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1-20 00:53:57

全球高度近视趋势:2050年预计达9.38亿,亚裔青年患病率高达21.6%

全球大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2.7%),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至9.38亿(占总人口的9.8%)。不幸的是,高度近视在亚洲人群中的患病率更高,尤其是年轻人!非亚裔人群中,青少年高度近视患病率为2.0%-2.3%,中老年人患病率为1.6%-4.6%;亚洲人群中,青少年患病率达到6.8%-21.6%,中老年人患病率为0.8%-9.1%。

我国是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中国青少年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至38.4%之间,呈现年轻化趋势。高度近视往往会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目前它是我国第二大失明原因。

1 高度近视的定义和分类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即近视度数较高,但成年后可趋于稳定,不伴有眼底病变而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另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另一种是病理性近视,表现为终身近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视力损伤和眼底病变,并伴有眼轴持续过度增长(>26.5 mm)。

2 高度近视的诊断

2.1 症状

2.1.1 单纯性高度近视的症状

(1)视力丧失:大多数患者远视力和近视力清晰距离的丧失程度与屈光力有关。近视度数越高,远视力越低,远视力越近,但矫正视力仍正常。

(2)飞蚊症:玻璃体变性、液化形成的漂浮物投射在视网膜上,造成漂浮黑影的感觉,仿佛蚊子在眼前飞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3)视疲劳:多见于伴有散光、屈光参差的近视眼,用眼过度后可表现为重影、闪光、畏光、眼干、眼痒、眼酸等。

2.1.2 病理性近视的症状

在单纯高度近视症状的基础上,表现为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

(1)视力下降:裸远视力受到极大损害。近视的屈光不正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不断加深,矫正视力也会逐渐下降。

(2)视力障碍:病理性近视会引起相应的视野变化,引起视力障碍感。尤其是视网膜脱离情况复杂时,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失明。

(3)视力变形:当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可出现视力变形。

(4)复视和眼球旋转受限:可出现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内斜视和眼球旋转受限。

(5)色觉异常:常见蓝色、黄色视觉异常。当病变累及黄斑时,可出现红色视力异常。

(6)光感异常:光敏感性可能降低,比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夜盲症。

(7)对比敏感度降低:对比敏感度的降低可先于中心视力的降低。常见异常包括高频区灵敏度下降、中高频频段明显下降、全频段明显下降等。

2.2 体征

(1)眼前节的变化:高度近视的人眼球突出,角膜变薄,前房变深,瞳孔变大,晶状体变厚。

突眼

(2)眼后段的变化:玻璃体液化、混浊;视乳头较大,呈椭圆形,稍倾斜,可见弧形斑点。黄斑区可保持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变得更细、更直,脉络膜可能呈现进行性变薄。同时,由于色素上皮层营养不良,色素减少,使脉络膜大血管及血管间色素清晰可见,形成豹纹眼底。

豹纹眼底

https://img0.baidu.com/it/u=3179101515,285646258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33&h=356

“病理性近视”的变化集中在巩膜和眼后段:

(1)眼球壁和后巩膜葡萄肿:眼球壁进行性变薄和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体征,表现为后极异常后凸和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累及黄斑,引起黄斑萎缩、出血、破洞等,是导致病理性近视失明的主要原因。

后巩膜葡萄肿

(2)玻璃体:可见漂浮的油滴状或线状液化物及不均匀的浑浊物。发生玻璃体后脱离时,眼底可见一透明环,称为Weiss环。在严重的情况下,玻璃体增殖并形成牵引索。可导致视网膜脱离

(3)眼底:单纯性高度近视时,视盘呈倾斜、弧形斑点。病理性近视眼底可见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漆裂、黄斑脉络膜萎缩病变。若有视网膜出血,需进一步检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理性近视常并发近牵引性黄斑病变,可表现为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等。此外,病理性近视常并发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劈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等待。

2.3 辅助检查

高度近视的诊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需要通过以下辅助检查来综合评估。

1 屈光度测试通过客观验光和/或主观验光进行,必要时采用散瞳麻痹验光。高度近视的诊断标准是等效球镜屈光度在-6.00D以上。

2 眼轴测量

目前眼轴测量的黄金标准是光学眼轴测量。如果没有此设备,可以使用 A 超声波。单纯性高度近视可分为曲率近视和轴性近视。两者轴向长度不一致;病理性近视是诊断标准之一:角膜屈光度为43D时,眼轴>26.5毫米。

3 目视电生理检查

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电图(ERG)可显示a波、b波振幅减小、峰值延迟;视觉诱发电位(VEP)可表现出振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眼电图(EOG)可显示阿登比降低,光峰电位和暗谷电位的绝对值降低,平均振幅低于正常人。

4 视野检查

病理性近视会引起相应的视野变化。常见的视野变化有生理性盲点扩大、旁中心暗点、散在性暗点、与生理盲点颞侧相连的弧形暗点等。当视网膜脱离情况复杂时,可出现较大的视野缺损。

