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的辉煌岁月:从学霸到教师,第37个教师节回顾中师生的历史贡献
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石和脊梁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学老师和学生
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如今,如果想加入教师队伍,大多数都需要拥有学士学位甚至高等教育。但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中毕业进入中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中师”)学习三年后,就可以开始教学工作。别误会我的意思!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表现不佳、无法进入高中或大学的低学历人士可以成为榜样。相反,能考上中师的,都是学霸。这群人被称为“中师生”。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资源严重短缺。国家决定实行允许学习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政策。学校教育持续3-4年。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各地中学。曾任教于小学。由于免学费、有保障的分配、国家补贴伙食费,“考中师”成为不少农村孩子逃离务农的重要途径。
https://img1.baidu.com/it/u=1740234491,405735341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375
当时,初中毕业生报考中专必须经过预试筛选,只有排名靠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中专考试。基本上每个学校前20名的学生都去中专了。由于中学师范学校是师范学校,所以要求更严格。为了适应当时的教育环境,培养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民教师,中学师生学习了文选、写作、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体育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心理学、教材和教学方法以及音乐、棋艺、书画等方面进行了强化培训。
中学师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4岁至15岁之间。 17岁至18岁毕业后,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学任教。大部分中学师生已经悄然扎根在我国的教育第一线,只有极少数会进入高等教育。在级别学校继续深造。
如今,最早一批的中学师生已经50多岁了,最后一批也快40岁了。随着大学扩招乃至逐渐普及,中学生已成为学校中学历最低的群体。如果你的老师是中学老师或学生,不要小看他们的学历。因为他们以最好的成绩上了中学,把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教育。
陆续毕业的广大中学师生是中国教育的基石,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学师生,这个平凡却伟大的群体值得我们尊重和铭记!
https://img0.baidu.com/it/u=605632378,279750395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当年的中学老师和学生现在过得怎么样?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