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化医集团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凤凰涅槃到中国企业500强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40年,重庆化药集团深化改革,勇于开放,锐意创新,谱写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篇章。 40年来,华谊人始终坚持“锐意进取、持之以恒”的企业精神。集团产业版图逐步扩大,拥有化工、医药、盐业三大主业以及物流、资产金融、工程服务、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工业涉及18个生产和销售领域,2017年实现财务销售收入420亿元,位列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第355位。重庆建峰实业集团、重庆天元集团、重庆卡贝勒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成长充满了与时俱进的希望和梦想,很好地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足迹向上。
重庆建峰实业集团谱写转型发展新篇章
重庆建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锋集团)前身为核工业816厂。始建于1966年,原为三级核军工企业,现为重庆化工医疗控股(集团)公司骨干企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今天的建峰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生产、科研、贸易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综合性企业,是重庆市领先的新型肥料、化工新材料和基础化工产品供应商。
转入——
化肥大项目的获胜之路
1984年,主要生产核产品的三线建设项目816工程停产。按照国家战略布局要求,816厂就地停办,转为民用。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816厂重点选择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项目。 816人首先想到了化肥项目,提出以涪陵当地煤炭为资源,建设年产13万吨合成氨的化工项目。后来逐步修改,利用川东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基本建成的基础设施,争取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型化肥项目。这是一个拥有“三线精神”和“三线基因”的企业的选择。
1993年10月14日,经过五年奋斗、四年建设,大型化肥厂终于顺利投产,生产出第一批尿素,成为核工业系统停军转民的一面旗帜。 3年时间,勤奋的建峰人完全掌握了工艺流程和设备性能,运行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6年10月30日,建丰化肥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化肥设备的生产、运行和开工率迈上新台阶。
用汗水和努力,建丰第一套大型化肥已经建成。一座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型化肥厂的雄伟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领土 -
融入重庆地方经济发展
2002年,建峰公司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成为市属国有企业。 2004年,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并入重庆化药控股(集团)公司,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建峰做强做优。
凭借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过硬的产品品质,建丰在多方帮助下制定了做大化肥产业的中期发展目标。第二个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大型化肥项目应运而生。从2005年7月市政府批准立项,到2008年5月16日全面启动现场施工,再到2010年8月顺利竣工,建峰公司投入了近5年时间建设第二套的大型化肥。该项目立项时被誉为重庆直辖十周年十大工业礼品之一。已成为国内单机规模最大、综合能耗最低、产品质量优良、具备长期连续运行能力的先进生产装置。
做精——
企业转型升级
2011年以来,化工行业进入“行业寒冬”。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迫使建峰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
在化肥领域,传统单质尿素的需求面临下降趋势。 2010年起,建丰开始与优势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开发添加微量元素的增效氮肥,满足市场需求。 2012年起,螯合钾、锌、二苯乙烯等系列增效尿素陆续上市。
2012年以来,建丰逐年增加增效尿素产销量,满足市场需求。几年来,具有建峰特色的系列增效尿素累计销量已突破100万吨,增强了公司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增效尿素投放市场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这是对企业最大的褒奖。
2013年,建峰成立专家工作室,建成车用尿素生产试验装置; 2014年,先后生产出合格的车用尿素溶液产品和颗粒车用尿素,并通过中国汽车工业ISO/:2009认证并获得认证证书,同年,剑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并荣获“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2015年,建峰对包装系统进行产能扩建,实现车用液态尿素全自动包装,具备每小时10吨的包装能力,年包装能力达7万吨。至此,建丰实现了从农用尿素向工业尿素及环保产品的转变。
https://img2.baidu.com/it/u=2178473942,286690583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97&h=500
2012年,基于企业发展需要,建峰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投资28亿元新建聚四氢呋喃及配套设备。同时,延伸尿素产业链,开发下游产品做出新贡献。从此,农资、化工新材料、氟化工、精细化工、工业技术服务等产品产业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局面。
建峰集团水运物流
重庆天元集团迈向绿色循环发展
目前,重庆天元集团公司的主要产品有离子膜烧碱、液氯、甲烷氯化物、次氯酸钠、双氧水、聚苯硫醚等,也是一家以化工产品贸易和运输业务为主的经营综合体。近年来,集团致力于氯、氢化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氟化工、特种新材料(包括PPS)、巯基系列等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并在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
