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1-5 18:01:00

莫言文学画像:沉默与悲悯的交织,2012年中国文学里程碑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为莫言画一幅“肖像”。

通过这幅“肖像”,我想尝试呈现出我对他的理解:沉默寡言、内敛沉稳;但另一方面,也有他不为人知的品质:怀旧、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池塘般的柔软。秋湖的慈悲……

点击查看《问泰晤士2》特别企划

莫言:笑、怒、骂都是无稽之谈。

但这次采访却让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他内心世界的大门。门外的人曾让我们仰望山;但这个门里面的人却更加真实、真诚、透明、生动。

人与作品,意义丰富,趣味无穷,往往是同源的。

2012年对于莫言和中国作家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无论怎么写,都将墨色浓墨地铭刻在中国文学史册上。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授予他的获奖感言的最后一句话是:“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的大潮淹没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声音。”

此后的八年里,莫言饱受外界质疑,陷入诺贝尔奖的“魔咒”,再也没有发布任何新作品。

作家苏童表示,诺贝尔奖对莫言来说既是“桂冠”,也是“枷锁”。获奖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更高的期望,一度让他无法继续创作。

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马克对莫言毫不怀疑:“我相信莫言获奖后仍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确实有力量,没有人能阻止他。”

所以,这八年,是莫言陷入“凡事”,努力挣脱、获得动力的八年:“这八年,我一直在创作,或者准备创作。奖项。”

今年7月底,莫言如期出版了新书《大器晚成》。

书的封面上,印着两行字:

“十年积累,人事全新,一言筑千墙”。

对于莫言来说,这是一次盛大的回归,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书名中的“晚熟”并不是“早熟的智慧”的反义词。莫言对此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我认为‘大器晚成’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和短语。首先,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任何一个从事艺术的人都不愿意过早地固定自己的风格,而这种艺术对创新和变革的追求,或许是所有创作者最根本的内心追求。”

除了艺术上的不自力更生之外,在莫言看来,“晚熟”还代表着一种“积少成多,大器晚成”和“韬光养晦”的大智慧。等待行动的机会。”

1985年,莫言的《透明胡萝卜》问世。那时,他还不到30岁。

次年,他创作了震惊文坛的《红高粱》。因此,从成名的年龄来看,莫言绝不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

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诗人或作家很难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风格。他陷入了固定的刻板印象中,并且经常坚持自己的方式。但莫言希望自己的风格不断创新、多变,包括题材和写作方法,能够不断超越过去。限制。

而这篇《大器晚成》,是作者名字第一次真正出现在文章中。这显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这个“莫言”并不是另一个“莫言”,尽管他们之间有精神上的联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使者”。

对于这个巧妙的安排,莫言解释道:“小说中的莫言其实是我的分身,就像孙悟空拔下的头发一样,他执行我的指令,但他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我决定观察并记录莫言与人物互动的过程。”

在新作中,“莫言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并注入了新的元素——狂野奔放中的冷静直率,梦幻传奇中的具​​象现实主义。”

在他的笔下,曾经的宏大叙事,演变成这12个独立故事中的平凡轶事和小人物的弱点。

https://img1.baidu.com/it/u=954074554,19739005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61

《红唇绿口》中,“高参”秦桂英熟悉互联网的运行规则。为了赚钱、闹事,她会不择手段地闹事。

她麾下有数百名顽固的巨魔,她的言论可以在互联网上掀起巨大的波澜。

文章中,她说了一番深刻的话,“网络可以把人变成鬼,也可以把鬼变成人。当然,它也可以把人变成神……”

其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读完这12个故事,我发现这部小说具有真正的散文味道——“形散而神不散”。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纵横交错,串联起来的是一个时代的沧桑。 ,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他的许多小说中,家乡高密是一个不变的背景。在这片他深爱、敬重的土地上,红高粱照亮了天空。这里的人们生老病死,为生存而努力奋斗,上演了一幕幕戏剧。时间与命运的悲剧与喜剧。

《大器晚成》的背景依然是他熟悉的家乡,但让他无限悲伤又加倍荒诞的是,获奖后他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夜之间变成了著名的繁华旅游胜地。各种新建景观“土匪窝点”、“县衙”相继出现。 “我的五栋摇摇欲坠的房子也正式挂上了标志,成为了旅游景点。”

莫言对于家乡“今非昔比”的变化却相当平静:“已经过去的我们无法留住,即将到来的我们也无法阻止。”

在书的最后,他忠实地记录了12个故事起草和定稿的时间。事实上,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就已经开始了这本书的创作。每一年都是一把利剑。”

多年来,莫言对文字产生了​​一种近乎“恋口癖”般的严厉和珍惜。

正是这种严厉和珍惜,才让他写出了如此长篇巨著。这也是他为何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好解释。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创作出第一部作品。

只有珍惜自己的“羽毛”的人,才能让那些“羽毛”永远闪烁着动人的光彩。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生活是轻松的?

