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探索潮汕开埠区的核心地标与历史变迁
10月13日,汕头小公园再次成为潮汕人讨论的热门话题。一个小公园,一段汕头的历史。作为汕头开放区的核心地标,小公园承载着众多市民和潮州侨胞的集体记忆。那么,汕头的小公园何为“古”,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呢?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们有完整的生活史。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区是老汕头上世纪初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华侨参与现代城市建设的集中范例。
汕头晓园历史文化区以1934年建成的孙中山纪念馆为中心,拥有中国大陆最大的骑楼群,也是唯一的放射状骑楼街。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配有百货、邮局、学校等现代化公共建筑,引领粤东繁荣。
拥有全国城市中罕见的独特的环形放射状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错落有致的“四翼一胜平”。还有不少“土生土长”的汕头人。共享内存。潮汕文化、航海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犹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公园小亭已建三次。
小公园中山纪念馆,又名小公园亭,位于汕头市开步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位于汕头市开埠区小园区中心。 1930年代初,这里是一座纪念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三访汕头而建的纪念亭。
小公园内的中山纪念亭是几代潮汕人的集体记忆,也是汕头老港繁荣的见证。事实上,小公园内的中山纪念亭已经被“修建”了3次。其背后讲述的是潮商的商战故事,以及后来潮商的家乡情怀。
印象中的小公园戏亭。
相传,1930年代初,香港大新公司欲在此开展贸易活动。随后,南盛公司及周边企业表示愿意捐资修建孙中山纪念馆,以“迫使”大新公司退却。 1934年12月,孙中山纪念亭落成,成为第一代小公园亭。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公园小亭被毁,变成了空地。直到1997年,时任汕头市拓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郑良奇根据资料,出资出力,重建了公园小亭。
作为汕头开放区的核心地标,小公园承载着众多市民和潮州侨胞的集体记忆。小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纳凉、外国游客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海外游客抒发思乡之情的地方。
人们今天看到的公园小凉亭于2016年再次翻新,该项目由专门从事传承古建筑木结构的汕头市大宇木业有限公司捐赠建造。
视频源简介
据悉,公园小亭的重建基本再现了第一代的古老工艺。重建时选用了最好的千年柚木,并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进行修复。它像“搭积木”一样搭建起来,建造了纪念馆。主体,整个施工过程不需要一颗钉子。栏杆、琉璃屋脊、亭盖等细节也“修缮如初”,台阶、扶手、地板均采用花岗岩。
此次修复完全恢复了1934年初建时公园小亭的规模和工艺,特别是木质结构,采用了有“千年不腐”美誉的缅甸柚木。整个建筑遵循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这些全木结构构件经过加工安装,修复率达到90%以上。
随着小园区标志性建筑改造的完成,越来越多的时尚人士和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公园小亭周围,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带着家人重游故地,有的则欣赏馆内精美的木结构,驻足拍照。
一个经过修复的小公园社区。
https://img1.baidu.com/it/u=3788069958,129025959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08&h=456
全国唯一的放射状骑楼街
条条道路都通向码头,这里既是通往大海的终点,也是起点。小公园放射状的道路网格布局,象征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色。
事实上,小园区是全国唯一一条呈放射状的骑楼街。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街机群,远远超过广州的“上下九”等地。
骑楼建筑规划科学。它以公园小亭为中心,伸展出蜘蛛般的骑楼街道,形成放射状图案。主要街道为纵向,次要街道为横向。垂直和水平交叉点形成网格。
从沉鹿成撰写的《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格与特色》一文中可以看出,“这种以放射状设计为人称道的严谨布局,在国内城市中并不多见,它与汕头的自然地形相结合”并继续向西南海岸逐渐演变和转变的结果。”
如今,漫步在小公园里,你的目光常常会被美丽的骑楼所吸引。
小公园附近的一组拱廊。
原来,这可以追溯到1921年,当时汕头建市后进入近代建设的鼎盛时期。当时,汕头市政府提出了城市重建方案,并动用华侨资本实施。在“实业救国”倡导的推动下,广大爱国华侨、有识之士纷纷投入家乡建设。
必须说,华侨投资者在小园区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约占资金投入的三分之二。这一时期,骑楼商业街、住宅、公共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修建了2000多间华侨住宅,建在街道、广场上。
在此期间,澄海陈红利家族在汕头购买了大量土地,立即开始建造新建筑。 “四永升平”、海平路、府和城等地新建建筑400余栋。
荣发源家族祖籍潮安,是近代新加坡的富裕华侨家族。他们还积极投资汕头的房地产业,在多条街道上拥有新楼盘。其中,整个荣龙街、潮安街和通金街的许多新建筑都是荣发源家族建造的。
