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1-9 18:35:45

中药汤剂煎煮与服用指南:如何选择器具及正确方法以发挥最大药效

中药汤剂是中药中常用的剂型。它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的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快速发挥药效等优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很多人在生病的时候都会选择中药来调理身体。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汤剂的功效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和食用方法。

煎炸前

器皿选择

煎药最好用砂锅、陶瓷锅、玻璃器皿、搪瓷锅或不锈钢锅。砂锅最为理想,受热均匀,性状稳定,汤汁浓稠,品质优良。原则上不宜使用铁锅、铜锅、铝锅,因为金属的活性很强,很容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降低有效成分的含量,甚至引起毒性。最好选择容量稍大的煎药容器,这样有利于煮时搅拌,煎药时不会造成药液溢出。

是否清洁

中药饮片在销售前均已加工配制,因此煎煮前一般不需要清洗。如果实在感觉中药饮片有粉质,可以快速用水冲洗干净。注意不要浸泡,以免化学成分流失和一些小种子、粉状碎片的侵蚀。

煎前先泡一下

一般用冷水将药材浸泡30至60分钟,让水分子渗透到药材细胞内。细胞会软化、膨胀,有利于成分的溶解。药材不要用热水浸泡,以免药材组织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阻碍有效成分的溶出。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夏天。如果浸泡时间过长,药材容易变质。一般浸泡时间的长短根据药性来判断:花、茎、叶、全草可浸泡20~30分钟;花、茎、叶、全草可浸泡20~30分钟;根、根茎、果实、种子可浸泡60分钟。坚硬的果实和种子可适当敲碎,以利于成分溶解。

水量控制

传统汤剂是“三碗水熬成一碗”,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标准。中药煎煮时,煎剂中加水量应包括饮片吸收的水分量、煎煮过程中的蒸发量和煎煮后所需的药量。应从饮片吸水量中减去第二次煎汤的加水量。一般浸泡药物后水面超出药物2~5厘米为宜。对于花草药或需要较长煎煮时间的药物,应适当加水。第二次煎时,加水没过药物表面1~2厘米。

煎炸时

汤热

https://img0.baidu.com/it/u=1175073493,40995772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1067

控制火候,宜用“先猛后文”:一般来说,药物先放入猛火,后文火,即先用大火、急火将锅烧开。 ,然后用小火慢慢熬至微沸状态。这样可以使药锅内保持适宜的温度,炒出有效成分,防止药物烧焦或烧焦。

次 次

煎煮时间应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来确定。一般药物应先煮沸后煎煮20~30分钟;解表、清热、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宜先煮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物宜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慢慢煎煮20分钟左右。 40~60分钟。第二次煎药的时间应比第一次煎药的时间稍短。

煎服次数:一般中药需煎两次,补药可煎三次。服用前应将各汤剂的汤汁混合。

煎剂用量

儿童和成人的煎汤量应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煮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剂一般煮至400-600毫升。一般来说,每个剂量分为两等份,或按照医生的指示。

特殊的油炸方法

先将药物煮沸10~15分钟,然后加入其他药物同时煎煮,如磁石、龙骨、牡蛎、石膏等。

加药时,当第一煎液即将达到预定量时,加入同味药材,如薄荷、大黄​​、砂仁等,煎煮5~10分钟。

另外,汤剂药物应切成小片,煮2小时左右取汁;炖药应切成薄片,放入有盖的容器中,加冷水(一般为药量的10倍左右),小火煮2~3秒。小时,取汁。如西洋参、人参等。

溶解药物(阳花)应将其他药物煎至预定量并除去残渣后,放入药液中,小火煎煮,同时不断搅拌,直至待溶解的药物溶解,如芒硝、驴肉等。皮明胶等 阿胶珠等

煎剂药物应装入煎剂袋内封闭,然后与其他药物如车前草、旋覆花、厚朴等一起煎煮。

以水煎药,应煎煮15~25分钟,去渣,过滤,取汁,与方中其他药物如白茅根、白茅根等一起煎煮。芦根等

对于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药品,如长期煎煮、冲泡、浸泡等,应按相应规范操作。另外,先煎后加药,单独煎药或炖药,包裹煎药,煎药代水,煎药前应先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煎煮后

用药时间

http://t14.baidu.com/it/u=3871350139,2580554245&fm=224&app=112&f=JPEG?w=500&h=500

汤剂一般每日服1次,分2~3次服。临床使用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剂量。对于急性疾病和发热性、性传播疾病,剂量可增加至每日两剂。急性疾病、呕吐、惊风、淋证、咽喉疾病可随时服用。慢性病应定期服用。

一般来说,如果疾病在胸膈以上,如头晕、头痛、眼部问题、咽喉痛等,宜饭后服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可以更好地吸收成分;如果疾病是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器官疾病的人,应该在饭前服用,这样药物可以更直接地到达医院。 ,效果更直接;滋补药物往往油腻伤胃,宜早晚空腹服用。刺激胃的药物或健胃、助消化药物应饭后服用;疟疾药物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应服用祛疟药;杀虫剂、泻药应空腹服用,镇静剂应在睡前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患者脾胃失衡,大多数药物都不适合空腹服用,最好在早上或下午服用。一般来说,药物应该每天服两次。最好在饭后1小时以上或半空腹状态下服用。晚上9点以后不要服药,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夜间睡眠。

如何服药

一般汤剂宜温服,但解表散寒的药物宜热服,服药后可吃些粥、热水,以增强药效;而止吐、解毒、清热的中药则应“寒服”,避免刺激。

汤剂保存

为保证用药安全,密封真空包装中药汤剂的最佳储存温度为0~5℃,储存时间为7~14天。不适合存放太久。

如果汤剂中含有全蝎、蜈蚣、水蛭、僵尸蚕等昆虫类中药,或生地、枸杞等含糖量较高的中药,则会影响保存时间。出现气泡等异常现象表明已变质,不应继续使用。如果自己煮中药汤剂,需要冷藏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2天,以免药液变质,影响健康。

禁忌症

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避免出现脾胃不适症状;服药后避免立即运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供稿:陈俊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汤剂煎煮与服用指南:如何选择器具及正确方法以发挥最大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