饮料负责人告诉《消费者报道》,消费者比往年平静了一些。也许是因为他们手头上没有多少钱。茅台酒被过度炒作,消费者开始接受一些知名度不高、质量低劣的品牌。酒不好。近两年来,许多前所未见的酒陆续上市。然而,这些新品牌在超市渠道并没有被消费者接受。即使是稀有的酒也不容易卖出去。消费者仍然倾向于偏爱传统品牌,很少有人愿意成为模仿者。 “当然我指的是零售方面,团购渠道可能会有所不同,”他补充道。
在酱酒火热的时候,江浙地区的经销商与厂家合作开发了3款标准酱酒,总投资500万元。一年多的时间销售了约300万元,现在仓库里还有200万元的货物。 “我们已经放弃了OEM产品,”他告诉记者。
落入陷阱的不仅仅是酒商,还有普通消费者。
虽然有些人不一定是酒鬼,但当时他们认为投资豆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早入局的都赚到了钱,而且一些知名的酱酒当时就已经具备了金融属性,所以源源不断的新参与者进来了。“受疫情影响,深圳不少出口商纷纷转向做酱油酒。”疫情影响出口,没有好的投资方向,就跟风囤货贴牌酱油酒。”从高位接手后,大部分后来的参与者,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现在都陷入了困境,找不到“接班人”。
“很多单位、协会、商会都在从事酱油酒的生产。”一些贴牌酱油酒是通过商会、协会的渠道消费的。 “一开始我们靠人情来推销,但后来人情就消失了。”同时,酒的品质也得不到完全保证。一家酒庄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的一个熟人从校友会购买葡萄酒后,眼球出血,住院半个多月。 “说是私人定制,其实挺混乱的,品质太差了,没有基础是酿不出好酒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