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桥口述历史:探寻钟观光故居,解读敬德堂钟氏族谱七修公告
柴桥口述历史是北仑市视听记忆工程志愿者小组(北仑印象)于2016年启动的重点志愿者项目。12月3日,志愿者在钟旭源、钟强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柴桥大名村齐旅游故居,看望了沙溪村钟斌华老师,回顾了《钟旭源六次修改》 《景德堂家谱》(共三册)。本乐谱的序言由钟光光先生亲自撰写。是对柴桥历史的研究,是对国内外著名植物学家钟关光先生(1869-1940)第一手人文资料的深入挖掘,也是对区域历史的分析,民俗学和人口学。 、社会学、经济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钟旭元、钟强华是景德堂钟氏后裔。尽管他们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们仍然热心致力于家族族谱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四处奔波。受钟旭元、钟强华委托,北仑印象发布景德堂钟氏族谱第七次修订公告如下:
钟氏始祖是鄞州“塔山堰”的创始人。唐代鄢县(今鄞州)知县王元伟随幕僚,从祖籍山东琅琊迁至宁波鄞江桥。一分部迁至海盐乡(今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落户。太公钟朝林(1733—1827),景德堂钟氏始祖,海盐乡人。年轻时曾在天津、汉口、福建、广东等地经商,拥有“上大棉丝店”、“上大木业店”、“上大银行”和大量房产。他六十岁时还乡,三十年在眉山修建了“仲家池”。他在海盐乡鸭浦购置了千余亩农田,并在庐江畔加建了房屋,后来建成了“七进八堂”的“仲家池”。 《大福地》奠定了基础。钟氏的祖训是“勤俭、读书、修养;忠诚、与人为善”、“踏踏实实做人,全心全意做事”。解放前,被日寇轰炸的“大福地”,客厅里曾悬挂过一句家训:“忠义久传家,诗礼传万世”。下一代”。
为追根溯源、延续谱系,现呼吁海内外景德堂钟氏后裔积极参与景德堂钟氏族谱第七次修订工程。附《钟氏族谱调查表第七版》。诚邀钟家后裔加入钟大家族QQ群或景秀堂钟家谱第七版微信群。您也可以在北仑印象微信平台留言并点击调查按钮。表格填写的信息发送给钟旭源和钟强华。
钟绪元 电话(家电0574-)宁波市镇海区角川街道炼化生活区72#206
钟强华电话-银丰晓月28#604,镇海区蛟川街道
钟氏第七次修订家谱宗族状况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出生地(出生地,精确到县):
现居住地(精确到县):
毕业院校及学位:
职业:
父母姓名:
父母出生日期:
父母原籍地(出生地,精确到县):
现居住地(精确到县):
毕业院校及学位:
职业:
祖父母的姓名:
祖父母的出生日期:
祖父母籍贯(出生地,精确到县):
毕业院校及学位:
现居住地(精确到县)
职业:
配偶姓名:
配偶原籍地(出生地,精确到县)
配偶出生日期:
孩子的名字:
孩子性别:
子女原籍地(出生地,精确到县)
子女现居住地(精确到县):
研究生院系及职位:
儿童职业:
第二家族史
https://daily.cnnb.com.cn/nbrb/images/2022-07/19/B1/8878934_bw-zhanglm_1658114262748_b.jpg
为了更好地完成家谱中艺术、墓葬、传记、谱系、世代、家风、祠堂等方面的需要,请如实填写以下问题:
1、请在下面列出您和您认识的父母、祖父母公开撰写(编辑)、出版、出版的文章和书籍。每本书应包含书名、作者、出版机构(出版)、出版年月(Year, Month and Issue of )
2. 请列出您家人坟墓的位置以及埋在下面的人。
3. 请在下面列出您家人的家训和规则。
4、请列出您家庭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厅局级以上)。
5、如您的家人仍隶属于祠堂,请在下方列出祠堂地址,以方便现场查验。
6. 如果您家里有新的一代,请在下面列出。
