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外卖小哥无言-神级外卖小哥无言免费-神级外卖小哥无言免费
【编者按】今年9月,“一天工作下来没人说话”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有评论指出,办公室的同事坐在前后排,然而在工作沟通时却选择发微信,让人感觉人情比较冷漠;有人进行辩驳,认为不说话、不玩手机、不蹲坑、不午休,都难以完成堆积如山的工作,哪还有时间和同事嘻嘻哈哈呢;还有人用心酸的语气提及,每天除了在吃中饭时能听到外卖小哥的问候之外,就没有人和自己说话了。
我们开始好奇,在职场中,人们为何会保持沉默呢?他们从事着怎样的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身处相对无言的工作环境里,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感受?
同时,线上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对手机信息的沉浸,使得他们的视线难以从电子屏幕上移开,线下交流在逐渐减少,同事之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以下是三位年轻人的讲述,或许我们能够从这些讲述中为沉默的职场寻找到一些解释或依据。 三位年轻人进行了讲述,我们或许能从这些讲述里为沉默的职场找到相关的内容。 这三位年轻人有讲述,也许我们能从他们的讲述中为沉默的职场找到注解。
口述人:蓝楠 游戏公司运营经理 工作4个月
到现在,我只有公司一个人的微信——面试我的HR
我在今年 6 月份大学毕业,到现在入职已经快四个月了。要是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办公环境,那我会想到“自习室”,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安静了。
我喜爱游戏。在毕业季,我向 20 多家游戏公司投递了简历,最终来到了现在所处的地方。这家公司规模较小,主要从事海外游戏的上市工作,员工人数不足 40 人。
我们公司位于一栋办公楼大厦的某一层,这里有众多分间。其中有一个大办公区,还有两个小办公区,以及一个会议室,同时还有一些独立办公室。刚进入公司时,我被安置在了大办公区靠右后方的小角落处。大办公区大约有 20 多个工位,人与人的座位间距大概为 50 厘米,这样能保持较为礼貌的社交距离。
HR 在我入职的首日让我添加了公司的企业微信号。带我工作的老师主管游戏运营,他所处的位置在我斜后方大约 1 米处。他对我采取的是放养式管理,在大办公区时,我们联系的次数并不多,通常都是通过企业微信来进行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利用回复信息的时间差,先思考清楚如何处理再进行回复,而不会像在线下那样,由于一时半会儿难以解释清楚问题而尴尬地站在原地。
他给了我一项工作任务,那就是为 4 个面向游戏用户的客服制定统一的标准。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其工作性质类似于“客服组长”。
我与同事的沟通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例如,客服在企业微信群中告知,有玩家反映触发不了自动挑战,且他自己测试后也存在此问题,这时我会亲自登录游戏进行测试。他有时也会走到我跟前询问,你们是否已经试过了?
如果确实存在问题,我会打开与研发公司共同使用的项目 群,然后联系研发方面的人员去进行修理。
我们在进行线上沟通时,通常不会添加语气词,只需将自己要做的事表达清楚即可。我最多只会说一句“下午好”,或者添加“咖啡”“玫瑰”之类的表情。在职场中,不需要过于客套和掏心掏肺,我会觉得那样太刻意了。在线下说话时,一般也只是围绕工作简单说上几句。如果需要进行讨论,就一起前往会议室开会。
其他时候,我或许会帮人进行翻译工作,会撰写公司的需求,会检查某个玩家或者活动的情况,也会管理一下社群。我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 8 点半一直到晚上 6 点,然而我每天实际的工作时长还不到两小时。早上我到达办公室坐下后,就开始吃早餐,要是旁边没人来上班,我就趴下来睡一觉;要是有人来了,我就打开工作网页,然后低下头玩手机。12 点的时候开始点外卖,吃完后接着睡觉,睡醒之后继续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当然,我的工资也是比较低的。
