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香烟的由来:新四军自救运动中的历史故事与品牌起源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飞马”香烟与中华香烟齐名,都是中国非常受欢迎的香烟。 “飞马”香烟名声大噪,连小孩和老人都知道,但它来自哪里,知道的人却少之又少。【自救运动】
新四军刚成立时,共产党和国民党还在合作。我军只能从国民党第三战区领取少量军饷,勉强够军队的日常开支。
1941年,皖南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皖南事变。国民政府说新四军造反了,然后注销了他们的名字,甚至停止给他们发军饷。没有钱,新四军怎么生存?
陈一刚出任新四军军长时,军队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因为没有钱,新四军武器不足,粮食短缺,这让陈毅和副军长张云逸的担子越来越重。
新四军负责物资的首长想出了一个主意:在淮南建立税收规则,减少农民的随机赋税,让农民能够收获更多的粮食,然后用这些粮食来支援新四军。
起初,税收方式对于解决新四军粮草不足的问题还算有效,但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它存在很多问题。
淮南自然条件很差,粮食生长不多,有些地方还被敌人占领。显然,新四军如果仅仅依靠淮南这样的地方提供粮食,是无法长久生存的。
军队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但只是杯水车薪,不够。
有一次,副司令员张云逸正在召开干部会议。虽然窗户大开,但房间里仍然充满了烟雾。他知道每个人都在吸用烟叶卷成的干烟。会议结束时,他看到几名战士捡起别人扔在地上的烟头并抽烟,心里很不舒服。
随后,他把供给部部长胡必良叫了过来,说道:“作为领导,我们必须考虑到干部战士的生活,包括吃穿用具,我们能不能建一个卷烟厂,问题能解决吗?”部队官兵吸烟问题能解决吗?
张云逸副司令可不是随口说的。他不仅想解决军人吸烟问题,还想着依靠卷烟厂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当时,新四军驻扎在江苏、淮南,那里有大量的烟叶。如果新四军能开办烟厂,好好利用这些烟叶,或许就能解决钱不够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很多男性都爱吸烟。新四军生产的香烟只要质量好、价格合适,一定会卖得好。这样,资金就有了,新四军的武器短缺和粮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张云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上级,上级非常支持。很快,他们开始组织人力,准备资金,购买卷烟机器。几天之内,卷烟厂就热火朝天了。
听说新四军要开卷烟厂,战士们精神抖擞。陆军司令员陈毅特别表态:“东西好不好,质量说了算”。我们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我们的卷烟才能销往天长、六合、淮阴,甚至南京、上海。
战士们按照领导的意愿,从几个方面入手,把香烟做得更好。他们专门到当地,买来最好的烟叶,组织一队人马,想尽办法冲破敌人的围攻,把这些好的烟叶安全带回新四军。
烟丝准备好后,工作人员就开始仔细地炒。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把烟梗全部剪得干干净净,煎炸的时候还要小心,不要把烟叶烧焦或者弄碎。油炸后,按合理比例添加香料。
当时敌人不允许新四军走动,我们只能请在敌境内做生意的爱国商人帮助他们取得上海烟厂的配方。然后我们仔细研究了配方,做了一些改进,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香料配方。
香烟装好后,工作人员开始仔细地包装。士兵们必须确保每支烟都是满的,既不松也不紧。
一切就绪后,烟厂成立了质检组。这个团队的人会对每一个生产步骤、每一支卷烟进行抽查。如果发现问题,要求相关人员重做,同时也要求负责人找出问题并写检讨反思。
后来,张云逸的儿子张广东回忆道:“现在想起来,我爸爸当时很有品牌观念。他刚开始办卷烟厂时,很多人都以为他可以用以前的名字。”卷烟厂贴个标签就生产出来了,但是我爸觉得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不想用别人的,就请淮南日报的人帮忙设计了一个商标。有了新名字。最终,这款香烟被命名为‘飞马卡’。”
新四军自己生产的香烟,名字里一定要有革命味道。如同“飞马座”,寓意多匹马齐头并进,具有独特的能量和风格。
【全力攀登,步步得风】
为了让“飞马”牌卷烟卖得更好,新四军专门举办了卷烟促销活动,邀请淮南地区知名人士、卷烟销售老板以及部分农民和工人参加。
众人点烟后,会场顿时烟雾缭绕。商人吸了一口,看了看香烟的牌子。一股特殊的香味在他们的鼻子和嘴巴里蔓延。大家纷纷点头,称赞“飞马”牌香烟真好。
烟贩们听说新四军这次开始卖烟了,都惊呆了。这么好的香烟,一看做工就非常好。第一次能达到这种程度,着实令人惊讶。
大家发现,大鹰牌卷烟中烟肋的比例在20%左右,而其他品牌的卷烟中烟肋的比例较多。
如果你打开“飞马”牌香烟一看,里面的烟草大部分是由细黄色的烟叶制成的,烟梗很少。
卖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不怕买家不懂,就怕产品相互比较,‘飞马’香烟知名度高,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
从此,“飞马”牌卷烟以其实惠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没过多久,“飞马”牌卷烟就风靡全国,深受烟民喜爱。人们还亲切地称“飞马”牌香烟为爱国香烟。
卷烟厂门口,每天都有大量卷烟商前来订购,经常要排队等候货。有的烟贩晚上不走,就留在那里。
当销售渠道完全打通后,资金开始慢慢回流到工厂,于是卷烟厂更换了新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不久,烟厂又在竹镇、故城、盱眙建立了四个分厂。
1944年,烟厂购置了新的卷烟机和切丝机。已建成20多家工厂,雇佣了100多名工人准备生产。
卷烟厂现分白班和夜班,每天可生产1200支卷烟,是建厂时产量的两倍。
卷烟厂建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但这并不妨碍飞马香烟的畅销。这几年,卷烟厂赚的钱越来越多,平均每个月上缴军队的利润有30万元。
1943年秋,陈毅奉命返回延安开会。他还特地给中央领导人带来了几支新四军生产的“飞马”香烟。
毛泽东抽了一口烟,缓缓地说:“‘飞马’牌香烟为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勤劳英雄’,现在都快成为‘领袖’了。”在烟草业。’”!”
