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中国当代作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典范
王蒙简介 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院高级馆员。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2019年荣获国家“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23年5月,89岁的王蒙(左)与新疆人民一起在古城喀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艺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喜人民之喜、忧人民之忧、人民如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事情。这条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只要我们和人民在一起,就一定能从地球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
王蒙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始终站在国家的高度,与人民一起工作,与时俱进。他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书写时代,书写青春”
“你看我的手指,好大一个疙瘩!我用电脑写了30年了,前40年都是用钢笔写字,老茧还在,虽然已经休息了30年”。
已经风华正茂的王蒙向记者伸出了右手的中指。那坚硬的关节凸出,似乎是他70多年的写作和超过2000万字的文学作品中诞生的坚定信念——
这是对文学的信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信仰,是对人民和国家的信仰。
2024年10月15日,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王蒙,这位文学“马拉松跑者”,发表新作,再获殊荣。
两万字短篇小说《优雅的链绳》出版。
《在伊犁》系列小说时隔40年再次出版。
小说集《夏天满天》荣获“郭沫若文学奖”。
首届天山文学奖授予王蒙“杰出贡献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反映,都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和特征。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只能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荣辱与共,才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王蒙的创作始终与时俱进。当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时,获奖感言说:
写作时代,写作陶冶青春。他是六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的人民艺术家。他在晚年变得越来越多产。他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他在刚刚获奖的小说集《夏天满天》的获奖感言中写道:
“人民艺术家”王蒙是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传承者、实践者和见证者。从《青春万岁》开始,他的创作之路始终是“坎坎坷坷”……
“我喜欢说我经历过风风雨雨。我觉得这里的‘风雨’是指时代的风风雨雨、历史的风风雨雨。因为我的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写作。”宅男,我的命运永远与党同在,我的生命永远与人民同在。”王猛说道。
“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
打开新出版的小说《在伊犁》,以时间顺序叙述王蒙在伊犁的故事,刻意回避专业的文学手法,为的是让读者对新疆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真实感。
翻看40万字的小说《这里的风景》,有人说这是伊犁的《清明上河图》——写新疆“做馕”的只有四五页。 《这里的风景》荣获2015年茅盾文学奖。
两部小说均取材于王蒙在新疆近20年的生活经历。王蒙将过去的20年形容为自己人生的“中段”。他说鱼最厚的部分是“中间部分”。
“如果我不去新疆,我到哪里去写这些作品呢?毛主席希望知识分子到工厂去、到农民田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人民的根本”。文艺创作的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知识分子要经历风风雨雨,看世界。 1963年,29岁的王蒙决定去新疆。他立即给爱人崔瑞芳打电话,崔瑞芳立即答应了。他只用了15分钟就做出了这个重要的人生决定。 “跟随党的脚步是不会出错的。”王猛说道。
打定主意后,王猛赶紧带着家人,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了西安。他在西安停留一晚转机,坐火车三天三夜到达乌鲁木齐。
https://img1.baidu.com/it/u=2942663758,305734739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89&h=500
“满大街充斥在我耳边的音乐突然变了,和以前听到的完全不一样。”接受采访的王蒙眯着眼睛,靠在沙发上,用手打拍子,哼着那首90年代的新疆歌曲。
“街上的大雪,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千层蛋糕,一层白雪随着人和车的经过,变成了黑色,又覆盖了一层白色,三五层,好厚……”回味初到新疆,他就感觉到全新的世界正在向他走来。半个世纪前的一幕幕场景在王蒙的描述中缓缓展开。
“他们洗衣服时,正手向内捻衣服,而不是反手向外捻;扣衣服时,右手握住针线,向左肩拉,而不是向上肩拉。”对了;他们用刨子推木头,是拉进怀里,不是往前推……”
王蒙滔滔不绝地说着,激动地打着手势,这是把新疆融入生活、融入生活、融入文学的一种方式。
“虽然我们习惯不同、语言不同,但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苦难共同体。”
“我们文化相同,都不会浪费食物。如果馕掉在地上,你就得捡起来吃;如果牛奶掉在地上,你就得用土埋起来。”我们都尊敬、爱护老人。有老人的时候,年轻人是绝对不敢在老人面前嚣张的,但如果要走在老人的后面,那就真的有。没地方走,只好弯腰并步行……”
“新疆各族人民对我真好!我也深深地爱着新疆各族人民!”
