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科普小品文教学策略与科学知识探索
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牛肚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文章讲述了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的故事。一只名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腹,在牛腹中来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之旅”,最后逃脱了,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饭时反刍。本文虽长,但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腹中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散思维空间和表达机会,同时也将一门动物生理学知识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顺利、正确地阅读课文,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来理解;然后我抓住“深厚的友谊”这个关键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朗读、情景再现、想象表达等方式,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理解科学知识。在其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单词卡、词汇卡。准备“绿头”和“红头”头饰。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完成预习作业。
课程表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创设情境并引入话题
1.课件展示谜语,大声朗读名字并猜测答案。
头戴雉翎,身穿卷龙袍。一旦遇到敌人,他就会在战斗中呱呱叫。 (答案:板球)
2、课件展示蟋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谈谈对蟋蟀的认识。
3、简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只蟋蟀的故事——《牛肚里旅行》。
4. 教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一起读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主角,从而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故事的学习中。
2.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问:看到这个话题,您想到了什么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它如何旅行?这次旅行有趣吗?一切都去哪儿了?
2.引言:请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阅读课文,并尝试找出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正确、流利。当你遇到看不懂的单词时,可以读读它上面的音节,或者向你的同伴寻求帮助。
(2)选择一篇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落,然后仔细阅读,尽量确保没有添词、没有漏词、没有正确的词。
(3)与小组伙伴合作,将课文轮流朗读成自然段落,并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4)自己默读或默读全文。在阅读时,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读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准确地阅读文本,通读文本并初步感知文本。是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乃至学习全文的基础。
3.利用游戏来专注于识字
1.课件展示了一张蟋蟀的图片。看,小蟋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句子。你能大声、流利地朗读吗?
(1)我们来玩捉迷藏吧!
(2)避开它的牙齿。这时候牛就不会仔细咀嚼了。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进它的肚子里……
(3) 红头发悲伤地说。
(4)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身体在牛鼻孔里摩擦。
2.(课件展示了“红头”的卡通形象)看,“红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话。你能快速准确地读懂这些单词吗?
我们,偷偷地,答应了,用一根骨头,牙齿,四个胃吞下了它,悲伤,慢慢咀嚼,流泪,微笑。
(1)学生能自由认读单词并正确发音。
(2)按名字朗读单词,互相纠正发音,针对学生的常见错误,反复朗读单词。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能连续用几个词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更好了。
3.(课件中出现了“青头”的卡通形象)哈哈,“青头”也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本课的新词。快来阅读吧!
我们,偷,回答,回应,骨头,牙齿,咀嚼,吞咽,胃,悲伤,吞咽,撕裂,眯眼。
(1)学生可以自由阅读,遇到发音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向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
(2)说出要读的生词,教师将课件中学生阅读有困难的生词圈出来。
(3)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大家准确、快速地记住这些单词?
它可以引导学生整体学习和记忆新字。新字的部首“齿、嚼、咽、胃、咽”都与吃有关。
(4)报告和沟通,要记住的要点是:
“答”、“迎”、“孤”是复音字。
https://img2.baidu.com/it/u=4288358856,29007700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答”在“承诺”等词中读作dā,在“回答、回答”等词中读作dá; “应”在“应该、应该”等词语中读作yīnɡ,在“应”等词语中读作yìnɡ; “骨”在“骨头、骨折”等词中读作ɡǔ,在“一骨路”等词中读作ɡū。
(5)根据词义辨别读音的能力。
“Miu”可以通过动作来理解,意思是“眼皮微闭”。可以通过区分部首来区别“mi”; “咽”、“嚼”与吃有关,故在“口”字旁边。
4. 将学生分为“绿头组”和“红头组”,用单词卡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读得最准确。
设计意图:利用课文中的主角形象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用句子认单词,用单词学单词,通过反复再现新单词帮助学生学会准确阅读。
4.阅读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小组合作,将课文分成自然的段落,轮流阅读,并要求阅读全文。
2、默读全文,思考:全文主要讲述了《绿头》和《红头》的什么故事?
