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职能深度解析: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关键作用及影响因素
货币功能重点分析(1)价值尺度。
①货币履行价值尺度的功能,即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
②货币通过价格履行价值尺度功能,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就是价格标准。
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达,以价值为基础。影响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价值、供求、货币本身的价值(实际以纸币发行量来代表)、国家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等。
④货币发挥价值计量功能的特点是可以是概念货币,但不一定是实际货币。
(2)流通方式。
①货币履行流通手段的功能,即用货币购买商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
②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特点是必须是真实货币。它也可能是价值不足的货币。正是这一特征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纸币的诞生。
③流通方式表现为现货交易,即“一手付款,一手交货”。
④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总量=商品总价格/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⑤纸币的流通规则:纸币的发行要求与实际流通所需的货币数量一致。如果不适应,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分别对应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两种宏观经济情况。
(3)支付方式。
①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赊销)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货币履行支付手段的功能,表现为“先交付,后支付”的现象。工资、利息、税收、租金等行为的支付,都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
②支付方式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商品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4)储存手段:货币发挥储存手段的功能,即作为社会财富的确定代表进行储存。执行存储手段功能的货币本质上只能是贵金属,例如金或银。纸币在一定条件下承担储存手段的功能,前提是币值稳定。当纸币承担起储存手段的功能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无法由市场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专业监管的干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