说到这里,王猛感慨万千。
“在那段困难时期,在巴彦岱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里,王蒙这个汉族小伙子每天都有一小碗牛奶喝。”
王猛双手围成一圈,比划了一下碗的大小,然后抬起头对记者露出灿烂的笑容。他的脸上仿佛再现了汉族青年喝牛奶时的温情与豪迈。
当时,王蒙白天工作,晚上去夜校给农民上课,教他们学习新文字。这些在他的小说中都有体现。
“我和他们一起干活,虽然我当时的体重只有53公斤,但我可以搬运65公斤的小麦种子,我走在跳板上,把麻袋扔到大卡车上,那个跳板太摇晃了,如果你的腿踩到了,那跳板就摇摇欲坠了。”弱了,你的头会掉下来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严敬明表示,王蒙写下的文字,是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是比血浓于水的深情,是比血浓于水的深情。心灵相通的影像记录……他告诉记者,书中的叙述者“老王”不仅是一个文学人物,更是民族团结的使者。
与王蒙交往50多年的哈萨克斯坦作家艾克巴尔·米吉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当提到新疆,两人就兴奋不已,经常交替出现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汉语。 ,十分热闹。
1973年4月,王猛与工农兵“三结合”创作小组四名成员前往伊宁县红星公社(今吐鲁番市玉子镇)创作连环画剧本。艾克巴尔·米吉提作为新闻官接待了他们,并担任翻译。
“那四个人都听我的,但他不听我的。他能和维吾尔人交流,他是谁?”
艾克巴尔·米吉提指着那个矮小瘦弱的年轻人,好奇地问道。
“他叫王蒙,是一位作家,写了《组织部来的年轻人》,受到了毛主席的关怀和保护!”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活着的作家!我还以为扉页上都是作家呢。”伊克巴尔·米吉蒂当时就想,我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名作家……
王蒙的到来,开启了18岁的哈萨克青年艾克巴尔·米吉提的作家梦。六年后,1980年3月,伊克巴尔·米吉提的小说获奖,他前往北京领奖,他和王蒙在颁奖典礼上相遇。两位作家长达50多年的交往,也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文坛春秋的佳话。
巧合的是,两位作家都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并在政协中履行了职责。王蒙是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阿克巴尔·米吉提是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尽管履行职责没有重叠,但艾克巴尔·米吉提始终将文学创作领军人物王蒙视为为国家履职、为人民服务的学习榜样。
“多提供国家层面的意见和建议”
“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解放区参加新一届政协会议,许多代表在途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一次会议上,王猛的精彩讲话,激发了委员王兴东作为编剧的职业敏感度。他向王蒙汇报:“这个事关新中国命运的盛事,这个危机重重的悬念,是可以用来写史诗大片的电影素材。我们需要一部电影让中国人民了解历史。”政协的贡献。”
王猛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在全国政协原文史学研究委员会的一次活动上,王蒙、王兴东向当时的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同志汇报了对这部作品的思考。王兴东写了一份报告并通过专门委员会提交。 2007年12月7日,时任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同志作“同意立项”的报告。
于是,就有了颇具影响力的电影《建国大业》。
王蒙的这段讲话,正是他作为原全国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提出建立政协文史档案馆时所说的话。
王蒙表示,全国政协保留了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大量重要史料,比如新一届政协筹备会议史料、新政协设计史料等。国徽等等,这些史料非常珍贵!政协的辉煌历史需要一个文化历史档案来展示。
在全国政协原著文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王贺忠回忆,在王猛的主持下,政协资料文史馆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连续三年成为委员会主任会议和全体会议的重点议题,全体委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积极贡献想法和努力。
https://img2.baidu.com/it/u=2436664969,62968867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聂振宁也多次参加相关会议。他回忆说:“关于如何建设政协文史档案馆的讨论,王蒙或多或少可以控制,但他参与得非常多。”他的能量远超其他人。”
2012年9月21日,在各方努力下,中国人民政协文史馆竣工,全国政协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
推开政协文史馆的大门,一幅长7米、宽3米的书法作品《政协文史馆记录》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王蒙手书、苏世书书写的。
“历史的伟大变革呼唤人民的激烈奋斗,历史的新篇章期待中国共产党的全能力量。”比如北辰,居其所,群星共享。 ’……”
“政协文史馆潜力巨大!”简短而有力,充满期待。
2024年是政协成立75周年。 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它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协文史馆已成为政协光辉历史和重要成就的展示窗口,成为文史资料和政协文化的研究田野,成为政协与各界人士交流的平台。国内外。