锐意进取,力争跨越
重庆天元集团成立之初,产品结构单一,以氯碱基础化工产品为主,“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制约了企业的生存。 2015年,集团成立第一年,市场遭遇寒冬。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此外,集团资金极度紧张,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亏损十分严重。面对困难,集团在保证当前生产经营、努力求生存、求生存的同时,确定了“一转、一一线、一集团、一链条”的总体发展路径,沿用传统氯碱产业以此为平台,大力开发和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项目,先后与上市公司浙江永泰科技、四川三元实业合资合作开展含氯芳香族系列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合资及与南京红太阳合作开发吡啶杂环“三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产业链项目、与四川广通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纤维级PPS新材料项目相继启动实施。从2015年亏损3亿元,到2016年经营大幅扭亏为盈,2017年首次扭亏为盈,2018年1月至10月,实现盈利近8000万元。
布局结构优化升级
2015年至2017年,集团以氯碱基础化学品为平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向生命科学化学品(三药及中间体等)、新型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发展。材料(PPS等),并通过合资合作引进了一批耗氯耗碱、耗氢耗酸项目,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 2018年,集团明确了打造生命科学及特种新材料产业生态链的企业愿景,提出了“3+1”产业生态链的具体实施路径,即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链。涪陵白涛化工园区连锁。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新特材料产业生态链、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生命科学产业生态链,以及废盐水回收和氯化氢循环利用平台。
天元化工以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首先以氯碱产业为平台,引进永源盛项目、双氧水项目、五氯吡啶项目等氯碱氢配套产业链;以废盐水和副产氯化氢回收利用为平台,建设液体氯化钙项目、综合利用钢洗废酸生产三氯化铁项目、综合利用副产硫酸生产磷酸锌项目、氯甲烷扩能项目和稀盐酸浓缩处理项目实现副产品资源化处理,变废为宝。我们以技术研发、投资合作、盘活闲置资产为平台,实现精细化、差异化。产品道路上,固体光气项目和光引发剂项目的合作开发目前正在加速,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化工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传统石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向。 PPS被公认为六大通用工程塑料和八大航空航天材料之一。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环保行业、纺织行业、电子电气行业、国防工业、化工、建材行业,特别是汽车行业。 PPS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集团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PPS新工艺并成功开展生产。 2017年8月,PPS新材料项目第一条生产线一次性试运行成功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集团转型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注入强劲新动能
重庆天元集团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子公司天元化工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绿色工厂”、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庆市创新百强企业等称号等,并多次荣获重庆市创新百强企业。和涪陵区科技创新奖励和奖励,形成了重庆天元集团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前沿。
创新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天元化工申报的巯基丙酸、食品级烧碱、氯仿、二氯甲烷、四氯乙烯新产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获批列入2016年、2017年重庆市技术创新引导项目推荐性目录;申报的食品级烧碱、二氯甲烷、氯仿荣获2017年重庆市重大新产品。2016年新产品销售收入44109万元,2017年66505万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7亿元。 2018.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集团加大科技投入。 2017年,其研发投入总计2356万元,预计2018年将不少于2500万元。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国有资本与市场结合的重要形式。本集团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旗下子公司应天汇氯碱、重庆天源化工运贸有限公司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果。由于非公有资本的引入,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机制更加市场化,现有国有企业更加市场化。企业的实力和民营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应天汇氯碱利润总额逐年增长,2015年达到110万元,2016年达到5000万元,2017年近亿元。
创新商务合作模式。天元化工发挥基础化工原料优势,利用现有低效闲置资产和部分富余公用工程条件引进投资项目。还推动技术、服务等智力团队建设,“引凤入巢”,实现共赢,推动新旧动能。转变。在引进合作团队的同时,我们还将对项目投资机会分析、项目安全环境可行性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为有效投资发挥关键作用。双氧水项目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生产管理团队,延伸了剩余氢气价值链;钢铁洗废酸生产三氯化铁、稀盐酸浓缩等项目引进资金和技术;巯基丙酸甲酯、盐酸半胱胺、光引发剂等项目不仅引进资金和技术,还依托已成立的市级技术中心和正在建设的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加大医药中间体、新材料等项目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实现深度应用合作。