中午吃饭时,我们各自吃各自的。有些人点外卖,有些人从家里带过来。然而,我们公司有几个人每天都固定地围坐在公司的公用桌子旁吃东西,一边吃一边聊天,我隔着几个桌子就能听到他们聊天的声音。他们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会聊天,平时工作时坐得比较分散,不会聊天。
在办公室中,大家都在看自己的电脑,整个环境里唯有敲击键盘的声音。倘若此时我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便会产生一种如同在图书馆坐着玩手机时的不自在感。因此,我基本上一整天都戴着耳机听歌,有时会沉浸在歌曲之中,整个人仿佛都飘飘然的。我坐在角落处,将屏幕一转,便进入了自己的世界。
坐在我左边的是一位英语翻译同事。没活时,我能看到他在做自己的事,连续三四个小时,他会头一低一低地打盹,或者玩电脑游戏,并且把游戏界面缩得占屏幕的 1/4。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后,我们说话的次数总共只有三四次。其中一次是我询问他这个游戏为何登录不了;还有一次是他的交通卡从裤兜掉落,我帮他捡了起来并交给他;另外一次是我的衣服掉到了地上,他告诉了我。
刚来的前两天,我有些疑惑,他为何整天都戴着帽子,并且也不主动和别人讲话。之后,我逐渐习惯了,他不跟我讲就不跟我讲吧,只要不影响我打工就行。我和他并不熟悉,聊天的话还需要思考话题,而且还可能会对周围正在工作的人产生影响,相比之下,自己玩手机的成本要比聊天低很多。
一个人没事干的时候,我会看手机推送的消息,也会刷刷微博。有时候我会看小红书,还会玩游戏。在人少的时候,我还会看动画。我发现,只要我不耽误工作,老板就不会管我。在游戏行业,大多数人可能都喜欢那种管理比较宽松的氛围,比如可以穿拖鞋、吃东西、听歌、玩游戏。
手机玩久了,不知该干什么时会让人感到烦躁。然而,我并未养成与周边人聊天的习惯,我已经默认了办公室的安静状态。
接触几个月后,我们公司大概有 40 人,能打招呼的大概有八九个。在厕所或过道碰面时,会说声“嗨”,有时候也会懒得打招呼,就边走路边玩手机走过去。
工作方面的事情通过企业微信就已经能够满足需求了,因此我们连私人微信都没有添加。甚至连出去聚餐这样的事情都没有涉及。到目前为止,我仅拥有公司里一个人的微信,那就是面试我的 HR。
一个月前,因新游戏即将上线,为便于工作沟通,公司将业务总负责人、商务人员、市场人员、运营人员、负责 VIP 客户的运营助理以及管理客服的我等 10 人安排到了一个小办公区。
蓝楠换到了像“作战室”一样的小办公区。
在小办公区中,若有事情需要交流,直接在所处位置上进行言说,对方便能听到,这样提升了沟通的效率。然而,我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未因之而发生改变,大家依旧不会谈论生活中的各类事情。
某天上午,我看到右边的同事在企业微信上向老板请婚假,我没吭声。下午,他把请假那几天的工作交给我来做,然而他对请假一事丝毫未跟我提及。我能理解他的做法,在一个地方,如果大家都不谈论私人生活,那自己自然也会选择不谈论。不过上个月有人生孩子了,还请大家吃蛋糕烤串,我很想吃他的结婚蛋糕。
我在生活中比较爱讲话。晚上下班回到自己租的公寓后,会煮些速冻食品。接着,在微信上找个朋友,便开始闲聊起来。这些朋友是我高中和大学时玩得好的。和同事在一起时,我不会有这种闲聊的欲望。或许刚开始偶尔会感到孤独,但很快我就适应了在生活中独处。
现在同事不和我聊天了,我会去寻找其他合适的人。我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我的同事们大多属于 ACG(动画、漫画、游戏)群体,我不能贸然进入他们的圈子。
https://img2.baidu.com/it/u=1850495115,186527816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500
我会羡慕朋友的公司氛围。他在游戏公司上班,他们能一起聚餐,能几个人一起研究新游戏,氛围就像朋友之间那样。我渴望能与同事成为朋友。
口述人:曾玲君 文案 工作8个月
我写好文案以后,敲一敲她的办公桌,她看我一眼,在微信回复我
刚来广州工作的时候,我在城中村租的小屋里独自吃饭。吃饭的过程中,我就哭了。