5 眼底照相和眼底血管造影

现有的眼底超广角全景摄影技术可以全面记录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同时检查,可以综合评估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变化,可以清晰地显示CNV、漆膜裂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眼底疾病。

6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玻璃体后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CNV等病变。监测视网膜脉络膜厚度有助于了解高度近视的进展情况。

7 3D 磁共振成像

3D-MRI技术可以对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结构进行完整成像,其数据可用于后巩膜葡萄肿的分级。

各种眼底检查

3、高度近视的防治

3.1 单纯性高度近视主要通过屈光矫正治疗

3.1.1 眼镜

https://img0.baidu.com/it/u=2919715315,2924547516&fm=253&fmt=JPEG&app=138&f=JPG?w=499&h=234

它简单有效,无明显禁忌症,但存在边缘较厚、镜片较重、眼睛外观变差、视网膜图像减少等问题。

3.1.2 隐形眼镜

需要到具有专业装修资质的机构进行装修。与眼镜相比,佩戴者眼睛的表观大小和视网膜图像的大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但要求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卫生习惯。隐形眼镜分为软镜片和硬镜片。硬镜片硬度强,光学性能好,可以通过泪镜片矫正部分角膜散光,可以提供更好的视网膜成像质量。

3.1.3 近视屈光手术

适合屈光力稳定、愿意摘镜的患者。可用的主要主流手术方法有:准分子激光手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lens,PIOL)和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lens,RLE)。

注:准分子激光手术,所谓“全飞秒、半飞秒”只是手术方法的俗称,可能会产生误导。并不意味着叫“王富贵”的人比其他人更有钱。

PIOL手术主要用于晶状体功能完好的年轻人。具有可逆性、术后保持原有调节功能等优点。 RLE特别适合患有老花眼、白内障或晶状体硬化、晶状体脱位的高度近视患者。

3.2 病理性近视需防治结合

随着病理性近视度数不断增加,一般不适宜进行近视手术。除了屈光矫正外,还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近视病理性眼底并发症。对于一些高危人群,需要重点防控。例如,有高度近视、远视储备低、眼负荷重、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等遗传家族史的人。

3.2.1患者教育信息:高度近视易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疾病。高度近视患者一定要避免或减少眼睛碰撞和剧烈运动,如游泳、跑步,但要少做潜水、蹦极等运动。当您眼前出现闪光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是否有视网膜撕裂。高度近视患者发现眼底病变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3.2.2 眼轴长度的控制 眼轴长度的增长是病理性近视的基本病理变化。控制眼轴生长不仅是控制病理性近视进展的方法,也是预防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精神分裂症等眼底疾病的有效手段。后巩膜加固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眼球前后轴长进一步增长或缩短,而且与晶状体或玻璃体手术相结合还可以治疗黄斑劈裂和视网膜劈裂。

3.2.3 治疗并发症 病理性近视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视网膜病变、斜视等。针对这些并发症,有以下治疗方法。

(1)CNV: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取代传统光动力疗法(PDT),是目前一线治疗方法。确诊CNV后,患者应尽快接受治疗。越早治疗,视功能保存得越好。

(2)斜视:对于高度近视眼的限制性斜视,当肌肉运行正常、偏转角度较小、眼球运动不明显受限时,可采用内直肌逆行结合外直肌缩短术;当外直肌、上直肌、上直肌走行出现异常且眼球运动明显受限时,可采用Loop手术或其改良手术进行治疗。

(3)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单纯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闭孔率高。对于高度近视的黄斑裂孔,手术闭合率降低,复发率增加,尤其是伴有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时。 。常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内注气或硅油填充来提高闭孔率。

(4)周边视网膜疾病:仅存在视网膜变性时,可每六个月进行密切随访;当视网膜变性患者无法按时随访时,可考虑视网膜光凝术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域,防止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 。当出现周边性视网膜裂孔而无明显视网膜脱离时,可积极进行视网膜光凝,预防视网膜脱离。当出现明显的视网膜脱离时,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3.3高度近视患者应重视双眼视功能的训练和康复

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包括:

3.3.1调节功能训练包括推进法、远近写法、反拍训练法等,可以提高调节幅度和灵活性;

3.3.2 聚散和色散函数训练可通过偏光镜立体图、孔径训练仪、布洛克线法等进行。

3.4 非视力健康服务同样重要

对于一些高度近视发展到晚期的患者,其视功能可能无法恢复,无法通过手术或药物改善。此时,基本生活技能康复、定向行走和盲杖使用、心理康复、家居环境针对性布局等非视觉健康服务应成为新的重点。因此,高度近视患者不仅需要临床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团队实施非视力健康服务,帮助低视力人群重拾生活信心,实现自我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球高度近视趋势:2050年预计达9.38亿,亚裔青年患病率高达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