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旅游指南:探索汝窑支烧工艺的历史与艺术
龙泉市旅游随时随地了解龙泉旅游
托烧又称撑烧,多采用叠烧,以汝窑闻名。估计是宋朝皇帝追求完美,无法忍受没有釉的瓷器,所以汝窑瓷工就想出了这种终极的烧制方法。汝窑的托烧有两种。一是用粘土在瓷器底部粘上几根支撑钉。另一种是将瓷器放在带有托钉的泥饼上,然后单独烧成,烧成后将托钉敲掉。在所有瓷器中,汝窑的无釉面积最小。
撑钉是宋代少数瓷窑所使用的烧制工具。汝窑、官窑、哥窑等多采用托钉支撑烧成。它们呈山形,尖顶圆底。圆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撑钉,有的只有一根支撑钉。托钉也是五朝时期流行的陶瓷烧制技术。
火盆是最早的陶瓷烧制工具。将火盆放在陶器或瓷器的底部,用手揉捏。上面有明显的指纹!
所谓满釉,通常是指器皿底部施满釉。
没错,因为釉料在高温下熔化,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硬度很高的半透明玻璃状物质。如果施釉后直接入窑烧制,器皿肯定会粘窑。因此,以前的器皿底部没有施釉。后来,为了使底部覆盖釉,人们发明了支撑钉来解决这个问题。
釉上也粘有撑钉,但撑钉的面积毕竟小。出窑后可以用东西敲下来。因此,全釉底部的器皿通常都有支撑钉的痕迹。
还有一种缠足烧制的手法,就是将瓷器折过来烘烤,这样胎底也可以施釉,但口部比较粗糙,然后在口部贴上金、银。和铜使它变得美丽
宋代少数瓷窑用销钉支撑烧制工具。汝窑、官窑、哥窑等多采用托钉支撑烧成。它们呈山形,尖顶圆底。圆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撑钉,有的只有一根支撑钉。用销钉烧制的瓷器底部会有细小的销钉烧痕。汝窑钉痕最小,呈香灰色;官窑、哥窑的钉痕稍大,呈铁黑色。
侧烧技术并非龙泉窑发明。早在五朝时期,北方的耀州窑、四川的霍州窑等地就已经出现了侧烧,当然,它不是汝窑发明的,但最著名的还是汝窑。汝窑的托钉非常特殊,细如芝麻。后人称其为“芝麻钉”。芝麻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一大特色。汝窑为何采用分枝烧制?器物上自然要达到满釉。
宋人叶国的《潭寨碧衡》云:“本朝定州白瓷有芒,无法使用,遂令汝州烧青窑器。”芒为芒口,定窑火遍地覆。虽然嘴部可以进一步“金黄”,并用金属包裹,但终究是一个缺陷。汝窑器的烧制优于定窑。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全釉,即尽量减少与窑具的接触面,细钉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汝窑的侧烧本质上是精细的烧制工艺,是北宋追求极致美感的体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世界宋瓷中,汝窑才是佼佼者,因为汝窑是宋代制作最精美的。最完美的代表。汝窑烧造时间很短,不到二十年,存世量也十分有限。目前,即便是一件残破的汝窑,在国际拍卖会上仍然价格昂贵。
龙泉窑从南宋初期到南宋后期也沿用钉钉工艺。尤其是黑体器,侧烧现象更为突出。例如,研究中使用的一些鸟食罐、脸盆等小型器物的侧烧标本相对较多,但对于瓶、罐等较大的器物,却很少见到相应的标本。与汝窑托钉相比,龙泉窑托钉较粗,一般为圆形。
https://img2.baidu.com/it/u=102557251,39795877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9
一般认为,龙泉窑烧制技术历史上并不存在粘烧法。不过,笔者自收藏龙泉窑瓷器以来,也收集到了一些带有钉痕的龙泉窑青瓷残片以及相关的钉烧工具。这些残片和窑具都是宋代龙泉窑的产物。宋龙泉总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意外,撑钉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带有钉痕的碎片标本:
图一。原残瓷器可能为四足炉,胎体灰黑色,釉色厚重,青灰色。釉层有开口。四足呈如意形。底部有六个钉痕,钉痕向外突出。外面比较粗,根据其排列位置,支撑销应排列成椭圆形。此器出自龙泉溪口窑。
图二 其余底座,圈足外翻,颜色较白,施厚厚的绿釉。