沟通很清楚:两只小蟋蟀正在玩捉迷藏。一只名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腹。他在牛腹中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之旅”,最终侥幸逃脱。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文,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为下节课的课文复述做好准备。
5、观察指导、练习书法
1.学生课后观察作文,提出写作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旅”、“关”、“待”、“明”的书写过程,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旅”左边的“方”是第一个用水平折钩书写,然后用笔画书写;右下最后一笔是主笔,伸展。 《关》中“官”下部的笔画顺序是竖、横折、横、横折、横。 《等待》中“涂”的最后横线最长。 “鸣”字头要写在开的位置,每只耳朵旁边的垂直部分要靠近垂直中心线。
3.学生课后再次观察写作清单,先画红色,然后练习写两个。
4、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集体审阅后修改自己的写作。
设计意图:写作指导要尊重学生现有的写作能力,抓住难点,进行细致指导,提高写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 课堂总结和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给家人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助亲子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营造主动阅读的良好氛围。
第二课
1.复习课文并引入新课程
1.快速浏览文本并命名:红头如何在牛腹中旅行?
2. 沟通:这是一次多么糟糕的旅行啊!红头是怎么逃走的?
3.简介:这真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行。让我们再次进入文字,体验其中的惊险刺激。或许,我们会从两只小蟋蟀身上得到更多的灵感!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精读课文,体验交流
1.老师点名读出自然段1到7,学生思考:红头是怎么滚进大牛嘴里的? (红头在玩捉迷藏时不幸被牛嘴夹住了。)(板书:捉迷藏→进入牛嘴)
2.引导学生交流和学习自然段落8至19。
(1)学生以不同角色朗读第8至19段,读出红头和绿头的情绪变化。
(2)用横线画出描述绿头帮助、鼓励红头的句子,然后朗读。
(3)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教师利用课件将这些句子呈现在镜头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①青头震惊。他跳到牛身上,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摔在了地上。青头不顾身体的疼痛,爬了起来,大声喊道:“避开它的牙齿,牛这时候不会仔细咀嚼,它会把你和草吞进肚子里……”
通过在文字下划线,你可以感受到绿头对红头的爱。这些单词应该读得稍微快一些。
从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情况非常危急,青头很担心红头。)
请感慨地读这段文字,表现出当时形势的危急,读懂绿头对红头的担忧。
②绿头又跳到牛身上,通过肚子对红头说话:“红头!别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储存食物的,只有第三个胃是储存食物的,四个胃是负责消化的!”
青头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如何? (平静、安慰)
读清头的文字,心平气和,心旷神怡。注意说话速度适中,发音清晰,说话声音洪亮。
③当然有用。当牛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它会把刚刚吞下去的草放回嘴里,然后慢慢地咀嚼……你是一只勇敢的蟋蟀,你一定会出来的。
青头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如何? (建议、鼓励)
想想此时的情景,结合当时的情景,用坚定的语气读清头的话。
(4)结合画出的句子,填空练习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比,了解焦虑朋友急躁、遇事冷静的特点。
https://img2.baidu.com/it/u=1301342869,102191896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当红头滚进牛嘴里时,绿头就变成绿色;当红头被吞进牛腹时,绿头就变成绿色;当红头感到悲伤、沮丧时,绿头就变成绿色;当红头回到牛嘴里,却再也动不了的时候,青头。
(5)讨论交流:从青头的做法中你有什么感受? (友谊的可贵)
3. 学生分组表演第8至第19自然片段,戴着头饰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课件提供了表演技巧:
(1)抓住“急、急、惊、跳、摔、爬、喊”等关键词,表达事情的紧迫性和惊心动魄。
(2)用语言描述和动作描述来表达红头的恐惧、无助、惊慌,绿头的忧虑、机智、冷静。
4.念出第 20 段和第 21 段的名字,然后进行交流。
这两段自然的描写了红头脱离危险的情景。 (板书:喷出来)
(1)讨论:红头为何得救? (牛反刍)
(2)什么是“反省”?我们来看看相关链接吧! (展示有关“反刍”的知识,并朗读给学生听。)课件显示:“食物进入牛腹,从第一胃到第二胃,再从第二胃回到牛嘴。”红头牛腹中位置的变化就是它的行进路线。 (板书:牛嘴→肚皮→第一胃→第二胃→牛嘴)
(3)沟通:红头得救后为什么哭?你能猜到红头此时在想什么吗?
