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圆圆个展上海楼在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展出,聚焦1940-1950年代旧金山华裔女性舞者传奇
2020年11月8日至12月27日,青年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杨元元在上海静安区苏河湾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举办个展《上海中心大厦》。展览以一系列纪实短片、图像和文献为中心,围绕杨媛媛当时创作的歌曲展开多元化的媒体叙事。 20世纪40年代和1950年代活跃在旧金山唐人街夜总会的70后和90后。它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和底层的一段生活。华人移民的早期历史,试图展现这段历史与今天的联系。纪录片《女人的世界》海报,图为舞蹈家Coby Yee(于金桥饰)。纪录片讲述了一群70岁至90岁的中国女舞者晚年重回巡演之路的故事。
上海Lou/Low曾经是旧金山唐人街一家颇受欢迎的中餐馆,位于格兰大道532号。它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甚至在1958年成为最受美国中产阶级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周六晚邮报》(The Post)。杨媛媛个展《上海中心大厦》海报的背景是一张唐人街街景明信片,上面挂着“Low”中餐馆的招牌。
《杨媛媛个展:上海中心大厦》海报所使用的背景图片正是这张编号-23的唐人街街景明信片。
为什么北美一个以华人女舞者为主题的艺术展的主题借用了旧金山一家中餐馆的中英文名——“上海中心大厦”?这可以从中国女舞者首次踏足的表演场地——故宫夜总会(市)说起。
故宫“杂碎夜店”之旅
20世纪30年代,旧金山地区兴起了吃中餐、看表演的“杂碎”巡回演出。 “杂碎夜店”是一家中式夜店,而“杂碎”是早期广东移民为了适应美国人口味而制作的一道传统粤菜。它是用各种肉类或海鲜,与豆芽、白菜、芹菜等蔬菜一起炒,然后裹上淀粉勾芡的酱汁,类似拌菜,很受欢迎。 1896年8月28日晚,清朝重臣李鸿章抵达纽约港开始访问美国。他受到了皇家的接待。激动的媒体追问李鸿章一行人一切与中国有关的事情,包括随行的中国厨师为李鸿章做的菜肴。媒体的炒作 在众多菜肴中,“杂碎”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美食的异国杰作。杂碎热潮蔓延开来。 “chop suey”在粤语中的英文发音是Chop Suey。杂碎逐渐演变成了美式中餐的代名词,杂碎店就是中餐馆。到了20世纪30年代和1940年代,纽约和旧金山的唐人街里已经出现了很多杂碎的招牌。杨媛媛个展《上海中心》所使用的明信片中,店名上方还悬挂着巨大的竖牌“杂碎”,意在以其异域风情吸引顾客。
此前,192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具有中国夜店特色的传统高档中餐厅主要提供现场西式乐队音乐和派对体验。相比之下,“杂碎夜总会”的现场歌舞表演者主要是亚洲人。他们穿梭于唐人街各大夜总会的演出间,以东方风情吸引更多主流拉美裔顾客。故宫是这类内脏夜总会中的佼佼者。
1970年5月,故宫夜总会位于363街一栋大楼的二楼
紫禁城于 1938 年 12 月 22 日在粉碎街 363 号(363,紧邻旧金山市中心联合广场,距格兰特大道唐人街大门仅一个街区)开业,提供中式或美式晚餐以及鸡尾酒和其他饮品,创始人刘英培(低)答应了。客人可以享受到与唐人街本身一样的当地特色美食和独特的表演(一场演出就是如此)。故宫每晚有三场演出,每场约45分钟,包括歌手、舞蹈和杂耍表演。几乎所有艺术家都是出生在美国、在好莱坞音乐剧和广播爵士乐陪伴下长大的美籍华人。杨元元《上海中心大厦》个展中的中国女舞者Coby Yee(于金桥饰)等人在故宫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她们穿着闪闪发光的亮片裙和流苏裙,呈现出华丽的盖茨比风格。还是东方服饰,现场表演美国爵士时代(1920年代至1950年代)非常流行的《波拉西》(喜剧歌舞剧),光彩夺目,充满活力,名声大噪。著名主流媒体《生活》杂志甚至于1940年12月9日发表了一篇关于故宫夜总会的四版特稿,题为《生活进‘城’,桑包第一夜总会》。这座城市的名气吸引了大批政要、电影明星和商人前来体验异国风情。