图3。原来的形状可能是一个盘子,放在脚上,靠近脚的地方隐约可见莲瓣图案。青釉玻璃质感较强,色泽不均匀,釉层有裂纹。底部覆盖有玻璃。根据现有两个钉子的比例,原来的器皿应该有五个钉子标记。
图4. 该残片为平底器残底,釉面为青釉。釉面有风裂,有两支钉痕。
图5:在杭州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捡起的折边水洗碎片,并施以青瓷釉。从圈足及底部施釉判断,应为枝烧。
图6.圆口小垫圈也是在杭州一建筑工地上捡到的。修复后直径10.5厘米,高3.5厘米,足径7.4厘米。造型十分轻盈规整,圆唇外翻,直腹,浅圈足,体瘦。釉色,釉层局部龟裂,呈现冰裂纹,釉面包裹烧成,底部釉面较器身薄,底部留有四个钉痕。按分配比例,全器应有五枚,钉痕较浅。薄且间距均匀。
图七 残底,二层桌式圈足,胎体黑色,釉色厚重,粉绿釉温润如玉,洁净柔和,做工精细规整,施釉烧成,器上留有两道圆形钉痕底部。此标本产于大窑山书莲窑。
此外,大窑夜乌底部还发现有钉痕的黑体、灰白色青瓷。
除了有钉痕的碎片外,还有用于燃烧的支撑板。作者收藏的牙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三爪撑(图8),比较粗糙,是手工制作的。支撑销呈圆锥形且细长,三个支撑销形成叉形。支撑面基本上呈截锥体形状。这种支撑能承受的重量有限,但适用于支撑高度较高的物体。另一种支撑为碗形(图9),敞口,弧腹,小平底,平沿,沿边设有支撑销。亦呈圆锥形,但钝,支撑销数为3~6个等,表面朱红色,颜色较浅者可能夹杂沙子。与三叉戟形撑相比,碗形撑制作更加工整,是用洗净的瓷土制成,然后烧制而成。体薄而坚固,另外增设轮圈支撑钉,可灵活调节。笔者还在龙泉博物馆看到了两件烧制器物的例子。其中一件也是三叉戟形器物,另一件是饼形器物。饼体薄,上面有五根支撑销(仅存一根,其余四根已缺失),排列成一圈。这两件烧器是从龙泉窑遗址采集到的,无疑是龙泉出产的。
图8
图9
https://img0.baidu.com/it/u=1743810523,426966938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一般来说,龙泉窑托烧现象并不常见。钉支撑标本的数量很少,但并不局限于一处。在溪口和大姚都曾发现过。用钉子烧制的器物,通体呈黑色。也有灰胎和白胎之分,有的胎厚釉厚,有的胎薄釉厚。指甲痕的形状多为圆形,有的粗,有的细。图六小圆口洗,类似汝窑芝麻形钉款式。是非常罕见的。
从标本的成色和风格结合钉痕来看,陪烧器物的质量水平不在同一水平上,具体烧制时间也应有所不同。如图7所示,杉木窑枝烧标本是所有器物中品质最高的。其两层桌面设计可以使脚底更加稳定,并有利于支火器的成型。由于黑体青瓷紫砂含量较高,瓷体在高温烧成时容易变形。尤其是乳白厚釉的制品,支持烧成非常困难。两层桌面圈足很可能是专门为支援射击而制作的。从加工上来说,一般的托烧器皿,如图2的标本所示,只是简单地在器皿底部涂上一层薄薄的釉,以利于去除尖刺,有点“得不偿失” 。
说到撑钉,最著名的当然是汝窑。因撑钉痕小且略扁,一端尖,形似芝麻,故有“芝麻钉”之称。不过,覆釉烧制方法并非起源于汝窑。早在五朝时期,北方的耀州窑和南方的越州窑都用钉子涂釉支撑烧成。可见,覆钉烧制工艺具有一定的意义。地理分布基础。但文物部门此前对龙泉古瓷窑址的发掘中,至今未发现烧制用的托销、支架的实例。这也说明,龙泉窑采用托钉烧成工艺只是个别现象,并没有专门用于托钉烧成的独立窑口。就像龙泉黑体,数量不大,是和白体青瓷一起烧制的。从龙泉窑的发展历史来看,没有托钉烧制的传统。龙泉窑早期深受瓯窑、吴窑、越窑等周边窑系的影响。从五代到北宋,龙泉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安排烘焙时,垫烤一直是主要方法。垫有环、垫圈、垫等。垫的形状最为多样,有碗形、浅盘形、臼形、浅盘形等。对于垫烧的位置,无论是外底部不施釉,圈足内垫一小垫饼以垫烧。或外底施釉,圈足下垫大饼垫。或外底刮去一圈釉,将垫圈或垫烧坏。用钉子支火的做法,到了南宋才出现,此后就没有流传下来。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史无前例”。