7.传记是家谱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你需要仔细回忆你的生活以及你对父母、祖父母生活的了解,并在下面写一篇详细的回忆文章,这将成为第一手材料传记。 。
一草一木都与爱有关
钟光光,字贤禅,清同治七年(1868年)9月19日出生于金橘之乡柴桥大名村。我国现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之一,被誉为“古植物借用大师”。故居由祖屋和新屋组成,面积1100平方米。是北仑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关心一草一木,听到新房要装修我们很高兴。 9月12日,北仑市视听记忆工程志愿者团的几位志愿者来到这里,趁着这次聚会的机会,聆听圣贤爱国人士的百年历史回响。
“城中余暑未尽,秋光先达野人家”。初秋的大明村,空气清新,田野开阔。庐江蜿蜒流过这里,茫茫芦苇丛中,白鹭振翅。上午9时30分左右,当我们到达耀江岸35号参观故居时,下起了小雨。众人纷纷跑去,躲进了钟家的老宅里。这是江南农村典型的七层板房。青砖、黑瓦、大木柱。二巷有正殿五间,各一间正厅,左右各有厢房四间,形成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铺有方形青石板。走廊里的两位老奶奶正忙着做家务。当他们看到我们到来时,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寒暄过后,我们惊奇地发现:两位老人,身体健壮,活泼,有说有笑,都90多岁了!圆脸胡碧华奶奶的身份证显示,她出生于1922年8月8日,今年94岁,是钟光官叔叔家的孙儿媳妇。胡玉清奶奶长着一张方脸,今年91岁了。彼为钟光光先生的长孙女婿。 1943年嫁入钟氏家族,任高唐小学校长。碧华奶奶说,16岁读书时,她作为十个男孩和十个女孩代表之一,有幸参加了钟光官先生的70岁生日庆祝活动。那天,院子里张灯结彩,五光十色,宾客盈门。镇海县县长(张干臣)亲自到钟先生家祝贺生日并赠送牌匾,赞扬钟先生为国家科教事业奉献全部精力,爱国爱乡,献身科学,支持教育,追求真理。可惜这块牌匾早已遗失,她也不记得上面的铭文了。
余庆奶奶从教已有40多年。她记忆力很好,而且特别健谈。她说,祖辈留下来的好东西,“火不能烧,水不能灭”,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说话间,奶奶邀请我们去祠堂参观。祠堂位于七框屋的主轴线上,四米宽的木门上部雕有图案。虽历经岁月沧桑,虽有破损,但精美依旧。进门一抬头,就会看到木质的壁柜。过去,这里存放着祖先的祭品和灵位。屋内原来有八仙桌和几把木椅(解放后被没收搬迁)。当年,宗族的婚丧嫁娶都在这里举行。
曾祖父钟清源(钟光光的父亲)是小染坊前任老板,家境并不富裕。钟先生7岁时失去了母亲。他在一所私立学校刻苦学习,并将双脚绑在桌腿上,以压抑自己躁动的本性。 17岁时,他已精通诗词、诗词、散文、赋。他的老师镇海名士于丹元预言:“此子好学有毅力,气度超乎常人,前途不可限量。”光绪十三年(1887年)考中进士,成为同乡。他被戏称为“小脚书生”。
后来,父亲的小染坊生意不景气,钟先生就暂时辍学了。目睹清朝的腐败和外族的屡次入侵,他感叹:“不能与百姓同乐,怎能幸福!”甲午战争后,钟先生先到上海学习日语,自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后又东渡日本。调查研究,一心科学救国。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科学仪器博物馆,开办了科学工作室,撰写并翻译了《科学通证》、《最新化学理论》、《中国工贸词典》等书籍。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蔡元培,并受邀到爱国会和爱国女子学校任教。她还参加蔡发起的中国教育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进行反清革命,并研制炸药以满足革命的需要。