爸妈在老家时总劝我做家务,还想给我介绍到家乡内衣厂做女工,这让我觉得很烦。然而,一个人进城后,工作时没人说话,回家也是独自一人,在孤独和压抑的氛围中,每当想起家里询问我钱够不够花、外面工作好不好时,就会忍不住流下难过的泪水。
我今年大学毕业。我的老家在广东东部的一个农村。刚毕业时,我不想回老家发展。我想来广州见见世面。
2 月中旬刚到广州,我起初寄住在一个初中朋友在广州租的房子里。过了半个月,我找到了工作,接着便搬到了她家楼上。
这里是城中村,它很偏僻,也很拥挤。楼与楼之间的间距极小,几乎难以见到太阳。这里的房租很便宜,一个月仅需 400 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电商运营助理。这份工作需要帮忙给店铺拉客户,以提高销量。工作时间从 9 点开始到下午 6 点结束。每天必须完成 30 单的任务量。新人在前三个月里,每个月只能休息 1 天,总共只能休息 3 天。
公司人数较少,仅有 20 多人。大家年龄相仿。他们都不交谈,各自专注于手中的工作。到了中午休息时间,其他同事下班出去吃饭,动作十分迅速。我则选择点外卖。中午仅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吃完饭后也无法睡很久,根本没有时间聊天。我感觉每个人都显得很压抑。
我未曾主动与他们交谈。当时我刚来到城里,不知该说些什么。并且我不敢讲话,担心带我来的姐姐说我。要是我做得不好,她就会说:“妹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已经跟你讲过好多回了,别再犯这种错误。”她还说这个工作很枯燥,但希望我能坚持下去。
下班回家后,我独自玩手机,刷着视频,看看动漫,玩会儿游戏,还刷一刷消息。那期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哭泣,难过时也都是自己消化。楼下的朋友有她自己的事情要做,她喜爱打游戏,我不便去打扰她。
这份工作我做了一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每天都是无聊的动作在重复,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并且工资还特别低。
3 月底,我进入了楼下朋友所在的公司。那是一家做直播带货的公司,我担任文案助理。就在这个时候,我大学的室友也过来和我一起合租了。室友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变得愉快了很多。
这份工作主要是为带货主播撰写文案,像护肤品的成分以及卖点等。我要将这些文案整理并打印出来,供主播使用。当熟悉工作流程后,在产品即将出货时,我会自行到有 30 多人的微信群里去寻找产品资料,然后撰写卖点。撰写完成后,把它发给我的同事,让同事进行校对,校对完就把文案发给主播。
这个公司的人数众多,达到了 100 多人,他们都在同一个大办公区办公。我们部门的人不太爱讲话,我的同事是男生,我与他交流的机会很少。另外,有一位文案女同事坐在我的对面,给人一种距离较远的感觉。
直播助播组坐在我后面,他们一整天都在不停地讲话,然而却没有人去指责他们。他们从那些日常的琐碎小事说起,能讲很久,像出门骑单车是怎么来的,租的房子情况如何等。我觉得这样很不错,有他们讲话,我能感到放松,氛围也不会那么压抑。
听他们说话时,我心里会默默地思考。然而,我却不敢将想法说出来。我不敢去表现自己,是因为害怕他们会觉得我不干活。
助播组的那些人说我很闷。起初他们会主动来找我,问我叫啥,问我上份工作是干啥。之后这样的情况也变得很少了。实际上,我只是在陌生人面前放不开,要是和她们很熟,我就会聊得很开心。
在这儿工作的半年里,晚上回去时我能得到放松。我楼下有个朋友,她有一辆小电动车,会载我回家。周末时,我会和室友一起出去打卡拍照。
可是到9月,岗位削减人手,人事说我能力不好,我被裁员了。
我找到了一份电商公司的文案工作。这家公司有 30 多人,其规模如同三个教室那么大。人员分布较为分散,并不密集,并且每个人的工位之间都有隔板隔开。
我周围有其他人。文案同事坐在我的右手边,他是我这份工作的主要对接老师。
我认为她是个社恐。她不会与我交谈,仅通过微信来对接工作。我撰写好文案后,就轻敲她的办公桌,接着询问她。她看我一眼,便会在微信上跟我讲。此前,我将自己做的结果给她看,她会在微信中说,我做的东西没有结构,是东拼西凑而成,没有重点。改了好几次她依旧不满意,我就会自己思考,不敢再去问她。
