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后争议不断:为何中国读者对其作品评价两极分化?
1 蓝天 1我认为莫言的作品之所以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是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虽然有红高粱电影,也有不同的评价,但说实话,我无法称赞有多少人看过他的作品,有多少人认识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并且成为第一个获得文学奖的中国人,这当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有人说,无论哪个外国获得这个奖项,整个国家都太疯狂了。看来中国人对这个奖项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不懂艺术,或者不看重荣誉。 ?我不这么认为。屠呦呦呢?中国女排怎么样?鲁迅呢?一篇几千字的时事通讯怎么样,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多数中国人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并不高兴。首先,有很多人否认自己看过他的作品。其次,对莫言获奖理由和言论感到高兴的人并不多。而且,自从他获得诺贝尔奖以来,负面评论也不少。许多。第三,无论莫言的作品受到多少赞扬,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都无法否认抹黑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事实(笔者认为是揭露)。有很多肮脏和奇怪的东西,包括使用的语言,还有一些评论提到了他的作品。还有一个诽谤我们美国敌人的阴谋。这就是中国从来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大原因,而在中国现在的文坛,他并没有超越过去和今天的所有人,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人。酒吧。到底,从提名到评委再到最终决定,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到底是谁的呢?自然是迎合了西方的口味,并给予了如此高的报酬。不管是否符合我们国家的文艺方针、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这取决于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的道德,比如生孩子的形象。 ,借了很多孩子生了女儿,最后借了外来物种生了儿子。且不说她不是中国“母亲”的形象,但作为原型,有一个借种,但国家能在莫言的作品中找到母亲吗?小说可以虚构,这是莫言的权利。他能根据自己的创作观点发挥自己的才能,写出让西方人捧腹大笑的“好文章”,在中国也受到一些人的称赞。他获得了大奖,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西方人颁发了诺贝尔奖,有人称赞他,就要求所有中国人崇拜他和他的作品。相反,我个人认为国内对他没有太多争议,而是反对他。许多。
巨遗憾周一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莫言的获奖和莫名的愤怒
文/大瑞易志冰
https://img1.baidu.com/it/u=3260201591,91018126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引起了很多讨论和不同意见。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莫名的愤怒和蔑视。在其他国家,一旦作家获得诺贝尔奖,举国欢庆。不仅仅是那些小国或“第三世界”国家。据我了解,国人对于莫言获奖的热情并不高,甚至是冷漠的,这远不如女排五连冠时。然而,一些怕热的人却出来大喊“冷静!” “冷静下来!”并告诉大家“百分之四十的诺奖获奖作品都被判错了”“如果莫言的作品真的有那么四十,我们该怎么办?”他一边称赞“莫言本人很冷静”,一边批评大家“范进考中了”,告诫大家“现在最需要的不是‘诺奖’,不是文学中的‘魔力’,而是它”。是哲学理性,是对某一事物的群体理性。”
这有点好笑!
首先,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考中了的范进并没有发疯,但没有考中的解说却过敏了。其次,就是风马牛。我们如何对文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如何对人群进行哲学思考?诺贝尔文学奖是民事考试吗?对于一个国家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事。不管对错,至少有一个最低标准。就算举国庆祝,也没有什么问题。记者云集,出书,建纪念馆,企业也来搭便车。一切都很自然,但怎么会太热呢?更何况,从全国范围来看,其实并不存在“过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针对“过热”的怨恨呢?
让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再次大放异彩,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无论动机和效果如何,都需要天赋;魔鬼和天使都不是平庸的。诺贝尔奖盛赞莫言:“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当代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来的大多数作家更有趣、更震撼”——尽管从熟悉中国的人的角度来看,莫言的写作还不够。但我们可能写得比莫言好,甚至不写。
那位大喊莫言过热的评论员,在自曝曾为“西影”工作过的身份后,还透露,“西影”准备拍摄《红高粱》时,认为原片的“语言太离谱”。坏的”。只是因为张艺谋认为“故事好”才拍下来。
说白了,就是有点无知。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不是一回事吧?原著把一个老套的抗日故事讲得如此新鲜,如此阳刚的张扬,如此性感的语言,怎么能称之为“烂”呢?光是“我奶奶”这个人物名,平庸的作者也不一定能想出来!孩子的叙事视角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至少不需要成熟的语言。恐怕作者的考虑比这位评论者更多吧?
https://img2.baidu.com/it/u=312771159,377315081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6
当今后现代作品的语言更加“糟糕”,但莫言却有些先锋,具有后现代人无法容忍的学者诗人风格。上世纪末,开国不久,没有任何禁忌,一切都在探索。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言的成功发展至少可以与刘新武、何世光、阿城、韩少功、戴厚英、残雪、扎西达瓦等一起被称赞。你不能做一个轻浮的“汪洋露露罗”。那个时候的”,对吗?更何况莫言后来还是很活跃的。在这个多元文化和文学边缘化的时代,不表达尊重可以,但不要咒骂。
我读到也有一神论者。他反对将莫言获奖与“增强国家实力”挂钩,并举例证明“在毒品泛滥的哥伦比亚,也有作家获得过这个奖项”。他还引用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的话说,“这只是一个文学奖”。当然,我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不是先国力后文学。然而,文学实力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国力”,因为它可以解放人们的精神,促进其他民族实力的涌现。所以,不能说曲解放马来西亚高兴,无非就是莫言。
无独有偶,这位解说员和之前的解说员一样,居高临下地称赞莫言说“我很清醒”。然而,文学并不是真正的“清醒”职业。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说过:“文学创作不是靠逻辑,而是靠激情和冲动”。所以,一个作家即使得了奖,即使冲动也很正常。清醒不需要特别的赞扬。评论员补充道:“其实,莫言获奖并非偶然。如果瑞典没有懂中文的翻译,他就会利用业余时间,将莫言的作品翻译成瑞典语出版,这样诺贝尔奖就能获得诺贝尔奖。”评委和很多瑞典读者都知道莫言,莫言的作品怎么能获奖呢?” ——这相当于说:“不煮怎么能做出熟饭呢?煮生米其实是很偶然的。”评论员接着说:“如果他不翻译莫言的作品,而是翻译陈忠实的《白鹿原》并出版,获胜者可能是陈忠实。” ——这相当于说:“如果不是米,小麦也能煮‘挣米’。”无论陈忠实的成就如何,陈忠实称莫言为“偶然”的决定实在是有点疯狂。不仅是陈忠实,还有何世光(请读他的《种粮老人》和《苦寒行》)和阿城(请读他的《三王》),我也觉得他们能赢诺贝尔奖,但我不认为他们应该取代莫言 另外,请解释一下以下“意外”:台湾的“联合文学奖”、法国的“巴泰隆外国文学奖”、“法国骑士勋章”。文学与艺术”、意大利“普利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小说奖”、美国纽曼中文奖文学奖和“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英雄却不懂得尊重和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大义的高度不必提,但至少我们应该尊重它,没有理由站在高处赞扬和批评,更没有理由有一颗葡萄。心理。无论如何,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事,也不是什么值得怨恨或不屑的事情。如果你忽略另一位成为外国人的中国作家的话,这对中国来说是“世界第一”的事件。它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活力,照亮了那些在遥远的中国大陆坚持文学的孤独作家的心灵,有利于人类的交流和进步,也符合诺贝尔的愿望。这不是说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吗?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算一个。因为茅盾文学奖也颁给了莫言,可见他确实是顺应了潮流。
别的不多说,文学争论是必要的,但至少作家应该懂得互相同情,不是吗?
2013年大年初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