故宫菜单封面,封面肖像是老板刘英培。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卷入太平洋二战,激发了美国人对中国作为盟友的新迷恋。与此同时,大批来自各军种的士兵驻扎在旧金山,军事造船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无数的十万工人,具有异国情调和神秘东方符号的中国夜总会成为了他们的娱乐场所。目的地。市场需求的刺激和故宫夜总会的示范作用,促使其他中国主题夜总会纷纷涌现,形成了唐人街独特的文化娱乐奇观。鼎盛时期,旧金山有六家华人夜总会,提供全华人帅哥美女的表演。这些夜总会大多在唐人街,名称如The's Lair、The Lion's Den/、Sky Room/、Kubla Khan(忽必烈汗夜总会)等,都含有龙、狮子、可汗等形象……,无一不体现出异域风情。除了滑稽歌舞外,夜总会现场表演还包括低吟的流行歌曲、优雅的国标舞、激情快节奏的伦巴和曼波、惊险的杂技表演等。
https://img0.baidu.com/it/u=2334609645,258452727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333
故宫明星艺术家Coby Yee擅长服装设计。图为她在紫禁城展示与伴舞们设计的服装。
在美籍华人因歧视而被忽视、沉默的时代,“杂碎夜总会”为第一代华人乃至亚裔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抵抗种族文化束缚、追求好莱坞梦想的平台。艺术先锋麦大星在故宫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也曾转战Club等多家夜店。亚裔美国人通过游览“杂碎”夜总会成功进入娱乐业,这些夜总会提供“杂碎”中餐,融合了全美和东方元素。旧金山唐人街夜总会的一些表演虽然偏向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但另一方面却颠覆了以往对华裔美国人对应洗衣和内脏的刻板印象。
上海中心大厦/Low's 东方现代与粤式风格
如果说提供杂碎餐饮的故宫最初定位是一家夜总会,那么成立于1913年、位于旧金山格兰特大道532号的上海House/Low最早定位是一家餐厅。创始人是广东滑县华侨DW Low(中文名刘迪华)。 )。 1934年,赴美留学的林振勇在当年的《时事月刊》第11卷第5期中记录了他等人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就餐经历, 《旅美路洪昭(一)》:“巴拿马华侨熊军、朱军,我们访问期间,到上海楼吃午饭,这是美国最华丽的中餐厅。”金山,装饰得东方宫殿风格,四壁绘有我国的各种壁画、挂灯、彩画,令人眼花缭乱。许多展示上海中心大厦内部宏伟的明信片证明了林振勇所言属实,一张编号为9A-H241的明信片“金山正步上海中心”的广告文字描述其拥有“最现代的鸡尾酒吧”和“壁画”。东方艺术家最近完成的美丽中国风景画。”
《金山主港上海中心大厦》明信片
一张大约1938年的“上海楼”中英双语菜单卡详细记录了该餐厅的历史:菜单卡声称“上海楼”是“太平洋沿岸最好的中餐厅”,“致力于为世界精英服务”。美国和中国。” 1921年,业务扩大,餐厅“外观宏伟,装饰华丽,餐饮用品精良”。当时,上海酒家提供了251个菜品,近140种中式菜肴,其中包括14种炒杂碎(包括李鸿忠杂碎)和9种炒面。 16种中式甜品+冰淇淋:荔枝、菠萝蜜、龙眼、沙梨、杨桃、甜蔗、什锦姜、金橘、什锦水果、青梅、粒姜、哈密瓜、杏仁饼、年糕、荔枝干、中式什锦糖果;还有一些未列出的餐点,但客户可以要求提供。这些甜品也展现了餐厅的粤式风味;当时,上海餐厅的菜单上也列出了美式菜单,但除了三明治和沙拉外,单品较少。因此,无论从创始人还是菜单来看,这家名为“上海之家”的中餐厅都是一家地道的粤式美式中餐厅。
