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1-18 08:54:48

于一爽人生何处不相逢:探索生死时空的文学新高度与自我精神相逢

海德格尔曾断言,今天的人类已经无法遇见自己,也就是无法遇见最初的真实自我。在我读过的关于生命意识和自我认识的小说中,余亦霜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人与自身精神相遇的小说的关注始于陕西第四代实力作家宁柯的短篇小说《你和我》(青年文学,2009年第16期)。随后,宁柯又出版了另一部同名探索性著作。 《似曾相识》(飞天,2014年第10期)、《左与右》(飞天,2016年第5期,《中国文学选》,2016年第7期),小说中的探索深度不断加大。如果说宁所有的“遭遇”还停留在生者的层面,那么虞亦霜已经进入了生与死的联系。

倒不如说,余亦双的短篇小说《人生何处相逢》,追溯了死者死后无法出现在现场的平淡无味的生活。这是对生命虚无的某种沉重的颂扬,而是对所谓生活质量的渗透,而所谓生活质量的深层或背后仍然是鸡肋。穿透之后,就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通达。在我看来,余亦霜的短篇小说无异于回到了生活的真实场景,回到了阶级的精神状态,闪电般的瞬间对生活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部小说的构思相当巧妙。小说的主要事件无非是一场非常鸡肋的葬礼上的聚会或重聚。精彩之处在于事件的时空设定——面对他人的死亡,无味生活的物质状态的终结。对于人生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刻”。事实上,沉小霞所谓的有优越感的人生,就是此刻的瞬间顿悟或者最终顿悟。因此,小说既是林黛玉式对人生空虚的颂歌,也是面对人生空虚的“警钟”。

“生活中处处不见面”的“相遇”,也是一种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的“重聚”。这不仅是沉小霞与表弟在文坛的重逢,也是沉小霞意识与前男友在文本内在实质上的重聚。也是她与自己真正的重逢,也是人生主宰状态的到来。

https://img0.baidu.com/it/u=872026914,294636323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579

读完小说,从整体上看文本,不难看出,作品本来就是一个用平淡和虚无主义来消除沉晓霞生活的肤浅表象的过程。在小说的内在发展中,余亦双所使用的工具就是通感,生活的通感和艺术的通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生活与艺术的通感的完美融合。

小说一开始,沉晓霞的服装大象就无形中隐藏和预示着她外在的“返璞归真”,与表弟形成了黑白、瘦与胖的鲜明对比。同时,余亦霜为小说定下了一贯的沉闷、乏味的基调,给沉晓霞一种“回归自然”的冷静理性的空间氛围。所有沉闷的气氛都在不断消散沉晓霞所谓的优越感和生活品味。坐在车上,沉小霞不断地和表弟比较生活的味道,甚至还感受着表弟香烟的味道(比较)。这一刻,这个特殊的时刻,世界在沉晓霞的意思中正在消散,持续消散,甚至“连呕吐的感觉都消失了”。这一刻,沉小夏感受到了世界的寒冷。

在等待死者尸体完全消散的同时,与有些迟钝的表弟谈论他迟钝的死友死朝的生活状况,也是对小说整体思想意义最合理的文本提示。文本从谈论死者延伸到谈论已故王朝的生存状态和空间,从外到内探索王朝灵魂最真实的存在。也许皇朝最懂生活。生命不过是虚空的存在。人们只是不自觉地放弃自己徒劳的追求。因此,王朝不愿面对众人,主动放弃了干部职务,调入国库。所以,和表弟这样缺乏人生意义的人成为朋友是必然的。也许王超更喜欢鬼。他不喜欢留在这个鬼比人多的世界,于是化作一缕青烟,去了纯粹的鬼世界。从金库到王朝的正常生活,小说探讨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王朝的生活,似乎是一种没有追求的鸡肋的存在。然而,这只是小说探索生命终极存在的开始。随着小说的不断展开,从《王朝》中与钓鱼有关的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品味、很有原则的人。他是一个忠于自己精神的人。他甚至没有给世人留下一张照片。 。在沉晓霞的意识中心,皇朝是“世界上最不值得的人”、“永远的乌龟”。然而,这样的人死了,世界就变得荒唐、悖论的存在。小说追溯了王朝过往的生活状态,这无疑是对沉晓霞乃至人们生活状态的反思,是对生活方式及其本质意义的哲学争论。

回来的路上经过M,对于余亦双的艺术实力来说是一个提升。表弟提出去M钓鱼,沉小霞最终拒绝了,只想早点离开。然而,她的意识还是回到了和男友刘东钓鱼的场景,回到了当年的恋爱场景。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与虚荣的品味并存的。小说最终从沉小霞无限延伸的意识中回归到沉小霞生命存在的本质,人生救赎的精神境界已初步建立。在对生命的恐惧和敬畏中,笔触落在她的衣服上,与开篇的篇章相呼应,完成了艺术表现的圆润。

https://img1.baidu.com/it/u=1600484083,46206328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800

《生命中我们在哪里相遇》的文本构建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一是文本叙事时空的整体设定——生者为死者灭亡;二是回归死者精神场景(金库、钓鱼场景),洞察生命的深度和本质意义。存在已经到达本质存在的另一面。

连接文本的是生活与艺术的通感,即在他人生命状态的表达中反思自己的生命状态:通过沉小霞的生命状态与表弟的生命状态的比较,开始消解生命的状态。空虚;精神状态探索生命的本质存在;随着死鱼的M,沉晓霞的意识回到了爱情的场景,最终完成了对生命的透明理解。

“人生处处遇见”也说明,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人生,人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启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一爽人生何处不相逢:探索生死时空的文学新高度与自我精神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