吴超川华侨家族还在永和、永兴街上修建了许多建筑。这三个华侨家族和其他华侨近代在汕头市修建了大量建筑,对当时汕头的城市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小公园是全国唯一一条放射状的骑楼街。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与特色》一文指出,小公园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前夕才得以全面建成的。汕头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快速的经济发展是背景因素,华侨资本在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是保证小型公园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能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由于投资者和建设者长期生活在海外,直接受到外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一些海外华人简单地模仿和学习从国外带回来的建筑图纸或明信片。他们建造的骑楼和公共建筑往往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的精髓。
据悉,汕头的现代化骑楼建筑是根据汕头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而设计的。指古人建造木巢,后来发展为吊脚楼等檐廊式建筑。他们还借鉴了开港后引进的西方柱廊式建筑,并与当地的建筑特色相融合,经历了自我调整、理性选择、融合三个阶段的建筑文化转型和创新,加上大批东南亚华侨带来的大量建筑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同时,骑楼建筑注重商业步行街和步行空间的整体设计,能遮阳避雨,有效利用空间,形成和谐、统一、多彩的街道场景。
https://img1.baidu.com/it/u=1787493368,10990207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1067
在建筑细节上,骑楼建筑充分展现了潮汕工匠工艺一丝不苟、极其精致的传统风格。在山墙、拱廊、窗框、门框等处,尺度、比例、形式等都经过深思熟虑,别出心裁。场地将具有传统特色的各种图案与异域风情的“洛可可”图案进行艺术结合,形成迷人的装饰艺术,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了汕头近代建筑的鲜明特色和历史。风格。
保护与振兴让小公园焕发活力
一直以来,作为汕头百年商港的历史见证,以小公园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一直是海内外时尚人士的精神家园。更新保护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如今,经过保护和振兴,小园历史文化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再次成为汕头热门“打卡”地。聚集了汕头海关钟楼、南盛百货大楼、汕头邮电总局大楼、老妈宫及戏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中山公园等景观。
时间拨回到2017年,当时,汕头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提交的议案,同意批准《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放区域保护规划》 ”,并启动了一期小公园开放区域恢复重建工程。又称“三环三线”修缮工作。
据悉,此次修复范围包括国平路、升平路、民族路、鸡冠园前路、同平路、五福路、上平路、海平路、永泰路、安平路、外马路、巨平路、支这是平坦的道路 这些“百年商港”汕头小公园原有的交通要道,被分为三个标段。在对西递路四栋建筑骑楼进行试点修复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沿用原有工艺的原则进行修复。 。
由于该项目是由具有古建筑修复资质的公司承建,因此施工技术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如外墙灰塑装饰,备受市民和游客关注。
据建筑公司介绍,骑楼的灰雕经历了近一百年的洗礼,大部分已经风化甚至脱落。为了让它们保持如旧,在这次整修过程中,雕刻大师们根据原来的图案框架推演出原来的图案。图案是手工绘制的。这些骑楼建筑的细节已根据最初勘察的历史风貌进行了修复。
修复后的百货商店。
值得一提的是,与孙中山纪念馆并称为小园历史文化区标志性建筑的百货大楼也在2017年进行了重新装修。整个建筑的主色调为黄色,小三楼和四楼的阳台漆成深色。绿色的。
与街对面的百货商店相邻的旧邮电大楼也已竣工。此外,不少博物馆也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包括汕头开港文化展览馆、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市文化中心、老妈妈剧院等。
随着保护改造的逐步完成,金平区也将开埠区的“振兴”提上日程。
2018年5月,汕头市委印发《关于加快我市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街,展示本市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门类和最具活力的潮汕民间技艺和最具代表性的人才的杰出成就。”
2019年,汕头市“潮汕文学人才街”正式开业。这些工作室由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书画大师创办。他们将作为先锋和示范点,搭建潮汕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平台,推动“潮汕文艺人才街”乃至整个小公园的保护。振兴和展示潮汕文化艺术的丰富成果和深厚底蕴。
同时,小园历史文化区不断挖掘历史资源,利用秘密交通驿站、同文堂、大补堂等地,打造红色文化与开埠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旅游线路,使小园开放一区革命阵地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修养和廉政教育。
此外,金平区还在孙中山纪念馆周边设立了金平区文明站,提供出行指导、免费茶水供应、交通秩序管理等志愿服务。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汕头市2020年国庆中秋嘉年华系列活动在小公园开放区上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文化“嘉年华”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