随着顾客数量“与时俱增”,餐厅创始人“仍然觉得大多数顾客都对缺少音乐和舞蹈感到遗憾”。因此,1923年,上海之家在格兰特大道453号附近开设了一家类似夜总会的分店“新上海”。 /新咖啡厅主营中西餐、音乐舞蹈,承办数百人的大型宴会。 “顾客日夜纷至沓来,场面热闹繁华,堪比珠江。”这里的“与珠江比美、繁华”,进一步彰显了“上海中心大厦”的粤式风格。
随着旧金山唐人街黄金时代的到来,“新上海”也被称为“俱乐部”。当时一张编号为1B-H50的明信片,标题为“NewClub in 's Big Port”,自称是“The only ”(唐人街唯一的夜总会),随后“New /Club”的菜单也显示在全英文,这说明服务定位已经转向西方人了,而且提供中餐和美餐。中餐单品类包括Soups、Chop Suey、Duck、、Boild(汤面)、Chow Mein(炒面)、(什锦蔬菜,实际上是点菜)、Fried Rice(炒饭)、(中式甜品)等,也是典型的美式中餐。
新上海/俱乐部菜单封面
与刘英培一样,刘迪华也是20世纪20年代至1950年代唐人街最受欢迎的夜总会老板之一。从1940年代起,他与儿子雷·洛(Ray Lowe,1922-2000,1942年加入美国空军,并担任“飞虎队”空军翻译)共同管理上海中心大厦和夜总会。 1946年,有“北美草药大王”之称的台山华人百万富翁方云(1883-1968)投资并管理俱乐部,引入表演艺术,如来自中国的扇子舞者、魔术师、杂技演员和歌手。人员方面,与故宫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关系。
有趣的是,以“上海中心大厦”甚至“上海”命名的粤式美式中餐厅并不少见。美国几乎到处都有以“上海”命名的餐馆。美籍华人收藏家陈灿培向暨南大学图书馆捐赠的早期中餐菜单中,有加州的老咖啡馆和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上海餐厅/客栈。等等,其实主要经营美式粤菜。
与旧金山上海中心大厦同年建立,享有盛誉,由广东台山移民、被誉为“洛克菲勒”的莫伊·托伊·尼(英文名Toy)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开设。中国” (” ”)。中餐厅Toy's中文名为“上海中心大厦”。梅彩秋于1913年建造了玩具大厦(简称玩具),这是一栋六层的中式怀旧风格建筑。根据建筑外墙一侧的广告,上海大厦在二楼。店门前挂着Toy’s、Chop Suey和三行广告文字,阐释上海中心大厦集餐饮娱乐于一体,并用时下最流行的“杂碎”概念来吸引顾客。一份20世纪30年代至1939年代上海餐馆的菜单显示,风格(中式)和风格(美式)菜肴的比例约为一半对一半,共有127种中式菜肴,仍然以炒杂碎、炒面、炒饭和菜品为主。福永鸡蛋。 ,包括中国进口的果脯、水果罐头、糕点,以及乌龙茶、芦笋茶等6种进口茶。上海大厦被誉为当时美国最大、最豪华的中餐馆,而玩具大厦则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密尔沃基颇受欢迎的娱乐场所。 1926年,梅彩秋又建造了广州东山现存最大的花园式住宅“彩园”。 1946年,梅彩秋落叶归根,回到广州。他于 1955 年去世。
The Toy是一座建于威斯康星州5月的中式餐厅大楼,二楼设有上海餐厅。这张照片来自密尔沃基公共图书馆的“密尔沃基历史照片库”,拍摄日期为 1932 年。
https://img2.baidu.com/it/u=1259287142,187522328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上海中心大厦”背后的身份困境与焦虑
一家主打粤菜、与上海没有实际联系的中餐厅为何取名为“上海中心大厦”?