1944年秋,华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军队从卷烟厂赚来的钱中拿出1600元用于救助受灾群众。这件事很快就被口耳相传,成为佳话。
1945年,天元公司诞生。其主营业务为生产、销售“飞马”牌卷烟。这样,新四军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还可以进行“飞马”牌卷烟的贸易,换取布匹、子弹、粮食等物资。
此外,“飞马”卷烟的生产技术也越来越完善。从色、香、味、烟丝品质到烟灰形状,“飞马”卷烟都超越了知名的英国卷烟。
【政治利器,意想不到的惊喜】
“飞马”香烟销量越来越好,逐渐变得很受欢迎。很多人想买“飞马”香烟,却买不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二师师长竟然以“飞马”牌香烟为线索,摸清敌情。他在嘉善与日伪军司令员陆建华成功建立了战线。
鞠长雨说:“剧团正在排练,需要一套军装作为工具,如果你能伸出援手,我送你五盒飞马烟,以表谢意。”
陆建华听后非常高兴。想要找到一件军装很容易,但想要得到五包“飞马”牌香烟就更难了。
陆建华说:“吃饭可以不吃,但烟一定要抽,只要你手里有烟,想要多少套军装都没关系。”
陆建华将两套军装交给了鞠长雨,鞠长雨还按照事先约定,送给了他“飞马”牌香烟作为礼物。
陆建华托人打听居昌宇住在哪里,因为他抽完了飞马香烟,想用军装换香烟。这时,鞠长雨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想用手枪换“飞马”香烟。
陆建华爽快地答应了。当晚,他潜入仓库,拿出两把手枪,第二天与张裕交换了两包“飞马”香烟。
从此,陆建华和鞠长雨的关系非常亲密。鞠长雨总是递给陆建华香烟。他们经常一起吃饭,聊很长时间。
聊天时,陆建华提到,明天将会有三十多支日伪军准备抢劫老百姓的粮食和饲料。
鞠长雨闻言,故作震惊,连忙回应道:“如果是真的,我得赶紧回龙山,带着我父母过去躲起来。”
陆建华回应道:“这件事是据点里的翻译透露出来的,肯定是正确的。”回到部队,居长裕赶紧将此事告诉了师部,上级立即下达命令,要求大家必须沿途埋伏敌人。
第二天一早,一群日伪军就进入了我军的视线。新四军见已进入埋伏,立即开火,仅用20分钟就将敌人全部歼灭,取得了伟大胜利。
从那时起,日本人就特别讨厌飞马香烟,并采取了封锁措施。他们在港口和主要道路上设立检查站,阻止飞马香烟运出。与此同时,日军还派飞机飞越卷烟厂上空,希望炸毁新四军的卷烟厂。
商家们真是想尽办法把“飞马”香烟运走。他们先把“飞马”香烟藏在英国香烟的盒子里,然后冲过敌人的危险关卡,等安全了再把“飞马”香烟拿出来。
日本特别重视“飞马”牌卷烟,这让海外顾客非常好奇。于是,一些烟贩换了衣服,悄悄躲避日本人的追踪,私下找到陈毅,想要购买“飞马”牌香烟。
尽管受到日本人的严格控制,“飞马”牌卷烟的销量却丝毫没有减少。
抗战结束后,“飞马”卷烟厂随军部迁往山东,后又在徐州、济南等地继续生产。
当时,一些卷烟厂的工人跟随三野军来到了上海,他们把“飞马”卷烟配方带到了那里。后来,上海卷烟厂也生产了“飞马”香烟。
1992年,上海卷烟厂不再生产“飞马”牌卷烟,彻底告别了过去。
从烟草公司筹集几十块钱到20世纪90年代初,四十年来,“飞马”牌卷烟风靡全中国。改革开放后,它已从高档香烟变成了老百姓普遍抽的香烟。这个充满荣誉的卷烟品牌也与中国一起变得越来越强大。
“飞马”香烟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文章计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