但有时我们只是忘记了,在浮躁喧嚣的时代,我们有能力慢慢来,有能力坚持下去。 “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贩卖焦虑。只有脚踏实地、静水深流,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成长。

正如莫言在一次演讲中所说,一个作家一生其实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一起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

“母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莫言的作品中。在新书中,莫言再次以细腻的方式写母亲,写“他”为不能孝顺母亲而感到羞愧。

“像我妈妈这样生病时大多靠自身免疫力恢复的人,偶尔用一下抗生素,效果特别明显。只吃了两瓶药,她就说感觉好多了。”并说我有点饿了,我回到棉花加工厂,拿着我的破瓷碗,想去食堂给妈妈弄点吃的。

我翻遍包里,只找到了两公斤粗粮邮票和15美分的蔬菜邮票。

没办法,我只得一毛钱买了三个馒头和炒豆。

我羞愧地走到医院,每个月花20毛钱去理发一次,跟同事凑喝酒的钱,还花2块钱给自己买了一双尼龙袜。总之,我讨厌自己的无能和奢侈。我病重的妈妈陪我吃馒头……”

在他心里,母亲是一个吃苦受辱、像野草一样坚韧顽强的伟大生命。

“战争、饥饿、疾病,在这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活下去,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在饥饿、生病的时候还能唱歌?妈妈在世的时候,我总想和她说说话”关于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问妈妈。”

后来,他终于从母亲那里得知了答案:对于长辈,母亲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对于长辈,母亲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对于长辈,母亲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对于长辈,母亲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对于长辈,母亲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对于长辈,母亲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对于长辈,母亲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对于长辈,母亲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对于年轻一代,她必须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不能轻易绝望,不能“逃离”人生的战场。

所以,尽管我的母亲是文盲,尽管她在世间的种种苦难面前可以死上百次,但她所承担的角色,她所肩负的重任,却让她不敢死,也不能死:

“无论承受多大的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病痛,还是生活上的痛苦,她都要坚持下去。”

多年后,当莫言成为父亲后,在陪伴和见证女儿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你不仅仅是你,你也是孩子的父母”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你也是你所爱的人的支持者。”俊的体重。

他写了他陪女儿参加高考的那次经历。字里行间的焦虑和担忧,与中国成千上万带着孩子一起参加高考的家长一样。

https://img1.baidu.com/it/u=3133509654,163196884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2

他在文章中写道,女儿参加化学考试后,由于误会,擅自更改了题目中的一个单词。她哭了,因为她担心这会被视为作弊。

他百般劝说、安慰,即使结果不可能,也到处打电话提前做好“善后”准备,然后在疲惫不堪后守护着女儿的梦想:

“凌晨一点,女儿沉沉地睡着了……

我躺在床上,暗自祈祷佛祖保佑我的孩子,让她睡到八点。我希望她忘掉化学,全身心投入明天的考试。明天上午有数学考试,下午有物理考试。这些都是她的弱点……”

孩子很难理解人事,只有当了父亲、母亲之后。

当时授予他的诺贝尔文学奖中有这样一句话:“莫言的想象力凌驾于整个人类之上”。

尽管他的想象力很狂野、很深远,但他始终无法逃脱最简单的愿望。

当我们问他,如果你要忘记一切,你最想忘记的是什么?

他真诚地回答:那就是人类对爱的渴望。

我认为这个答案一点也不聪明或冠冕堂皇。这让我想起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名言:

“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阻挡的同情:这三种纯粹但极其强烈的激情主宰了我的生活。”

纵观莫言的许多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人类苦难的强烈同情和怜悯。

无论是《青蛙》还是《火把与口哨》,无论写出什么样的故事,无论人物被置于怎样宏伟的背景中,我们都能在莫言的作品中看到对人性的深刻解读和刻画。

所以,他说:“这几十年来,真正伤害过我的人,也是真正让我害怕的人。”

但他并没有将这种伤害转化为复仇的力量,而是将其升华为慈悲。

说到底,能够塑造和改变自己的,不是外界的强制和影响,而是一个人强大的内心底蕴。

“回想过去,我确实是一个在饥饿、孤独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经历过、承受过很多磨难,但最终我没有疯狂,没有堕落,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作家。是什么支撑着我呢?”度过这么漫长的黑暗岁月?这就是希望。”

人们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实,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困难阶段,在人生的每一个至暗时刻,唯一能“燎原”的就是爱和希望。

每一代人的青春和人生主题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遇到了外在的困难和内在的困难。

但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外在的斩妖除魔,而是内心的艰辛历程”。

走过千山万水,即使归来时你不再是少年,但愿你心里永远有朝阳,眼里永远有泪水:

俗话说“人生难得疯一次,笑、喊、骂都是废话!”

*作者:申麦青青,来自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的著名作家。书识世间万物,体味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个人名字是“遇见神麦青青”()。 2019年,出版新书《如果你在彼岸,我也会勇敢》,受到广泛好评。十点视频,600万人的文化艺术生活平台,带你看到更温暖的世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莫言文学画像:沉默与悲悯的交织,2012年中国文学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