我们对面有三个同事,他们都是美工。这个文案同事平常不会与美工交流,她偶尔会玩一会儿手机,接着又开始快速地打字。对面的那两个美工有时会压低声音悄悄交谈,声音很小,我听不见。
这种沉闷的办公环境加上一小时的通勤时间,让我元气大伤。
我会思念家乡。我时常觉得自身极为渺小,瞧那大厦如此庞大,而我这般微小,仿佛它们与我毫无关联,这世界就好似不属于我一般。众人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好似都很渴望逃离这大城市,然而因为工作的缘故,又不得不留在此地。但我对来到广州并不感到后悔,之前我从未乘坐过地铁,也未曾去过动物园和博物馆,如今这些我都已经体验过了。
下班后,曾玲君挤着人山人海的地铁回家。
我会想起高三暑假在东莞的音响厂打工的经历。在那里,我的工作是给音响打螺丝。在流水线上,旁边有一位大叔把音响传下来,我拿起机器按一下螺丝,然后将音响传给后面的一个小胖子,他接着再传给后面的人。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会分享身边发生的奇闻趣事。那位大叔看起来大概有 40 多岁,他是贵州人。他常常自己一个人在那说个不停,说我们这边的人生孩子比较多,然后就“哈哈哈”地笑起来。那个小胖子是四川人,和我年纪差不多。我逗他说你们是不是每天都吃火锅,他就翻了个白眼。
从 8 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 11 点结束。中午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期间没有休息日。这样工作了两个半月,最终赚了 9000 多元。
现在的工作似乎跟人的性格存在关联。如果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事情,就一定不会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许是我自身很忙,干活也很劳累,所以才会感到压抑。
https://img1.baidu.com/it/u=728709551,26493647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278
整个高中时期,我的脸一直爆痘且红肿。不仅如此,我的学习成绩也不好,说话也显得很笨。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变得不自信,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也变得内向了,身边很少有朋友。
我希望自己能被肯定,希望自己可以多说话,希望能和大家友好相处,就如同在工厂里时一样,能有集体的感觉。
口述人:田佳信 动画师 工作3年
我给他发个文件,他回复“1”,意思就是我收到了
我们的办公室位于小型写字楼的一层。它的布局是全开放式的,大家都坐在一起。只要一说话,就很容易被听到。可以说它就像是一个公共场所。因此,我们不太会在办公室里聊闲天。在忙碌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时间去进行沟通。因为频繁地沟通会耽误制作时间。
2019 年,我从武汉的一所二本学校动画专业毕业。毕业后,我一共换过五份工作。如今,我在一家游戏广告外包公司工作。我们公司的主要方向是为游戏公司打广告。平常,当你浏览某些网页时,有时会突然弹出 30 秒的游戏类短视频广告。我们所做的就是这些内容,它们被叫做信息流短视频。
制作视频有一系列流程,首先要写剧本,接着画分镜、地编,然后制作动画,之后交给 UE(用户体验)岗位的同事,UE 做完 Demo(样片)再交给后期合成,这样才能够出片。我身为动画师,仅仅负责动画模块,例如给角色模型赋予各种动作,使角色显得更加丰富。
我每天会进行喝水和上厕所这两件事。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我都坐在电脑面前。我左手会按软件的快捷键,右手则用鼠标去调控制器。我会反反复复地查看哪里需要进行优化。
办公室一整天都处于安静的状态,很少有人开口说话。我自身比较懒,不愿意当面去说,主要是因为我有社恐的问题,并且语言组织能力也不是很好。
沟通通常在钉钉上就可以完成。我更倾向于通过打字来沟通,这样可以减少出错的概率。其一,打字时有思考的时间,而面对面说话时,有时嘴巴会比脑子快,我认为文字更能清晰地表达意思。其二,文字具有记录的功能,能够明确知道事情到了哪一步,甲方的反馈是改了还是没改,文字沟通会更加清晰,倘若出现争议,也有记录可查。