(4)学生感性地朗读最后两段。
设计意图: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加深对“好朋友”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想象,拓展延伸
1.简介: 在青头的帮助和鼓励下,红头惊险地完成了牛腹之旅。这真是一个奇迹!你想对青头说什么?
2、用黑板画出红头在牛腹中行走的路线。
3.布置作业:
(1) 用路线图向家人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2)阅读《小豆子的旅程》一文,找出小豆子在人体中经历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课堂实践延伸到课外实践,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感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黑板设计
教学反思
《牛肚里旅行》教学反思1
《牛肚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捉迷藏的危险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一只名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一头牛腹中,在牛腹中来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之旅”,最后逃脱了。琐事。本文虽长,但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腹中行走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散思维空间和表达机会。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成果:
1、利用阅读对话实现教学突破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本课红头和绿头的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朗读,然后分角色进行朗读。从阅读中我体会到了人生哲理——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尽力帮助朋友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朗读时,学生会一次又一次地引导青头的文字,让学生感受到青头的文字对红头的启发,给红头信心,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力量。
2、在教学结束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红头遇到困难时,是青头帮助他、鼓励他,青头怎么能这样做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感受青头面对危险时的无畏精神和对朋友的真挚感情。最重要的是他知识丰富,能够灵活运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课文的人文思想的熏陶,课文的情感价值观也就水到渠成。当学生读到:红头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谢谢……”我问学生:“它还能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我用一句法国谚语结束了这节课:“没有朋友的生活就像没有阳光的生活。”
2. 成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在“复习”步骤中,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上节课学到的一些新单词:“板球、旅行”、草堆、奋力拼搏、仔细咀嚼、消化、打喷嚏、微笑。”让学生用这些单词重复通过复述课文的大意,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并且能够沟通和同学一起读书的感受。
3. 缺点
回顾这门课程的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要求学生找出并比较年轻头鼓励红头的词语,而是集中读出他们的感悟。这一缺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注意。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本课程对话较多,朗读时语气、神态、情绪等需要仔细理解,如:“救命!救命!”红头绝望地惨叫起来。这句话学生应该明白: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喊“救命”,并且连续喊两次。因此,朗读时,第二个“帮助”要说得更快。这样,通过把生活经验带入课堂,学生就会理解。
《牛腹中的旅行》教学反思2
《牛肚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文章讲述了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的故事。一只名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腹,在牛腹中来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之旅”,最后逃脱了,让学生了解了一门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会反刍。
1、教学效果:文章中红头和绿头的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朗读,然后分角色朗读。从阅读中我体会到了人生哲理——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尽力帮助朋友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另外,当危险来临时,冷静、乐观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要求学生在领悟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涵。在提供阅读指导时,对青头的言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青头的言语对红头的启发,给红头信心,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和话语的魅力。力量。最后,在了解了红头发生的事情后,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描述绿头的句子,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句子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成功:多种形式的阅读和朗读体验。故事的内容能够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一口气读完。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并以不同的角色朗读。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他们也从阅读中懂得了人生哲理——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帮助和鼓励朋友。危险来临时要冷静,学会乐观地面对。分析单词和句子,深入理解。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青头的言行,体会青头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朋友的精神,并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营救朋友。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课文的人文思想的熏陶。语文教学要求文学与道教的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内涵。因此,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老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描述绿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词语所传达的情感。这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又培养学生分析词语、句子的能力。
3、不足: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学生备课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应跟不上节奏。对学生表达的训练没有达到训练效果,草草通过了。有的地方过于繁琐,以致于后续的教学环节处理得太简单。
4、改进措施:教师仍需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读得快乐、读得有激情、读得有感觉、读得有收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