龙泉窑托钉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到外来制瓷技术和风格影响的结果,最有可能是受到北方汝窑的影响。北宋皇宫非常喜爱汝窑青瓷,所以南宋官窑“继承旧都遗制”,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继承汝窑釉色的技术特点包裹和树枝烧制。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1、上述配套烧造工具在修内四官窑和角坛下官窑中也有发现,虽然不是很典型; 2、带钉支撑的黑胎带仍在底部 黑胎的出现,在龙泉窑内部发展脉络中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的集中体现。然而,它们和撑钉一样,与南宋官窑有着微妙的联系; 3、由于这些碎片比较碎片化,很难将它们还原出来,以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它们。但从修复后的圆口洗来看,这种器形在南宋官窑中并没有使用。中素是最常见的类型,做工精细,与普通民窑生产的日用器物有很大不同。黑色杉木窑烧底的二层桌面足圈,是普通制品只能达到的罕见而辉煌的设计。
如果从横向来看,类似的情况在慈溪上林湖越窑寺龙口窑址也出现过。南宋地层出土的月白、天青釉瓷器,以撑针烧制,釉色滋润细腻,呈半失透状,器物种类有觚、炉、玉壶、春瓶、花盆、鸟食罐、棋牌等的釉色、造型、烧制方法和神态,都与越瓷的传统风格有很大不同,但又相当接近。北方产品如官”。 (《越窑考古又一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1999年1月20日)。这可视为宋代龙泉窑托钉现象的参考范例。在越窑的发展历史中,虽然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就广泛使用了托烧工具,但当时的三足托钉主要用于碗、碗、盘等。使用垫片叠放时,支撑销朝下,支撑面朝上,可在其上放置碗、杯等坯料。支撑销仅起到间隔作用。后来越窑很可能以粘土条和泥点作为最常用的烧制支撑物。司龙口窑址托钉的出现与龙泉窑一样突然。既是“似北宋汝窑”,又是“南宋官窑”。一个重要的表现。
至于打钉工艺本身,虽然打钉烧制可以使基足布满釉而不影响美观,但缺陷也非常明显。从物理角度看,支撑销的受力面又尖又薄,压力增大,所以它能承受的压力非常有限。一般来说,一个匣钵只能盛单个物品,因此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承受这么高的成本的。其实,当时民窑器如碗等日用器皿一般都是采用堆放等方法烧制,以增加产量,如南宋溪口窑生产的芒口碗。至于龙泉安仁地区的民窑,由于专门烧制日用器物,所以重叠烧制的现象非常普遍。
另外,将侧烧法从汝窑搬到江南势必还有很多缺点,尤其是对于浙江当地的窑工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吸取国外侧烧技术的经验,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考古发现表明,在秀内寺官窑和角坛下官窑中,托烧工艺并不是唯一的装饰方法,而且是垫烧和托垫烧的结合。从器物来看,角滩下官窑的托烧器物多为薄釉器,而厚釉器则几乎全部为垫烧。由此可见,当时的火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南宋的灭亡,元代的龙泉窑已经完全放弃了枝烧工艺,带有钉痕的器物已经看不到了,除了刻意的仿制。这是否也意味着配套烧造技术的使用只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而没有扎根于当地,因此没有被传统的龙泉窑吸收和接受。一旦消除了朝廷的干预,这种技术很快就被淘汰了。这种工艺虽然有优点,但并不是以节省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为出发点,不经济实用。相反,它占用空间,增加烧造成本,在烧制厚釉器物和大型器物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元代龙泉窑以后,大型器物普及后,细小的托钉根本无法承受重量,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来源:收藏图片新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