我们在钉钉上主要说工作,所有的沟通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追求简洁和精准,因此不会使用表情包。例如我给他发送一个文件,他回复“1”,这表示他已经收到了。我有时甚至都不回复“1”,而是直接在他发送的文件后面做一个标记,以此表示我已经阅读过了。
如果文字沟通是清楚的,我们就不会当面沟通。例如有些东西比较复杂,此时就需要一边演示一边说。
我的第一份工作,沟通方面的内容比较多。因为那家公司从事的是原创短视频 IP 动画业务,公司员工大概有六七十人。除了老板之外,其他员工都是行业里的新人。老板期望所有公司人员都能参与到 IP 形象的打造工作中。
现在的公司是外包公司,从事的是游戏买量视频业务。对于这样的公司而言,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动画制作过程视为一个工业化的流程。整个流程较为规范且成熟,员工数量较多,岗位划分细致,每个人只需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即可。
我感觉自己只是动画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人。甲方要是反馈了什么,就不能去质疑,直接改就行,速度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每个部门都有小组长,要是遇到棘手的问题,就去找小组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解决,更注重效率。
所以,我现在每天都不讲话,讲话还耽误工作。
之前的第三份工作让我有所领悟,工作注重的是效率。我当时从事的是微商助理这一工作,我的老板是平台的经销商。我承担着管理社群以及做产品推广的任务,并且这些工作都是通过线上进行办公的。
平时,我要和老板通过电话来复盘近期的工作。她表示,若要阐述一件事,时间和地点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用词最好做到精确,这样他人获取信息就能更全面。每次复盘工作状况时,我得跟她讲明白,某位客户在具体什么时间,向我讲述了什么事情,以及是如何解决的。
后来在工作中,我的表达更倾向于说事情,而不是感情。
第二份动捕师的工作,由于工作极为忙碌,根本没时间闲聊。如此一来,时间久了,气氛就渐渐变得有些压抑。晚上回去后,我感觉很孤单。我有三个合租的室友,但几乎未曾碰见过,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长相和性别是什么。
田佳信从事动捕师工作期间,白天的劳累程度很大。凌晨一点的时候,他感觉心脏难受,随后进入了急诊室。
那个时候,白天无人可沟通,晚上也无人沟通。于是,我下载了社交软件,开始与陌生人聊天。我当时处于单身状态,并没有想找对象的打算,只是希望找一个人聊聊天。
但现在不会了,学会独处了。
现在田佳信学会了独处,周末在家投影看电影,吃凉菜,喝清酒。
工作中沟通过多会对生活状态产生影响。第四份工作是制片助理,最消耗我的精力。甲方下单后,我得依据剧情配备演员,还要安排拍摄场地,所以常常需要去接触那些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
刚入职一周,我的微信通讯录人数从还不到 200 个增加到了 400 多个。这些好友大部分是演员。
最难搞的事是与各类人进行沟通并借场地。有一回,编导写了一个水果摊,我找了好些个水果摊,可老板不让拍摄。他觉得这是一种打扰,又没给他钱,会严重影响他做生意。碰壁的情况挺多的,起初老板可能答应得挺好,可突然就反悔了。这类事情经历多了后,我觉得很可怕,因为我平常很少开口求别人。
这份工作的最后一个月,我被安排去从事运营工作。我需要将甲方的需求毫无遗漏地传达给所有部门成员,让他们清楚知晓。每天都像传话筒一样,白天说了太多话,晚上回到出租屋后,我一句话都不想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这对我的精神情绪消耗极大。因此,我下定决心,要重新回到技术行业。我在除了必要说话的其他时候,都选择不说话。这样一来,世界就变得简单多了。
工作注重提高效率,这样就能早点下班。下班之后,我会将钉钉的消息全部屏蔽,直接不去看那些消息了。
(应受访者要求,蓝楠、田佳信为化名)
页:
[1]