回到历史场景,上海作为首批通商口岸之一开放后,洋货、外资大量涌入,上海客观上迎来了自身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和19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被誉为“东方巴黎”。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娱乐业也迎来了狂欢和热闹的时期。上海拥有当时最热闹的舞池和最流行的爵士乐。作家白先勇写了尹雪岩和金大坂,他们是武陵的年轻人,在老上海的俱乐部里竞争。 “派拉蒙”舞厅最受欢迎舞者的缩影。当时上海的娱乐业在远东地区也是第一,具有国际影响力。 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完成《摩登时代》后环游世界。三个月内他两次来上海,并拜访了派拉蒙。
除了享誉国际之外,色彩斑斓、珠光宝气、现代化的上海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也是东方风格的代名词。这可能是因为它与上海无关,但它也被西班牙裔白人视为异国情调的地方。美国粤菜馆、夜总会争相冠名“上海”。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东方”有过一段极为辛酸的论述:“他们不能表达自己,必须由别人来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在一个人们因为种族歧视而被排斥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吸引顾客、获得生存,早期拥有话语权的中国企业家有意无意地迎合了东方主义求新的底层逻辑。他们所“表达”的“东方”、“中国”,实际上沿袭了西方文化语境中已经存在的概念。 “明确表达”为异质性。
尽管如此,在被迫失语的时空场域中,诸如“上海中心”/Low和上海俱乐部(Club)等仍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广东侨民华人群体对民族价值观和自我认同的认同。其文化根源已经迁移。引用1938年左右《上海酒家》的中英双语菜单,是带有广告性质的七字叙事编排《计声》,传达出岭南故乡的情怀:
出差归来,夕阳西下,何必卖酒问谁家呢?这座建筑的名字应该被上海记住,它应该像珠江一样美丽。
小座超凡脱俗,气势磅礴,犹如蓬莱。山海珍宝铺开,宴席开张,北海激情也欢乐。
画的四壁令人耳目一新,是祖国湖光山色的精彩写照。仿佛您在钓鱼时来到了古老的池塘,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客人。
琳琅的诗词诗词被著名艺术家收藏,精美的雕刻刺绣令人赞不绝口。中华文化的精髓传到了新大陆,中国也通过教义传入了西方。
青光来到桌前,青灯笼外月色缭绕。我举杯问嫦娥:“天上地下多幸福啊?”
夜深人静,又想醉一醉。不醉不归,醉歌不归。念完后,期待有朝一日再相见,所以不要羞于卖酒再来。
将“上海”、“珠江”、“祖国”、“中国”、“新世界”、“西域”等意象组合在排鲁,可以延伸“边缘”与“中心”、“自我”与“自我”之间的文化输出。 “其他”还有很多转型的话题。
艺术家杨媛媛个展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主题,灵感来源于后殖民翻译理论中“语音中心主义”的分析——强调发音优先于文本意义。中餐厅“上海楼”发音中的异域风情胜过文字的粤语调性。作为此次个展的主题,《上海楼》聚焦了一群华裔女舞者在北美的传奇人生史,体现了她们对强加于其上的种族主义的反抗理解,并清晰地表达了故宫的魅力。 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俱乐部声音中美丽的东方面孔和东方风格优于当时“抵抗”的语义内涵,或者隐藏了“抵抗”的内涵“杂碎夜店”的声光幻影背后。
在“上海现代”与粤语调性之间,在“自我东方化”与“去东方化”的悖论中,不正是折射出美式中餐馆及其“杂碎夜店”的身份困境与焦虑吗?时代?这或许是个展《上海中心大厦》的重点之一。
【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项目”“北美粤菜中餐图像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成果,首发于澎湃新闻。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