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率攀升:从小学到高中,近视发病率如何变化及古代近视的应对方法
随着中小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大和电子产品应用的普及,青少年学生近视发生率逐渐上升。据统计,小学生近视发生率基本在20%~40%之间,初中生近视发生率基本在50%~60%之间,高中生可达70%。我们知道近视会影响人的视力。坐在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黑板或课件的内容。幸运的是,有近视眼镜,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很多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太方便。当然,如果你不喜欢戴眼镜,也可以选择进行激光手术。
话又说回来,古人都是近视眼吗?在近视眼镜出现之前,古人如果近视了会怎么办?
近视在古代是一种“富贵病”
现代人近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二是学业负担过重。
古代没有电子产品,古代人大多数都是文盲,能读书的人不多。毕竟书香门第很少。一般来说,只有家庭条件好、地位好的人才有能力读书。即使他们在学习,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也很少。低着头、扎屁股、开着灯夜读的读书人毕竟只是少数。这就决定了古代不存在近视的普遍环境。此外,古代文人也用毛笔来书写。用毛笔写字时,眼睛离文字较远,写出的字也较大。这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因此,在古代,近视是一种“富贵病”。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虽然近视是一种富贵病,但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实行,文人为了获得名誉,不得不熬夜、夜读。因此,唐宋以后,近视文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比如,唐宋八大家中,至少有两位目光短浅:一位是白居易。白居易年轻时勤奋读书,经常熬夜读书。晚上读书会对眼睛造成相当大的伤害,因此白居易晚年就患有高度近视。有诗曰:
“早年看书厌烦,晚年伤心,流了很多眼泪,不知道怎样给眼睛带来伤害,只有生病了,才能恢复健康。”我实现了我的愿望。”
https://img1.baidu.com/it/u=2723116245,36597488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306
另一个是欧阳修。南宋人叶孟德曾记载:欧阳修近视后,因当时没有眼镜,读书困难,欧阳修找到书童,听书童朗读。 。 “砸坦克的小子”司马光也是目光短浅的。他曾对自己说:“我的眼睛一直有问题,不能远视。”
可以说,在近视眼镜出现之前,近视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那么,在近视眼镜出现之前,古人如果近视了该怎么办呢?
首先,吃药、针灸。吃药的时候需要服用一些明目、辅助阅读的药物。有些是丸剂,有些是中草药。前者的典型代表是“祛肾丸”。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急方》中记载“祛肾丸”,专治视力不佳,其功效有:
“它有助于明目,到了一百岁还能看书注释。”
除了丸剂之外,很多中草药也有“明目助读”的功效。例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药物:萝卜花——主要用于治疗因疲劳引起的眼睛发黑,长期使用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帮助夜间读书;国槐真人——使人们能够在夜间读书;白术——治明目,宜燥脾除湿。
所谓针灸,其实就是针灸。
俗话说,目主肝,肝开目。
中医古书《素问·金归真评》记载:“目开,精藏于肝”。 《灵棺脉篇》也有类似的记载:“肝气流于目,肝能辨无色目,如此”。可见,在古人看来,视力的强弱与肝有直接关系,同时《素问·五脏之生成》中也有“肝主血”的记载。又看得见”,所以治疗近视的关键是“惜肝养血”。
针灸治疗近视所选择的具体穴位是眼周、四肢、腹部等穴位。对这些部位进行刺激,可以舒筋活血,补充肝肾的阴血。对于治疗近视很有用。绝对有帮助。
第二,改变环境。吃药、针灸主要是为了治疗近视患者,而改变环境更多的是为了预防和缓解近视。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李时珍把一盆菖蒲放在桌上说:“晚上看书,抽烟无害。”这是预防。宋代赵浩喜欢用枸杞油点灯来缓解近视。例如,赵浩的《养病文》中记载:
“枸杞子榨油,点灯看书,可以明目。”
https://img2.baidu.com/it/u=1439111394,97922637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502
除了治疗(吃药、针灸)、预防和缓解(改变环境)之外,有些文人近视严重,只能请像欧阳修那样的学者读书。
古代其实有近视眼镜
眼镜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如宋代《洞天清录》中记载:“叆叇,老者不能读好书,就用它来遮住眼睛看。”清楚地。”这里的“叆叇”实际上是一个放大镜,只有一个镜片,没有镜框,使用时必须用手举起来。
明代,眼镜的制造技术突飞猛进。这时的眼镜有镜框、双镜片,甚至可以折叠。但由于明代的镜片多采用石英、黄玉、紫水晶等名贵材料制成,成本较高。更高,往往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使用。
普及眼镜的人是一个叫孙云秋的人。
孙韵秋出生于明末清初。他与一般学者不同。一般读书人都喜爱四书五经,读书只是为了名利。孙运秋更喜欢西方的几何学和物理学。少年时到杭州学习生产。经过几年对镜片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孙运秋创造性地以水晶为材料,磨制成各种凹凸镜片,甚至让人们根据近视和远视的不同情况得到适合自己的眼镜。
图片:孙韵秋
摆脱了高端材质的束缚,眼镜的价格也开始直线下降。到了顺治时期,最便宜的眼镜甚至不到十毛钱。除了民间,眼镜在宫廷中也很受欢迎。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像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这样的康熙皇帝,以及纪晓岚这样的文臣,都是目光短浅的人。
以雍正为例。雍正是一位“眼镜爱好者”。他有很多副眼镜,如铜钩水晶眼镜、安别簪水晶眼镜、牛角钩黄水晶眼镜等。雍正的眼镜放在他经常去的地方。在圆明园、金銮宫等地方,有时雍正心情愉快时,会给患有眼疾的下属配眼镜。
随着时代的发展,眼镜的制作水平越来越成熟,质量也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患有近视的人数和近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