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回乡,与于惠祖、于和勤、黄临生等人创办柴桥四明士社。 1903年主持宁波女学。次年,他受浙江宁波师范大学邀请任教,但被举报,只得回到家乡柴桥。秉承“推动革命不从国民教育着手”的理念。 1905年,钟先生、曹赞臣等人利用柴桥镇原观澜书院的房产,重估价修建新校舍,命名为鹿都书院。从此柴桥就有了学校。为了办好学校,钟老师欠下了巨额债务,又因教学负担过重,积劳成疾。幸运的是,蔡元培先生帮助我并筹集资金在杭州休养。
正是在杭州,钟先生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立志研究植物学。在杭州治疗期间,钟先生坚持在床上自学植物学,很快掌握了现代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1909年病愈后赴宁波,在上海公学任博物教师。还担任商务印书馆《科学通证》主编,主攻植物学研究。 1912年,应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参赞。为了改变我国植物分类的落后状况,他经常下班后随身携带干粮,在山里行走寻找植物。他发誓“行万里路,登万山,立志收藏,尽己所能完成”。后来,钟先生在北京大学等学校担任副教授,讲授植物学。从1918年开始,他用5年的时间走遍了浙江、安徽、闽粤、四川、河南、山西、河北等11个省份。他收集植物标本15万份,水生标本500余份,全部保存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官府赏赐他三千银元。
考虑到钟家人口众多,不能再住在老祖屋里,钟先生于上世纪初用奖金在老宅北侧盖了新房。该房屋为五间二层砖木结构,在当时柴桥的乡村风格中是新颖的。按照风水大师的建议,钟家把老宅和新宅的东西两侧的大门都打开了。当时,人口激增,家庭中频繁添入男子。
1927年8月,浙江大学(原国立中山大学第三)农学院成立,钟先生任教授兼标本仪器系主任。当时他还被任命为西湖博物馆自然部主任。渊博的学识和对工作的热情,赢得了谭锡红院长的赏识。尽管经济困难,他还是拨出50英亩土地建立了植物园。收集了2000多种植物,成为我国近代第一座(大学)植物园。
正当钟先生在植物研究和古籍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时,1937年日本侵华,他被迫离开北平书院植物研究所,只带着手上的手稿回到柴桥大明村。书面和一些信息。他毫不犹豫地扔掉了自己的个人财产,同时保留了沿途大量的资料和标本。回到家乡,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植物学研究,在家中收集了16柜蜡叶植物标本。于庆奶奶说,钟先生生活简朴,热心公益事业。当年他的300银元工资中,他通常用100元作为教育捐款,100元用于扶贫济弱,只留下100元给家人。生活充满梦想,但并不冰冷。最痛苦的是国难。钟先生庆祝七十岁生日不到两年,日寇于1940年7月首次登陆镇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忧国忧乡的极度悲痛中,钟光光先生于当年9月30日去世,享年73岁。
“教物理和化学五年,教博物学一年。” 1918年,国际植物分类组织将钟光光发现的“马鞭草科”属命名为“钟君木”。华南植物研究所将我国仅一属一种的特有孑遗树种之一——具有果香、花香的兰科树冠命名为“观光树”。政府相关部门即将开始修缮钟家大院北侧的新房。这座民国建筑已经倒塌多年,引发无数关注。人们对这个项目期待已久。柴桥地区尚存有钟观光先生的遗物,亟待搜集。新屋修好后,拟开设钟关光纪念馆。这样,尽管圣人已经离开我们70多年,但他的名声将与“中军树”、“旅游树”和中光纪念馆一起永垂不朽。北仑文化可以再添一张“绿色文化”名片。为什么不呢?
江宏于2015年9月19日,钟广光诞辰147周年之际撰文
2016年9月17日钟光光故居改造工程
2016年12月3日,志愿者与钟光光先生同胞钟旭元(右三)、钟强华(左一)参观柴桥大名全光先生故居,并与钟光光先生后人合影留念。
注:2016年11月18日北仑新区时报《围海堤守澜梅山钟家塘钟朝林》(作者:钟绪元、钟强华)介绍了太公钟朝林的事迹景德堂钟家。
摄影:陈如琪、Linda、姜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