扎实推进减肥健身,提高质量和效率。 2016年集团实现降本增效9,394万元,2017年集团实现降本增效7,576万元。为PPS项目争取20余项优惠政策、510万元优惠补贴、3246万元新材料技术改造专项补贴。同时,企业层级得到压缩,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僵尸空壳公司关闭注销工作稳步推进。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三供一业”分离转移任务;岗位任命、人员配备、人员配备“三定”已完成。 。
聚苯硫醚(PPS)树脂项目开工仪式
重庆卡贝勒化工公司扭亏为盈,脱胎换骨
https://img0.baidu.com/it/u=3812020455,320815802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80&h=475
重庆卡贝勒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4月9日,隶属于重庆化工控股(集团)公司,位于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产品包括甲醇、合成气、蒸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卡贝拉公司2017年首次扭亏为盈,2018年继续保持盈利,资产负债率较2017年底继续下降2.83%。
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
公司运用对标管理,开展优化对标、行业先进标准对标、装置设计对标、历史最佳工况对标、装置设计指标和装置缺陷对标,依托现有设备、产品、水龙头挖潜增效,实施技改项目7个。每次技术改造每年可节省成本1000万元左右。目前,公司所有装置均达到设计指标,处于同行业一流水平。已成为石化行业重点耗能产品能效的标杆。水、电、污水单位消耗量逐年下降。
在成本控制方面,我们坚持点线面管理。团队每天对班次的生产消耗和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做好消耗差异;经济运行岗位每天对全天的生产作业和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生产运营每周进行横向比较,部门每月进行比较成本分析;定期组织各类专题会议,成立调研小组,制定问题清单……从生产到管理,从生产设备到技术,公司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甲醇产品优质率100%。
公司运用奖励杠杆,激励全员参与精细化管理,通过全员金点子工程、发现隐患奖励、大型劳动竞赛等方式,激发全体员工的“斗志”。去年以来,通过全体员工的参与,公司已采纳员工合理化建议110余条,极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实现多方共生、共赢发展
“诚信、完美、奉献、共赢”是化工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卡贝拉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卡贝拉扭亏为盈的内生动力之一。
近年来,甲醇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不断下滑。直到2016年,甲醇价格一直上涨,价格翻了好几倍。供应商为了寻求利润空间,多次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只有卡贝拉严格执行其签署的协议,并高度重视诚信。
该公司试运行期间,合成机压缩机喘振,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天就是损失200万元。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侯伟坚守现场两天两夜,多次改进流程,确保压缩机检修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两年来,他带领团队组织实施了具有石蜡过滤功能的甲醇分离系统、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等十多个技改项目,并获得国家专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公司里随处可见。随着公司的发展,员工也实现了个人价值,使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双赢。
成为甲醇行业能源消费领跑者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卡贝拉面临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多种挑战。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战略理念,继续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
在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公司善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
补充:公司正在有序推进合成气制乙醇、MTO等项目前期论证,并与周边潜在甲醇用户就MMA、醇醚燃料等项目开展合作。从甲醇生产向下游延伸,结合氢气、合成气等原料,探索生产甲醇蛋白、乙醇、丙烯等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产业结构多元化、原料多元化结构,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做减法:公司组织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和燃煤锅炉提质示范,逐步淘汰落后低效产能,盘活不良资产,简兵简政,降本增效,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公司的发展。
做倍增:公司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累计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其中9项已获授权,为公司创造了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 2018年,公司成功入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申请重庆市级技术中心资质,有效发挥了技术效益倍增的效果,有效构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分立方式: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战略投资者或其他相关业务方积极寻求合资合作,努力实行股权合作,实现股权多元化,组建合资公司,并按照严控增量、落实到位的原则分类施策,有效降低企业负债率成本,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企业优化升级。 (文:杨玉兰、薛岩、曾淑媛、吴真真、谢邦妮,图片由公司提供)
员工检查甲醇装置运行安全
(更多资讯请订阅《中国化工报》,邮件码1-44,或下载中国化工报客户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