政协十五年履职过程中,王蒙投入大量精力,融合文化工作者和政协委员两种身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动员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史料不断创新。健康发展,在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除了倡导文史博物馆建设,王蒙还提议政协组织一次“委员的一天”征文活动。
“文坛有以‘一日’为题材征文的传统。例如茅盾1936年编着的《中国的一日》、反映淞沪时期上海风貌的《上海的一日》抗日战争,孙犁等人主编的《上海一日》反映了冀中人民抗日战争的“河北一日”……这些文章成为记录一个时代、见证一个时代的珍贵史料。一个专业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形式,举办“委员会日”征文活动。”
在王蒙的推动下,2006年以来,全国政协委员撰写的“会员节”文章80多篇在《政协报》上发表。 2007年,出版《当政协委员的一天》(第一卷)。
如今,《政协委员的一天》已出版多卷。 “会员一日”活动也开启了文史资料工作的新篇章。通过广大委员,留下了大量真实、珍贵的史料,充分激发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有很多前瞻性的任务,政协可以通过协商、讨论、倡导,让它们先‘动’。比如保护大运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作为委员的事情。”当我还是政协委员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呼吁了,今天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的重要讲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们的国家!一定要把政协工作放在第一位!“服务大局”王蒙说。
王蒙拥有多重身份,包括作家、原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向记者介绍了王蒙的身份:文化部长和政协“简历”:
早年,王蒙担任文化部部长时,曾到全国政协参加文艺界联席会议。我记得他笑着说:“如果大家对文化部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我希望公开表达,哪怕是个人的、尖锐的批评。”
后来,王蒙来到政协时又改口说:“请国家层面多提意见和建议”。
我对他定位自己身份的速度和准确程度感到惊讶。作为官员,他认真听取任何具体意见。作为政协委员,必须关注国家之所急,商人民之期盼。只有提出这样的意见和建议,才是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的唯一途径!
“王蒙在政协上的讲话、提案、发言,都体现了他的‘国家高度’。”冯骥才说道。
“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良好桥梁”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史,才能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晚年的王蒙除了创作小说外,还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王蒙研读《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列子》、《道德经》等专着和讲座10余部。他用现代智慧激活古代经典,展现现代人看待古代经典的视角。他的《我的人生哲学》、《中国的秘密》等作品以个人生活经历为基础,回顾和讨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动力,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基础。
“今天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不是为了重温、恢复,而是为了进一步创造、更大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我们讨论的重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融合,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珍惜、更加坚定。”王蒙说。
王蒙通过对传统经典的解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24年5月,90岁高龄的王蒙与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王学典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王蒙与王学典的对话》出版。两位大师在书中对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给出了深刻的解答。
对话中,两位专家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这是中国新文明形态形成的沃土;他们还一致认为,文明的更新和发展必须通过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互鉴来实现,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未来所在。
王蒙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来的年轻人》、《运动化为人形》、《这风景》等作品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意义,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并在多个国家出版。 《移动转型》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俄文,首批10万册在莫斯科印刷并销售一空。
王蒙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体现了他对中国现实的精神观察、对现代中国的价值判断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正如他所说:“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差距,必须努力在新时代肩负新的文化使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